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  — 1934

陈少白

Chan Siu-bak

基督徒民主革命家,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兴中会”重要领袖。

陈少白,原名闻诏,号夔石,于1869年出生于广东江门市郊外海镇南华里的一个书香之家。后因参加革命为避清廷耳目,遂改名为白,字少白。其父陈子桥是位思想开明人士,尤好西学,与基督教会人士,如区凤墀牧师(孙中山的良师益友)等人来往甚密。至晚年时方受洗成为基督徒。陈少白六岁入私塾读书,天资聪慧,勤奋好学。“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通”。1884年,在华传教的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Rev. Dr. Andrew P. Happer)和香便文两位牧师(Rev. Benjamin C. Henry)欲在中国筹建一所基督教高等学校,在讨论校址选在何处时,他们最后议决:哪里能够得到当地多数士绅赞成,就在哪里设立学校。当时广州长老会教会余锡九牧师和陈子桥等人闻知,就鼓励当地士绅支持,敦请设校于广州。终于在1888年由哈巴安德牧师在广州赁屋,开办了格致书院(岭南大学前身)。陈子桥在格致书院成立后立刻督促正在学科举文的陈少白弃旧学入读格致书院,陈少白遂成为报读该校的第一个学生。

陈少白在基督教信仰方面,对西学的向往,及其革命思想之形成,多受其父陈子桥和叔父陈梦南的影响。父子叔侄三人原为旧学学子,却对基督教和西学情有独钟,实属罕见。陈子桥因此而被乡人引以为怪,尚未信教之前就被讥为“进教佬子桥”。

叔父陈梦南对陈少白的影响尤深。陈梦南是中国早期传道人,中国教会早期自立运动的先驱之一。陈梦南原是一传统儒生,年轻时有志于科举仕途,30岁那年赴广州会考时,偶然进入惠爱八约浸信会教会听道及读圣经,心灵顿觉豁然,遂决志受洗成为基督徒。但他不愿意从西人牧师接受洗礼:“堂堂中国儒生,怎好在外国人手里受浸?” 稍后闻知肇庆有一中国传道人冼槐堂,于是特地赶往肇庆请冼槐堂为他施浸。正是这种民族意识促使他后来发起了浸信会教会自立运动。他和区凤墀亦是好友。

陈梦南每次由广州返乡,都会带些西书给侄儿陈少白阅读,并向家人传讲福音。他的基督教信仰,民族意识,以及西学书籍对陈少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少白日后常对人说:“革命思想多得自季父。……叔父之恩实不可忘。” 陈梦南于1883年去世。民国后,陈少白在家乡开办“念梦学舍”来纪念他。

陈少白在格致书院接受基督教和西学教育,进而认识到二者之可贵,入学次年便“承梦南公之遗训”,受洗加入教会。不久,在广州伦敦会做传道人的区凤墀见陈少白与众不同,交往中又得知他抱有救国之志,就很赏识他。一次陈少白要去香港,区凤墀为他写了一封信,推荐他去见孙中山。陈少白持信到香港后,直奔道济会堂王煜初牧师那里,由王带他到医院去见孙中山。据陈少白忆述:“两个人坐下,谈谈时局,觉得很入港,谈到革命的事,也很投机”,二人颇有相见恨晚之感。自此,孙中山又得一基督徒革命同志。日后,他和郑士良一文一武,成了孙中山的左右手,兴中会的重要领袖。

不久,陈少白到香港去读书,为了可以常有机会谈论革命,孙中山介绍他入读香港西医书院。陈少白于1890年1月入学,比孙中山低两级,寄宿于隔邻道济会堂。二人经常去找该堂牧师王煜初,在教会中“互相研讨耶稣与革命之理想”。他们的结论是:耶稣舍己救人,革命舍己救国,“其牺牲小我,谋求大众福利之精神,原属一致”。这种以耶稣舍己救人精神来看革命救国的“拯救”意识,原已植根于孙、陈的脑海中,至此得到进一步强化。

