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  — 1930

高漫

Carl Grant Gowman

内地会宣教士。在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特别是傈僳族中间宣教、服务十九年之久,最后献出自己生命的美国宣教士。

高漫(Carl Grant Gowman)于1886年8月31日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长大后移居美国底特律,在福特汽车公司工作。因参加基督教青年会(Y.M.C.A.)所举办的佈道大会而蒙恩得救,遂辞掉工作,进入芝加哥慕迪圣经学院(Moody Bible Institute, Chicago)读书,为将来做宣教士而装备自己。毕业后加入中华内地会,于1911年11月5日远赴中国宣教。抵达上海八天后,一位从美国来的内地会宣教士席克敬姑娘(Miss Anna C. Dukesherer)也乘船抵沪。高漫被安排到安庆语言学校学习中文;席姑娘则被分往扬州语言学校学习。半年后,高漫奉派到云南西部的腾越(今腾冲),席姑娘被派往云南大理工作。他们和其他新宣教士结伴同赴云南。旅途中,他们相识、相知、相助,以致相爱,彼此情投意合。分别后,高漫到腾越与早期赴云南宣教的英国宣教士富能仁(James Outram Fraser)同工;一面学习汉语及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一面时常与富能仁结伴外出,到汉人和少数民族中间传福音。

1913年11月27日,高漫和席克敬在腾越结婚。婚后被派往撒普山(Sapushan),在花苗族人(Hua Miao)中间宣教。撒普山在云南府(今昆明市)以北,接近山区的一个村寨。1907年,郭秀峯教士(Arthur G. Nicholls)和张尔昌教士夫妇(Mr. & Mrs. Gladstone Porteous)在此地建立了宣教站;次年,王怀仁教士(George E. Metcalf)也受派前来加入他们。当时那一带山区有苗、彝,和傈僳等少数民族散居在110个村寨里,宣教工作相当繁重。

1914年5月31日,他们举行了一个特别聚会,许多苗族信徒从各地赶来参加,有的人需要长途跋涉五天才能够到达。在这次特会上,他们为170人施洗,其中包括傈僳人(Lisu)和腊卡人(Laka)。高漫第一次用苗语带领祷告会。

11月29日的丰收主日聚会,蔚为壮观。来自各福音站(Out-station)的信徒,云集、露宿在山头,以营火取暖。聚会时,会堂里坐满了1,000人,还有200多人挤在门外,他们唱诗讚美主的声音传至数里之外。会后,王怀仁带高漫夫妇到地处元谋县的他谷(Taku)傈僳族福音站,然后用九天时间,巡视傈僳村寨,把这一带的宣教事工转交给他们,因为王教士不久要返英述职。

1914年圣诞节前,高漫夫妇应邀赴苗寨主持婚礼。临行前,忽然天降大雪,高漫只好独自前往。雪住天晴后,高师母由两位苗族信徒带路,骑马赴会。不料在山间林密处,遇强盗拦路抢劫。盗首手拿大刀,喝令高师母交出金钱和财物,师母却不肯。盗首威胁道:“你知不知道我可以杀妳?你不怕麽?”师母摇头回答说:“我不怕!”盗首一听怔住了,再问:“你到底是甚麽人?你不会死吗?”师母回答说:“我和你同样是人,当然会死。”盗首又问:“你不怕死吗?”师母大声回答说:“不怕。”那盗首本是一条不怕死的硬汉,见师母有如此胆量,十分佩服,遂放她们过去。

1915年春,高漫夫妇到他谷定居。4月,高师母却因照顾两名僳僳病童而感染致命的伤寒(Typhoid Fever)。当时,整个云南省只在云南府、昭通府(今昭通市)和大理府有教会医院;而且又适逢雨季,山路崎岖难行。高漫和众人一起用轿子把师母送到元谋,再转送到云南府英国圣公会医院。由于抢救及时,高师母两周后得以康复。不料,高漫也突患伤寒,而且病情更重。他们只好继续留医,直到三个月后,他们才得痊愈,返回他谷宣教站。

