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  — 1630

李之藻

归信天主教的明代科学家及政府官员,“天主教三柱石”之一。学识渊博,娴于天文、历算、数学;编译西方科学和基督教书籍。

一、生平简介

李之藻于1565年出生在杭州,字振之,号凉庵居士。他于1594年中举成为举人,1598年中进士第,奉调到南京赴任。1599年,李之藻获晋升,北上北京任职。两年之后,他首次拜访耶稣会士们的住院,当看到他们的世界地图时,他便心醉神迷,此后便开始学习西方科学,从而变成了利玛窦(Matteo Ricci)的忠实合作者。

李之藻担任南京少僕寺太卿时,奏上西方历法。1621年(天启元年)辽沈失陷,明廷急于守战需制炮,由徐光启推荐,李之藻出任光禄寺少卿,兼管工部都水清吏司部郎中事。1629年(崇祯2年)朝廷开设历局,他与徐光启同为监督,和龙华民(Niccolo Longobardi)、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等耶稣会士译书修历。数月后,李之藻逝世于北京。

二、李之藻与天主教

发生于1616年的“南京教案”,是由南京礼部侍郎沈漼而起。他以儒教为立场,对耶稣会士加以排斥和指控,其主要理由一为治历问题,一为祭祖问题。南京教案发生后,一时耶稣会传教士们不能在中国内地立足,或遭逮捕监禁,或被驱逐,或遭迫害致死。徐光启和李之藻等人起而为传教士们辩护。崇祯时,钦天监因推算日月蚀,屡有错误,乃受皇帝的谴责。徐光启、李之藻便乘机进言,重召耶稣会士进京修改历法,重振天文事业。崇祯皇帝照准,遂命徐光启为监督,李之藻为副,设历局与京师“首善书院”,又召汤若望、罗雅各(Giacomo Rho),偕同邓玉函(Jean Terrenz)、龙华民等译书修历。从此教士们又得寄居京师,其他散居各省之传教士,亦得所庇荫。

李之藻力助天主教在华开教事业,在其劝导与影响之下,其友人杨廷筠(亦为朝廷高官)入教。日后,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三人,成为开创天主教会之三大柱石,和王徵一起被称为“四贤”。他们亦在杭州建堂施洗,使天主教在杭州日臻兴盛。

当初中国人如欲入天主教,皆需经过一段考察时期,教以基本教义和崇拜礼仪,然后给予施洗,成为正式教徒。当时中国官绅纳妾是一普遍现象。李之藻认识利玛窦并与之交往多年而不能入教,主因就是李之藻纳有小妾,如此而不被天主教所接纳。多年后,李之藻终于下决心辞去小妾才得以正式受洗入教,并取教名为“良”(Leon)。李之藻的好友杨廷筠在其劝导下意欲受洗之时,不但有妾,而且还信奉佛教,故被耶稣会神父所拒绝,除非他不信佛教和放弃小老婆。杨廷筠想不通,去和李之藻商量,其对话如下:

杨廷筠:“泰西先生乃奇甚,僕以御史而事先生,夫岂不可,而独不能容吾一妾耶?若僧家者流,必不若是。”

李之藻:“余此知泰西先生,正非僧徒比也。君知过而不改,从之何益乎?”杨廷筠终于接受了李之藻的劝导,“屏妾异处,躬行教规。”杨廷筠办好弃妾手续后,神父才为他举行了洗礼。

利玛窦因劳瘁不堪,积劳成疾最终病逝,李之藻对待利玛窦如同父亲一般。他将自己身心的新生归功于此人。他自己负起利玛窦丧葬一切费用,为他寻得一口巨大的棺木,在北京为利玛窦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正是由于他的奔走,皇帝才最终将西北栅栏(chala)的地盘赐给天主教会,以安葬利玛窦及其他已故的教友。 

李之藻临终时,拉着徐光启的手,身边有许多传教士簇拥着。在其有生之年,他一直关心耶稣会传教士们的健康、福利和安全,尽其所能为他们学习汉语提供方便,并使更多的西方传教士来华。

三、李之藻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明清时期来华天主教传教士,除了直接宣扬基督真道之外,更把先进的西洋科学介绍到中国来,因此基督教便成了中西文化接触的中介。这种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促进了中国社会、伦理思想,以及物质文明的变化与发展。

李之藻自从认识利玛窦并归信天主教后,毕其生成为利玛窦的忠实合作伙伴和助手,他一生自己撰写或与他人合作的科技着作甚多,曾为50多部耶稣会士的著作,包括利玛窦的《天主实义》;艾儒略(Jules Aleni)的《职方外纪》(六卷)等书作“序”或“跋”,并且在《景教碑》的发现与研究方面有一定的贡献。

资料来源

  • 王治心著,《中国基督教史纲》,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79年,80-132页。
  • 【法】沙百里著,耿昇、郑德弟译,《中国基督徒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04-106页。
  • 卓新平主编,《基督教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216-223页。
  • 顾长声著,《中国基督教简史》,美国蒙特利公园市,1999年,32-34页。
  • 郑诚著,《清华学报—李之藻家室生平补正》,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新39卷第4期,2009年,653-684页。
  • 网络相关资料。

关于作者

杨竹安

作者系美国加州基督工人神学院硕士研究生,在李亚丁教授指导下撰写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