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6  — 1923

邓荫南

清末民初基督徒民主革命家。孙中山的追随者和密友;兴中会主要领袖之一。民国建政后,先后出任开平、东莞两县县长,总统府咨议等职。逝世后被追认为陆军上将。

邓荫南,原名松盛,字有相。因在家中排行第三,故又称为邓三。于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出生于广东开平县农村。其父邓善昆务农,且习武,曾为天地会会员。他为人正直,行事颇有远见,常勉励儿子做一个有志气的人。在父亲的教导下,荫南从小就养成刚毅之性格,且具有远大抱负。

邓荫南年幼时入开平公学堂读书。1871年随伯父和长兄远赴檀香山谋生,与孙中山的长兄孙眉同船,自此二人成为好友。邓荫南到檀岛后,接触到基督教,不久便决意归信,并受洗成为基督徒。经多年苦心经营,他先后在檀香山办起农场、蔗园和糖厂,成为当地的富商。由于他慷慨豪爽,乐善好施,深得当地华人侨胞和土人的尊重。他虽然在事业上非常成功,却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祖国的贫穷落后深感耻辱。因此和哥哥邓灿参加了“三合会”组织,从事反清活动。

1894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给日本,邓荫南为之愤慨不已。适逢孙中山于同年10月到檀香山宣传革命,邓经孙眉介绍,得与孙相识。虽然他比孙中山年长二十岁,但他深为孙的革命主张和胆识所折服,遂与孙结为生死之交,并甘心乐意倾财资助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且追随他奔走于革命。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邓荫南率先加入,并参加了在何宽家里举行的兴中会成立会议。会上,他当选为兴中会副主席,当时他48岁。在兴中会所有会员中,他所交的会费最多。其后,他积极在华侨中间工作,先后介绍多人入会。邓荫南平时喜欢打猎,枪法很准,又能自制炸药、炸弹,故被孙中山视为兴中会员中不可多得的人才,甚为赏识。

1895年春,孙中山回国酝酿起事。不久,邓荫南等檀香山兴中会志士也先后到港。起义需要大笔经费。邓荫南慷慨变卖了自己的产业,将所得之款充作起义经费。据孙中山《建国方略》一书所记,他早期筹组革命时,经费多得自邓荫南与胞兄德彰(即孙眉)二人之倾家相助。

1895年2月,香港兴中会成立,设总部于中环士丹顿街13号,以“乾亨行”招牌为掩护,秘密策划起义。第一次广州起义的领导人包括邓荫南在内,全是基督徒。邓荫南出巨资购置弹药枪械,与陆皓东一起,来往于香港和广州之间,负责联络和运送枪械弹药。最后,这次起义因泄密导致失败,陆皓东等人殉难,孙中山等人逃亡日本。邓荫南先逃到香港,再转赴檀香山做工经营,起义“虽失败,然公犹不懈其志”。后重组革命力量,除了以孙中山、陈少白和郑士良为中心人物的一路外,另一路的召集人即为邓荫南和宋居仁。邓在二、三年间又积攒一笔金钱后,遂潜返广州,重组广州一带的兴中会,为再次起事做准备。他和宋居任以广州西关存善大街的一个附有教堂的基督教书室“志道书楼”作为基地,该书楼是巴陵会的教会机构。他们再度招揽同志,当时最为相知、也最为可靠的就是主内同道。他们第一个招揽加入兴中会的是志道书楼礼拜堂的会友苏焯南,邓荫南与他同为主内教友,且早已彼此相识。第二位被招揽加入兴中会的是黄大汉,也是志道书楼礼拜堂的会友。黄是广东南海县人,其世伯林信贤是巴陵会的信徒兼“教会的革命同志”,对黄大汉的影响很大。苏、黄等基督徒就此成为志道书楼兴中会的骨干分子,再经秘密招揽,不少基督徒都相继投入到革命活动中。这个由广州兴中会所形成的革命集团,在邓荫南的领导下筹备起事。1899年,邓荫南又与日本志士宫崎寅藏等人在广州成立了“东亚同文会广东支部”,由日本学者高桥谦担任会长。东亚同文会成立后,邓荫南就将兴中会的会址从志道书楼迁移至那里。该会表面上旨在联系中日韩三国人民的感情,实际上却是作为兴中会的秘密机关。不久,这个组织被清吏破获,日本志士被递解出境,邓荫南等人只得在沙面附近另设机关,作为革命党人聚会之地。同年他还协助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以宣传革命。