傈僳人非常热情好客,和汉人或其他少数民族不同的是,他们热诚地欢迎西方宣教士到自己的村寨布道。每逢宣教士到一个村寨布道,全寨的人都来听道。在他谷宣教站远近有100多个傈僳村寨,高漫经常外出巡回布道,收效很大。在1915年11月丰收主日聚会上,有700多信徒赶来参加。大家一起学习圣经、崇拜、感恩、作见证,场面十分感人。

1916年11月至12月间,高漫北上,横渡金沙江,到云南和四川交界处探望傈僳信徒。返回宣教站后,即与当地傈僳信徒一起欢度圣诞节。他还利用寒假期间,举办圣经学习班,讲授圣经、基要真理、和讲道法等课程。

1917年9月,内地会着名宣教士、被称为“傈僳人使徒”的富能仁(James Outram Fraser),偕范善庆教士(Mr. Herbert W. Flagg)到访。高漫热诚接待他们,并邀请老同学范善庆在主日讲道,自己充任翻译。

高漫夫妇定居他谷不久,儿子保罗(Paul Hudson)出生,却不幸夭折。1918年10月14日,女儿多莉丝(Doris Elocile)出生,带给他们很大安慰。

1919年4月中旬,中华国内布道会(Commission of Chinese Christians)一行人到云南省考察内地会的宣教工作。他们是:山东的李云升牧师、浙江的桑坚棠牧师、南京的李静谦女士、北京的陈玉玲女士,和美以美会的贾腓力太太(Mrs. Gamewell)。他们特别探访了他谷,受到高漫等宣教士的热情接待,并应邀主领聚会和讲道。内地会宣教士的事奉与生活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与宣教士住了三天,他们的居所非常简陋,好像露营一样,但却给我们上宾的招待,使我们铭记于心。”(《捨命的爱》第315页)

从贾腓力太太所写的报告(刊于1919年12月的《教务杂志》)中,亦可窥见高漫夫妇生活之一斑:“到了村寨口,高教士夫妇抱着六个月大的婴儿,兴奋地握手说:‘你们远道来探访我们,真是难能可贵!’高教士告诉我们,这次复活节的聚会有800人参加,来自60个村寨。许多信徒要攀山越涧,步行三、四天的路程。其中有年逾70岁的老人,也有母亲背着婴孩,还双手牵着小孩,自备膳食,住在简陋客舍或是本地人家。……宣教士住在他们当中,居所异常简陋,但处之泰然。在高教士家中,除了一张摇椅和一架风琴外,其馀都是当地家具。……他们睡木板床,上面铺上草蓆。高师母用稻草做了一张垫褥,可谓最奢侈的享受了。山居缺乏物资,高师母发挥她巧妇的天才,把许多当地的土产变成有营养的饭菜。……高师母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子。因为附近没有医生和护士,虽然她没有受过医疗训练,在必要时却要给人接骨、拔牙、或治疗烂疮等杂症。……真是难以想像,要走六天崎岖山路、住五晚肮脏的客栈,才可以见到医生的生活,他们是怎样走过来的啊!”(同上,第315-316页)

高漫夫妇工作的区域很广,分散在滇、川交界处100英哩之内的崇山峻岭。据高漫1919年6月的工作报告,该区共有425个村寨,其中慕道信主的有765家;已接受洗礼的共有666人,分散于42个福音堂。二人实在难以兼顾各项事工。故此,他们非常注重培训当地教会领袖。1918年2月和8月,他们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圣经班,使80至100位教牧同工受到培训。再由他们把所学的带回各村寨,带领、教导各自教会的信徒,大大弥补了宣教士人手之不足。

除宣教事工外,高漫等宣教士还开办了三所小学,以培养教会的下一代。因办学成就斐然,受到武定县政府的肯定和县长的赞扬。在他们眼里,这些少数民族过去只会在山边种植稻麦,其他一窍不通。但仅数年之间,在宣教士的教导下,就使他们变为富有教化之民,实在不可思议!即使中国一代宗师孔夫子数百年来都无法影响他们,而这位耶稣基督,却改变了他们的生命和生活,这不能不使他们倍感讶异!

