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  — 1899

稻惟德

A. W. Douthwaite

十九世纪英国内地会医疗传教士,先后在浙江温州设立诊所和戒毒所;在山东烟台创立“体仁医院”、戒毒所和红十字医院,在“甲午战争”中救治中国伤兵。在华行医宣道二十多年,救治病患、伤兵无数。

来华行医宣道

稻惟德医师(Dr. A. W. Douthwaite)是英国内地会医疗传教士,生于1848年。1874年,26岁的稻惟德作为“中国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传教士,奉派与宓道生(James Joseph Meadows)夫妇一道启程前往中国,次年抵达。起初在浙江绍兴、衢州等地宣教,后于1880年应邀前往温州,于6月6日在五马街开设诊所,免费给人看病。同年11月1日建成医院,是为温州最早的西医院。到1880年底,这所医院门诊就已接待2214人次,其中以眼疾居多,并且完成73例手术。

晚清时期的温州是鸦片重灾区。据史料记载,1879年时,温州的烟馆已达800-1000家,吸食鸦片者大都是社会下层人。作为一名医疗传教士,稻惟德很早就看出鸦片对中国百姓的危害。在温州行医时,他就呼吁英国政府停止对华鸦片贸易。他在一封写给友人的信上说:“这些中国人遭遇的悲惨境遇,部分原因就是因着鸦片贸易的毒害。……多年来,我们的政府用极其不公平的方式,用武力手段迫使中国开放港口,允许鸦片像洪水一样涌入这个国家,以致造成全国呈泛滥之势。既已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英国政府就应该由中国政府采取他们认为合适的措施,或是逐步提高进口关税和内贸税,或是完全禁绝鸦片贸易等限制政策。”从这封信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正直的英国人的良心。同时稻惟德于1880年在温州创立了戒毒所,到年底共收治了61名戒毒者,其中有58名治愈。在1881年发布的工作年报上,稻惟德写道:“这一年共收治了213名吸毒者,除4名外,全部治愈。4个人中有2个因行为恶劣被驱逐出所,2个被诊断无法医治,如果不吸鸦片,就会使他犯的其他病严重加剧。”当地官府对他的医疗和戒毒工作非常赞许并给予支持。 根据《瓯海关贸易和十年报告》以及来温传教士曹雅直夫人的回忆录《26年在中国》记载,稻惟德在温州行医共有三年时间。由于南方湿热的天气以及艰苦的工作损害了他的身体健康,1882年,稻惟德被安排到山东烟台中国内地会疗养院疗养。身体恢复之后,稻惟德被任命为中国内地会处理烟台方面事务的负责人。近代烟台是西方基督教各宗派在中国宣教的重镇,集中了英、美、法等国各差会的教会和传教士。他们在烟台发展信徒的同时,也开创了烟台近代教育、医疗卫生、社会公益等事业之先河。在1882-1899年间,稻惟德在烟台先后创办了教会医院“体仁医院”,设立了戒毒机构戒烟局,并成立了一家红十字会医院。

创立体仁医院

1882年,稻惟德在芝罘区二马路东首创了一家教会医院——体仁医院(又称为中国内地会医院、东山耶稣圣教施医院),它是近代烟台三家教会医院之一,与美国长老会创立的毓璜顶医院,法国天主教会创办的天主教施医院并驾齐驱。

体仁医院设有门诊和病房,既为在烟台的外国人看病,也为中国人看病。体仁医院创设后,很快就声誉鹊起。据中国内地会留下来的记录显示,体仁医院创立首年,门诊就接待了3000位病人,病房接待了39位病人。到1892年,门诊接待了9023位病人,病房接待了163位病人,并进行了292例手术。到1893年,门诊接待病人数更是达到了12055人,病房接待了125人,并进行了376例手术。到1896年,门诊接待了23700位病人,病房接待了216人,进行了856例手术。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体仁医院在烟台的受欢迎程度。

稻惟德除了在体仁医院坐诊外,还负责芝罘学校、中国内地会疗养院的医疗工作。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深受社会各界所称道。稻医生在体仁医院救治病人的同时,也向病人传扬基督福音,分发福音书册给病人。

创立戒烟局

19世纪末的烟台与中国其他地方一样,也深受鸦片的毒害。当时,烟台港已成为欧美和东亚各种舶来品以及北方地区各种出口土货的重要集散市场,也是鸦片在北方的主要进口港。鸦片的大量输入对烟台百姓危害极其深重。据统计,1878年,烟台鸦片吸食者占全部人口的一半。1891年,这个只有32500人的城市,就有鸦片烟馆132家,从业人数320人,占总人口的1%。到1901年时,烟台的鸦片烟馆更发展到430家,从业人数达1200人。鸦片烟毒泛滥,成为烟台一大社会问题。

稻惟德来到烟台后,积极宣传戒烟戒毒,并专门制订了《戒烟论畧附戒烟局章程》,印刷后四处散发。与此同时,稻惟德还专门在体仁医院里面设立了戒烟局,收治戒毒者。据记载,仅1891年一个季度,就有214名吸毒者在戒烟局接受戒毒治疗。