1900年,兴中会重新集结革命力量,准备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他们计划分兵两路起事,一路由郑士良在惠州三洲田发动起义;一路由邓荫南担任总司令,在广州谋炸巡抚兼署理总督德寿,牵制广州清军兵力,以作策应,史称“谋炸德寿之役”。参加此役者除邓荫南和史坚如外,还有李植生、苏焯南、练达成、宋少东和宋居仁等基督徒革命志士。他们挖地道,埋炸药,苦干多日,终于在1900年10月27日点燃导火线,然后逃离广州,搭船去香港。因炸药未炸,史坚如坚持让其它人先走,自己则折回广州,潜返抚署,重新点燃药引,然后躲入宝华大街长老会教会等待。未几,听闻轰然巨响。后据消息称,此爆只炸毁抚署部分围墙,督抚德寿也只是从床上被震落在地,有惊无险。29日,史坚如欲搭船去香港时不幸被捕而殉难。

事败后,邓荫南悲愤不已,避居于香港新安屯门,一度以农为业。后又在九龙青山囿开设一农场,作为联络、接待和训练兴中会会员的据点。1903年初,他和谢缵泰、李纪堂,以及太平天国旧部洪全福等人,密谋在广州再次起义,并在其农场制造炸弹,终因泄密而再告流产。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发起组织了中国同盟会,并出任总理。随即委派冯自由和李自重二人到香港、广州和澳门等地联络同志以成立分会。孙还写信给邓荫南和孙眉,责成他们在香港发展同盟会组织。他俩遂以香港兴中会成员为骨干,招揽志士仁人入会。1905年底,香港同盟会成立,陈少白任会长。年已六旬的邓荫南虽然没有担任同盟会的领导职务,但同盟会的人都很敬重他,称他为邓三伯。他仍以经营农场和经商为名,筹款支持同盟会的革命活动。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即黄花岗之役),邓荫南在香港负责军火枪械,由黄兴率领进攻两广总督衙署的先锋队所使用的枪支,就是邓荫南所购买提供的。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邓荫南组织民军响应,并亲自冲锋陷阵,率领民军攻取新安(今宝安)县城。11月9日,广东宣告独立,邓荫南被委任为新安县民军总监督。翌年1月,邓回到故乡开平县,担任民团总长。

1912年6月,邓荫南辞去民团总长职务,移居广州。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对国民党人进行排挤和打击。邓荫南支持孙中山,参与讨袁运动。1917年夏,邓荫南追随孙中山掀起护法运动,9月在广州建立政权,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并委任邓荫南为大元帅参议、陆海军大元帅府军事委员会委员。

1921年5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第二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邓荫南历任总统府咨议、内政部农务局长、石龙犁厂总办等职。10月,出任开平和东莞两县县长。

1922年,陈炯明背叛孙中山,举兵围攻总统府。孙中山避居于永丰舰,调动军队讨伐陈炯明。正当饷尽援绝危急之际,邓荫南闻讯后,当即在香港筹款万余元,派人送给正在永丰舰上指挥平叛战斗的孙中山。当孙中山脱险到上海后,邓荫南还特地赶去上海,谒见孙中山。

邓荫南晚年退居澳门,因目睹各派势力权斗不断,对革命前途极为忧虑,终至忧愤成疾,一病不起,于1923年2月5日在澳门居所中溘然长逝,享年78岁。这位追随孙中山近30年的老人,弥留之际仍谆谆教导儿女,要努力革命。

孙中山得悉邓荫南病逝消息后,心情极为沉痛,赐银一千元为其治丧;追授其为陆军上将,并亲笔题词曰:“爱国以命,爱党以诚。家不遑顾,老而弥贞。” 同年10月,兴中会元老陈少白、宋居仁等偕邓荫南长子邓植卿,遵照邓荫南“死后当与兴中会同志共葬一处”的遗嘱,将其遗骨运回广州。孙中山下令在广州东郊大宝岗(今先烈南路)拨给坟地,予以国葬。其墓碑上,镌刻着孙中山亲笔题写的“陆军上将邓荫南之墓”字样。1929年6月,檀香山华侨捐款重修墓园,竖起一座10米高的纪念碑,上书“邓上将荫南纪念碑”。墓侧刻有胡汉民亲撰之墓志,详记邓荫南舍家为革命之生平。

资料来源

  • 梁寿华著,《革命先驱——基督徒与晚清中国革命的起源》。香港:宣道出版社,2007年。
  • 相关网络资料。

关于作者

李亚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