1920年3月,一位前国军上校杨天富(Yang Tien Fuh)率领一群流寇突袭他谷,抢掠宣教士财物,并将高漫和王怀仁等五人掳走。当夜,高漫趁守卫熟睡之际逃走。强盗发现后,立即分头追索他。最后,因天黑路险,高漫滑落悬崖,才得以逃出魔掌,于次日上午安抵元谋。劫案过后,云南省政府禁止宣教士回山工作。然而,奇妙的是,那位贼首杨天富有一位亲信,与内地会宣教站的一位传道人是远亲。因这层关系,杨天富接受云南府的梁廷栋教士(Henry A. C. Allen)作中介人,连同英国驻云南省领事保证,向省政府投诚,接受招抚。不仅如此,这位杨天富后来还信了主,成为教会的长老。

同年9月25日,高漫独自返回他谷,沿途受到大批信徒列队欢迎。高师母因在7月生下次女Muriel Grace,故留在云南府休息,直到11月6日才带着两个女儿返家。

1921年2月,高漫一家四口返国述职,借此机会,高漫再度到慕迪神学院深造。同年6月,他们又生了一个儿子Ronald Judson;9月22日一家五口回到上海。这次他们被差派到四川新宣教区永宁工作,经过两个月水陆跋涉之后,于11月30日抵达永宁。当时在永宁工作的有海哲士(Walter T. Herbert)和李彩蓉(Mrs. Emma Mclntyre)。李彩蓉的丈夫马安仁(Robert L. Mclntyre)于三年前因抢救伤兵而染病去世。

1923年7月30日傍晚,高漫的幼子突然全身痉孪,挣扎了两小时后,在母亲怀中去世。这突如其来的打击,陷高漫全家于悲痛之中。最后,夫妇俩靠着主的恩典,走出痛苦的阴翳,不辞辛苦地外出传道,引领汉人和少数民族归主。

适逢多事之秋,地方上盗贼蜂起,川、滇两省军阀争战,1925年又连续发生“五卅惨案”和“沙基惨案”等事件,宣教士们常常身处危险之中。在英、美驻重庆领事馆的再三催促下,高漫一家于1925年8月撤退到泸州。由于高师母身孕已重,便留在泸州待产。8月21日,生下儿子但以理(Daniel John)。待政局稍微稳定后,他们于10月初启程去上海,计划从那里转往山东烟台,送七岁长女入芝罘学校读书。不料,当他们乘船抵达汉口后,女儿突觉身体不适;次日行船途中病情加剧,进而不省人事。行抵安徽芜湖后,他们立刻上岸找医生。惜为时已晚,当他们带医生回到船上时,女儿已经长眠不醒了。高漫夫妇悲伤地将她安葬在芜湖“洋人墓地”中。

1926年2月14日,高漫举家经缅甸再次进入云南,到龙陵山区与杨思慧夫妇(Mr. & Mrs. Allyn B. Cooke)同工。他们的宣教站位于一个名叫木城坡(Muhchengpo or Stockade Hill)的偏僻山寨里,1927年2月到5月间,高漫遍访43个村寨,向傈僳族、彝族、黄拉祜族(Yellow Lahu)和黑拉祜族(Black Lahu)等少数民族传福音。

自1927年夏,高漫致力于把《马可福音》译成傈僳文。1928年底,杨思慧夫妇合著的《旧约圣经故事》出版。至1929年初,加上《约翰福音》、《马可福音》、《基要真理》,以及《诗歌》和《圣诗50首》,他们已为傈僳族教会编译出五本圣经、诗歌和福音书籍了。