创建红十字会医院

此外,稻惟德医生还在烟台创建了红十字会医院,是为中国最早的红十字会医院之一。红十字会医院脱胎于社会救助团体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它为那些受战争和武装冲突影响的人提供人道援助。早在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前,稻惟德就观察到,中方缺乏各方面备战的物资,无论是人力、后防、武器等;战场上医药救伤的设备,更是奇缺。当驻守芝罘的清嵩武军提督孙金彪前来与稻惟德咨询伤兵救助问题时,稻医生就借机向他提出要创办红十字会医院(Red Cross Hospital)的想法。提督反问他:“这医院也收容日本的伤兵吗?”稻医生答道:“当然也收”。提督便说:“那么,我想我们绝不会办这样的事。”后经稻惟德费尽唇舌解释,说日本伤兵绝不可能会来医院,提督才表现出兴趣。后来的事实证明,在甲午战争期间,充塞医院的全是中国的伤兵。

无论如何,在孙金彪的支持下,稻惟德得以在1894年12月,在烟台开设了红十字会医院,红十字旗首次飘扬在医院建筑的上空,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红十字会性质的医院。据《芝罘学校》一书记载,稻惟德医生“在内地会疗养院东面腾出一排房子做‘接收站’,而疗养院医院则专门收治须住院特别是做手术的伤兵。”

红十字会医院在甲午战争中的贡献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烟台红十字会医院主要接收从威海战场败退的大量伤兵和难民,其中也有从辽东半岛转来治疗的。稻惟德对救治威海卫伤兵,曾亲笔如此描述:“当威海卫受到猛烈的攻击下,中国伤兵源源不绝来到芝罘,许多都是伤势极重的,不少还在途中便不治而死去。满地都是积雪,冬天像北极一样的严寒。可怜的将士,流着血,耗尽体力,还找不到任何一处避难所。有些以为安全,逃回家乡,却又被同袍拉回去,也有因为力尽筋疲,淹死海中。大约有200名伤者,身上军服仍染满血,蹒跚而行抵达医院,全都是恶劣的症状。一位军人身上中了七粒子弹,另一位膝部受伤,扶着拐杖行了40哩来到医院。”据不完全统计,烟台红十字会医院共救治了163人。红十字会医院的救助活动,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社会观念,也为后来红十字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据1899年的中国内地会月刊英伦版《亿万华民》所载,甲午战争结束后,西方传教士无私救治的事迹被上报清廷,稻惟德和其他10名传教士被光绪皇帝授予最高荣誉“双龙勋章”(Imperial Order of the Double Dragon)。嵩武军总兵孙金彪也送给稻惟德医生一块非常名贵的匾额,上书“西国扁卢”四个大字,悬挂在体仁医院的墙上,以表谢忱。稻惟德也曾记述此事:“战争过后,一位提督和他的随从,骑着马带着一队军乐队和军兵来到医院,送给我一块木制、非常名贵的匾额,挂在医院的墙上……。”

稻惟德在中国浙江温州、山东烟台等地建立医院、戒毒所,行医宣道二十多年,救治病患、伤兵无数。1896年3月14日,身为医院护士的稻惟德夫人因产后热病而离世,遗下三个儿女,长子只有4岁。为了纪念其夫人,1887年,体仁医院改名为“莉莉·稻惟德纪念医院”(Lily Douthwaite Memorial Hospital)。

1897年3月下旬,稻惟德在医院护士饶姑娘协助与陪伴下,带着三个幼儿离华返英。就在他们离开医院前,正在门口与医护人员话别时,忽闻军乐齐鸣,旋见一整齐队伍在提督带领下操步而来。原来这是由一群已经复元的官兵组成的仪仗队,特地赶来为稻医生送行。当提督向稻医生表明来意后,仪仗队便操列在稻医生、饶姑娘和孩子们面前。他们再不是伤痕累累的伤兵,而是回复朝气蓬勃、气概激昂的军士了。一位军士说了几句致谢辞后,便一声号令,全体官兵立刻齐刷刷地跪下,使稻惟德他们大为震惊,随即真诚感激他们的深情厚意。

在英国安顿好3个失去母亲的儿女后,稻惟德于1899年4月底重返体仁医院工作。想不到同年10月5日,他在医院里竟染上赤痢不治离世,年仅51岁。逝后葬于芝罘毓璜顶外国人墓地(Chefoo Temple Hill Cemetery)。

稻惟德医生的遗言是:“若我的生命能化作千条生命的话,我愿意把他们全然摆上,投入荣耀的事奉里,以致赢得中国归向基督,这是我感到无上的、至大的喜乐和最高的荣耀。”

资料来源

  • 黄锡培编著,《殉道血——1900年义和团事件殉道宣教士的生命故事》,美国中国信徒布道会及海外基督教使团联合出版,2010年1月出版。
  • 吴旭东,“稻惟德医生:为晚清温州人戒鸦片毒”,载于《温州日报》瓯网,2015/05/15。
  • 侯小勇,寻访宣教士的足迹/“基督教传入温州150年—-纪念医疗宣教先锋稻惟德”,2017-07-30。
  • 魏春洋,“烟台街·烟台故事 | 这个英国医生传教士不仅呼吁本国停止对华鸦片贸易,还成立了戒烟局”,载于《烟台晚报》,2021-03-01。

关于作者

李亚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