1891年3月,孙中山在香港和青年基督徒一起创办了“培道会”,这是一个青年基督徒互相勉励,以求在信仰和行为上保持纯正的团契,陈少白亦成为该会会员。他们在热衷于救国革命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的基督徒生活。在这一时期内,他们不但招聚了基督徒革命志士,同时也吸引一些非基督徒志士加入他们的团体,如时任香港华民政务司署书记的尤列,杨耀记商店的杨鹤龄。他们在革命救国的理念上非常投契,常在一起谈论革命,立誓要“驱除满人,实行大同、四人一心、复国是从、至死不渝、务求成功”。孙中山说他们四人“非谈革命则无以为欢”,因此被人称为“四大寇”。但与孙中山关系最为密切的还是基督徒,主要有陆皓东、陈少白和郑士良等人,逐渐形成基督徒革命同志群体。

陈少白虽在西医书院学医,但因其性情不适于医学事业,又热衷于和孙中山搞革命,故当孙中山毕业离校时,他也就自行辍学,“随中山奔走”。他常和孙中山来往于香港、澳门、广州之间,并帮助孙经营药局的业务。

1894年,孙中山在其故乡翠亨村撰写出八千余字的“上李鸿章书”,再由陈少白修改后定稿。书中提议当政者仿效西方,改革中国教育,采用先进科技以发展工农商业等主张。

1895年,孙中山决定以香港作为集结人员和策动起义的基地,并在这里成立了“兴中会”,召集旧日同志,作为起义的主要力量。当时陈少白已回广东,孙中山到广州与他会面后,一同回港,租用香港中环士丹顿街13号为革命基地,筹组革命组织。陈少白奔走各处,一面寻找旧日同志,一面物色新的同志,准备于是年的“九九重阳节”举行起义。当时的领导人包括孙中山、杨衢云、郑士良、陆皓东、陈少白、邓荫南、黄咏商和谢缵泰等,全是基督徒。

广州起义不幸因泄密而失败,陈少白等革命志士均遭通缉,遂与孙中山和郑士良一道逃亡日本。虽然起义失败了,但他们的革命意志并未稍减,不久他们又重组革命力量,筹备再次起义。重整后的力量大致分为两路:一路以孙中山、陈少白和郑士良为首;另一路以邓荫南和宋居仁为首。两路都在孙中山兴中会的指挥下活动,并于1900年发动了惠州之役和谋炸广州督抚之役。

陈少白在日本横滨、东京等地联络华侨,招揽同志,并在日本人中间宣传革命,很快在横滨成立了“兴中会”组织。1897年8月16日,孙中山先生伦敦脱险后,经加拿大抵达日本。陈少白征得孙先生同意,自神户乘船赴台湾,成立了兴中会台湾分会。

1899年,陈少白返回香港联络会党,改革了具有革命性质的“中和堂”,使其成为联络革命同志之地,为孙中山预备、输送有生力量;并加入了“三合会”组织,成为其军师,有策划指挥之权。“哥老会”也推举他作为“群龙之首”。这些都是基督徒与地方会党合作的组织,他们在“推翻满人政权,重建汉人统治”的共同目标下进行合作。各派系在香港开会议决兴中会、三合会和哥老会三会联合成立一个新的组织“兴汉会”,选举孙中山为总会长。由于当时孙中山远在日本,故由陈少白和日本革命同志宫崎寅藏把总会长的印章带往日本给孙中山。

1900年10月,孙中山委派陈少白到香港创办了中国民主革命派的第一份报纸《中国日报》,宣传革命,并亲自担任社长和总编辑。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陈少白出任香港分会会长。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广东宣布独立,陈少白受任为军政府外交司司长。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外交权归中央。陈少白随即辞去外交司长职务,致力于发展交通事业,成立了粤航公司,任职总经理,并收回了外商租赁的部分广州码头。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陈少白被聘为总统府顾问和大本营参议,参与国是。次年1月担任国立中华国民银行监督。陈炯明叛变后辞职回归故里,致力于家乡建设。他带头捐资建设校舍,修筑公路,为家乡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居功至伟。

1934年,陈少白因病住院治疗,不久病情加重,转入北京一家德国医院救治。同年12月23日,因医治无效而逝世,终年65岁。他的灵柩由当时的国民政府派代表亲自护送到广东外海,葬于故乡茶庵寺山腰。陈少白的遗著有《兴中会革命史要》和《兴中会革命史要别录》等重要文献。

资料来源

  • 梁寿华著,《革命先驱——基督徒与晚清中国革命的起源》。香港:宣道出版社,2007年。
  • 相关网络资料。

关于作者

李亚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