1928年3月至5月,高漫外出宣教两个多月,除了为510人施洗和忙于其它教会事工外,他还为傈僳族和拉祜族信徒开办三个短期圣经培训班。同年7月至9月,高漫夫妇又特别为傈僳族传道人、各村寨教会的执事和教师们开办了为期七周的圣经班。这些进深课程对提高当地传道人和教会领袖的素质大有助益。

1928年圣诞节后,高漫夫妇送女儿Muriel到山东烟台读书。高漫将妻女送至缅甸仰光后即返回宣教站。高师母几经周折,才于1929年3月把女儿带到烟台。回程又几经辗转,于5月初才得以返回云南。同年10月,高漫应邀到滇缅边境的孟加镇为汉人举行布道会。得镇上高小教师张先生(Mr. Chang),名绅杨先生(Mr. Yang)和知名商人李先生(Mr. Li)归主。最后一个晚上,他们的布道会吸引300多人前来参加。

高漫的身体一向健壮,经年累月奔走于崇山峻岭之间,很少生病。1930年7月底,高漫身体突感不适,两、三天后,竟至昏迷不醒。因其宣教站地处偏僻,当时也没有医疗人员在场,无法得到及时诊治,于8月5日溘然长逝,年仅44岁,遗下妻子和10岁的女儿Muriel、5岁的儿子Daniel,和四个月大的幼儿Huge。为拯救中国各族人民的灵魂,高漫和他的三个儿女先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时任云南省内地会总监督的富能仁,撰文表达了他对高漫的怀念与评价:“这位委身而又能干的弟兄,正值他人生的巅峰时期离开了我们,实在是一沉重的打击!我与他有长达18年的深厚情谊,因此对我而言就不只是打击,而是重重的一锤!……高教士个性倔强,但他并非固执,即使他知道自己是对的,也会容让别人,绝不居功。在工作、语言、通讯和其他的事工上,他都表现出过人精力。我很少遇见像他这样刻苦耐劳的人。除了中文,他还精通两种傈僳语和两种苗语。他更把其中三种语言编成很厚的少数民族语言字典。……他是一位光明磊落、充满属灵智慧、在基督里满有爱心的弟兄,也是一位聪明、含蓄和谦厚的人……。”(同上,第325页)

资料来源

  • 黄锡培著,《舍命的爱——中国内地会宣教士小传》,美国中信出版社,2006年。
  • China’s Millions (London Edition, by China Inland Missions) 中国内地会月刊英国版《亿万华民》1912年第14,114页;1916年第53,102页;1919年第52-53,104,120页;1920年第42-45,58,79-81,119页;1921年第16,29-30,60页;1925年第170-173页;1927年118页;1928年第6-7,154-156页;1930年第172页。
  • 同上北美版(North American Edition)1911年第116,134,137页;1912年第68页;1913年第22页;1914年第13,149页;1915年第91-92,186页;1916年第55,75,110页;1917年第71-72,124-125页;1918年第24-25,54-55,61,93,188页;1919年第63,166-169页;1920年第104-107页;1921年第73-75,96页;1922年第190页;1923年第71-73,158-160页;1925年第185-186,190页;1926年第25-26,153-155页;1927年第49-50页;1928年第78页;1929年第24-26,109页;1930年第54-56,134-136,188页。
  • The Register of CIM Missionaries and Associates《内地会宣教士及伙伴宣教士名录》。
  • CIM List of Missionaries and Their Stations, 1910, 1915, 1925, 1931.
  • Stauffer, Milton T., The Christian Occupation of China (1918-1921)《中华归主》,Shanghai,1922.
  • Stanford, Edward, Atlas of the Chinese Empire for CIM, 1908.
  • Directo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 1916 to 1919 and 1923.

关于作者

李亚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