1889  — 1966

毕路得

Ruth Pettigrew

毕路得,美国浸信会女传教士,先后在中国广东、湖南等地宣教31年;在香港宣教16年,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直到力尽方休。

毕路得(Ruth Pettigrew)于1889年7月17日出生在美国乔治亚州(Georgia)的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在四个兄弟姊妹中,毕路得是独女,故从小深得父母的宠爱。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她的父亲仍尽力供她读书,直到获得硕士学位。在她献身宣教之前,曾担任过中学教师。后被圣灵感动,立志赴中国宣教,以拯救中国人的灵魂。

1920年,31岁的毕路得辞去教师职务,作为美南浸信会传教士,偕同綦怜师母、欧慕灵等传教士来华。抵达中国广东后,她先学习客家话,同时开始宣教工作。当时她传福音的唯一对象,就是那位教她说客家话的老师。毕路得一面从他学说客家话,一面向他传福音,最终引领他归信基督,并且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后来毕路得又陆续引领他的家人,终使他们全家信主。过了语言关之后,毕路得相继在惠州各地及粤北新丰、翁源、英德、曲江一带宣教多年。由于粤北境内峰峦叠嶂,各地交通极不便利,毕路得只能靠双腿跋山涉水,深入穷乡僻壤播撒福音种子,其艰辛非常人所能忍受。但为了使更多的人听到福音,她不以为苦,反以为乐。

当美南浸信会组织传教士到湖南布道时,毕路得亦随团前往。当时的湖南民风强悍、排外,西教士们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艰难地播撒福音的种子,结果寥寥。1938年,毕路得受美南两广浸信会差派,只身重返湖南桂阳宣教,坚固那些初信者的信心。她在县城西外街租何姓铺屋作布道所,后借大北关刘姓房屋做教堂,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在桂阳建立了湖南省第一个浸信会教会。后来她在桂阳何家岭下建私人住宅一栋,共八间屋,取名“恩园”,即后来桂阳地图上所标注的“美国婆住宅”。在此期间,毕路得曾先后收养过5名病残弃婴,但终因条件艰苦,那些病残弃婴无一成活。

1940年9月27日,一位国民党军官的太太来到恩园,带来一个被人弃养的女婴。交谈后方知这个女婴于8月23日出生在桂阳太和镇神下村一个贫苦徐姓家庭,是家中三个孩子中的老幺。她父亲和一个哥哥患了几近失明的眼疾,产后虚弱的母亲只得进城给大户人家做奶妈,终因家里贫穷实在无力抚养,这位走投无路的母亲只好忍痛将一个月零三天的女儿丢弃在东街里一个集市的案板上。这位国民党军官太太一时动了善念,收留了这个女婴,但一天之后便决定放弃收养,于是就把她带来恩园,放在毕路得面前。一生未婚的毕路得此时已经51岁,却毅然收养了这个可怜的女孩。不仅如此,她还尽力照顾其全家。因此,毕路得不得不省吃俭用,生活过得十分清苦。由于营养不足,以致于她的头发脱落光秃如尼姑,外出时不得不戴上假发。由于物资和医疗条件极度匮乏,婴儿需要靠奶水喂养,毕路得先是托信徒中的年轻母亲喂养,之后特地购买一头奶牛牵到恩园。有了牛奶,女婴不仅存活下来,而且健康成长。毕路得为她取名“徐蓉恩”。

1944年8月8日,衡阳保卫战失守后,日军从衡阳进逼桂阳,毕路得带蓉恩前往广西桂林,准备搭机回美国避难。但因手续问题,蓉恩不得登机,她只能折返桂阳,将女儿托付给从广东带来桂阳的仆人一家,要他们回原籍清远暂避。不幸的是,小蓉恩与仆人家的孩子同时染上麻疹,结果仆人家的孩子病亡,蓉恩奄奄一息。紧要关头,毕路得托美国友人带到清远的钱款送到,蓉恩才得到救治。

1945年冬,毕路得辗转返回中国,到清远找到了仆人和养女蓉恩。当她看到女儿的那一刻,忍不住痛哭流涕,内心深感自责,因为女儿肚子臌胀如皮球,已经瘦的不成人样。毕路得马上带她搭船回广州驱虫医治,及时挽救了孩子性命。之后,她与仆人一家带着蓉恩返回阔别一年多的桂阳恩园,继续从事宣教工作。

1946年,6岁的蓉恩入学读书;8岁时受洗归主,同年聘请家庭教师授课。在养育蓉恩的11年里,毕路得几乎每天形影不离,同桌同铺,从来没有亲疏之别。毕路得还出资为徐家购买了耕牛农具,租种了田地,并且亲自带患有眼疾的蓉恩父亲前往广东乐昌的教会医院治疗8个月,帮助这个苦难家庭度过了难关。

到1949年时,浸信会购买桂阳高码头李俊榜的房屋做教堂。同年10月,桂阳县政权易手,桂阳县人民政府办事处成立。当时在桂阳的外籍人士尚有3人,除毕路得外,还有日本籍的李多佳和李艳华。到次年,参加浸信会聚会的信徒有65人。

1951年4月,桂阳县政府在宗教界掀起割断与外国教会关系的浪潮,形势逼人,毕路得只能离境。她将13年在桂阳的财产,包括浸信会教堂一间,一栋两层八间住房,三亩多土地,奶牛6头,一架钢琴,一台缝纫机,以及14件家具和大量个人生活用品,悉数移交给政府。桂阳县的浸信会教会因无教牧人员主持,崇拜、聚会停止,不久与十字街的原福音堂合并,其信徒只能参加基督教桂阳堂的聚会。

毕路得临行前,特别赠送被褥和钱粮给蓉恩,并且嘱咐蓉恩的父母要善待孩子,并说将来她还会回来接蓉恩团聚。毕路得在广州滞留三个月后,最后于1951年7月13日离开大陆转往香港继续服事教会。

1956年,毕路得委托在广东中山大学工作的养女何守琴回桂阳探望蓉恩,并随信带给她一笔现金和个人照片。因为时局敏感,何守琴此行,一路有广东省公安厅人员随同。在1963年的“四清”运动中,徐蓉恩怕招惹麻烦,遂将毕路得的照片和信件一同销毁。从此,一切与养母相关的事物只能深藏在心底。每当回首此事,徐蓉恩总是痛心疾首,抱愧于心。

毕路得生前一直期盼着有一天能与其养女蓉恩重聚,但这个愿望最终没有实现。如今(2023年)徐蓉恩已83岁,与四个儿女及孙辈们居住在桂阳县太和镇神下村洞心组,家庭生活十分美满。

毕路得以基督之爱与坚忍不拔的毅力在中国服务了31年,直到1950年时局变化后才被迫离开大陆到香港。在香港期间,她仍然一如既往,常常不辞辛苦地深入到艰苦的农村,或派送福音单张,或逐家访问个别谈道,或召集村民街头布道,在新界大埔、上水、古洞、竹园,以及筲箕湾等许多地区,都留下她传福音的佳美脚踪。她在香港宣教历16年,无时不以传福音的事为念,即使退休之后,在年迈体弱之年,仍然传道如故。毕路得极有爱心,富于同情心,她不但关心人的灵魂,也关怀人身体上的需要。她视每一个会友如同自己的儿女;对有需要的人,不惜慷慨解囊,出手相助。当闻知哪位会友或慕道者身体有病痛,或遭遇困难,即便她自己身体不适,也必起来前去探望,并尽力为他们解决困难。曾经有一个会友请求毕路得帮助她的姨丈进入浸会医院戒烟及治病,毕路得满口应允,并带她的姨丈去浸会医院检查,结果发现他不但有烟癖,而且患有严重肺病。由于该院设备不全,医生便写信介绍他到广华医院治疗。过了几天,毕路得因为没有他的消息,就同一位姐妹前往大埔寻找他。当她们花了许多时间,走了许多路才找到他后,却发现他已被家人弃之不顾,正孤独一人躺卧在床上痛苦呻吟,其状十分凄惨。毕路得二话不说,马上雇专车将他送往大埔公立医院。因院方拒绝收留,只好转送广华医院留医。住院期间,毕路得为他的身体和灵魂劳碌奔波。经过多天的治疗,终于痊愈出院。出院之后,毕路得仍努力照顾他的生活,更把神的救恩传给他,终使他身心灵俱健,成为一个基督徒。

由于毕路得的纯真、善良,有时也难免受到欺骗,甚至遭遇以怨报德的事。但她从不计较,仍然初衷不改,凡事彰显耶稣基督的爱。有一天她在街上看到一个年青的乞丐衣不蔽体,面黄肌瘦,于是动了慈心,不但周济他,而且把福音传给他,引领他信主。这人颇为聪明,起初也肯追求信仰真理。毕路得见他有长进,便尽心栽培他,并给他机会参与教会事奉。不料这人后来竟以怨报德,常常毁谤毕路得,因此日渐堕落。但他后来因走投无路再度向毕路得求助时,这位慈爱、善良的老教士仍然伸出仁慈的双手接待他、照顾他,为他安排出路,甚至到弥留之际还在替这位回头的浪子着想。毕路得的爱心、热心、勤恳、恒忍、忠心,以及以德报怨的舍己精神,吸引了不少人归向基督,也感动不少基督徒立志像她那样为主而活。

毕路得也有不少的文字遗产留于后世,如《活水的江河》、《初级少女助道会指南》、《圣经选课》等书,以及她为圣诞节、复活节、新年和各种节日所编写的各种福音单张等等。其中《活水的江河》一书,是她数十年来宣教经验的结晶,对个人传道的方法,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从中也让我们看到她在中国31年,为了福音的缘故,不惜牺牲自己,甚至到遇险受死的地步,其生命的见证十分感人。毕路得一生从事传道工作,非常注重祷告与挨家逐户的探访。她自奉节俭,助人慷慨,待人以诚,事主以忠,律己以严,爱人以德,这些都是她一生成功的重要因素。

毕路得不仅爱会友、爱穷人,怜贫济困,也非常爱护她的同工。凡与她同工过的人,无不仰慕和敬佩她。毕路得一生忠于基督,为教会尽心竭力。主的灵与她同在,使她所做的圣工,产生出奇妙、伟大的果效。藉她16年的耕耘浇灌而成长起来的教会或福音堂,就有筲箕湾国语浸信会、青山道国语浸信会福音堂、大埔浸信会、上水浸信会,以及竹园国语浸信会等。在毕路得去世之前,她又在古洞建立起一个家庭聚会,而且成立了少女助道会和少男助道会,并已购地7500呎,准备建造礼拜堂。只可惜建堂计划尚未付诸实施之前,毕路得就因癌病于1966年3月19日息劳归主,享年77岁。她虽然行完了人生的路程,但她在世所结的累累嘉果,仍然散放着芬芳的气息,滋润人心。

资料来源

根据寻访传教士的足迹工作室:“活出真爱的传教士——毕路得”、“毕路得|传教士与弃婴的感人故事”,以及网络相关资料编辑整理。

关于作者

李亚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