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  — 1871

施美夫

George Smith

施美夫为英国圣公会最早来华宣教士之一,香港圣公会首任主教;香港首任教育部门长官,被誉为香港现代教育的先驱。

1815年6月19日,施美夫(George Smith,又译史密夫、四美、司蔑)出生于英国西南部萨姆塞特郡的威灵顿(Wellington, Somerset)。成年后进入牛津大学深造,于1837年获得学士学位。此后又分别于1843年获得硕士学位;1849年获得博士学位。

1839年,施美夫在英国圣公会教会被按立为会吏(执事),一年后又被按立为会长(牧师)。事奉一段时间后,他在海外宣教热情感召下,加入圣公会的海外差会(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成为一名传教士,被派往中国从事宣教工作。

1844年6月初,施美夫和麦丽芝牧师(T. McClatchie)一起离开英国;9月25日抵达香港,成为英国圣公会最早来华的二位传教士。之后他们在周边的广州、澳门等地盘桓了数月。

1845年5月25日,施美夫和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主教全家一起离开香港,于6月16日抵达上海。在上海住了大约10天后,施美夫前往宁波、福州等通商口岸进行实地考察后,确定将宁波作为英国圣公会在中国的宣教中心。在宁波期间,他经常到舟山、定海等地考察与宣教。11月5日,他还前往普陀山拜访那里的佛教僧侣。

1845年10月12日,施美夫因为健康原因被迫离开宁波,回到上海。为了到其它口岸考察,施美夫于27日乘船南下,在舟山一带停留至12月9日,15日抵达福州。

1846年1月10日,施美夫来到厦门,并在当地住了6个星期,2月27日抵达香港。3月,又去了一次广州。由于健康原因,亟需转换生活环境,于是他在该年夏天离开中国,10月6日回到英国。在英期间,施美夫到处演讲,极力宣传中国福音工场的需要,呼吁更多同工奉献,并筹集了宣教资金。是年,他被授予神学博士学位。1847年出版了他在华期间的记事Narrative,中文书名简译为《五口通商城市游记》,全称则为《1844、1845、1846各年代表大英圣公会调查访问中国各通商城市及香港和舟山诸岛记事》。此书并非仅仅是一部传教记事,他写此书的主要目的是“为英国教会其他传教士们铺平道路”,为他们“收集统计资料,记录综合性观察,提供详尽数据,以便对中国社会、政治及伦理道德各个方面作一正确评估。”此书共有三十六章,除分别据实记录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五处通商口岸的概况和所见所闻外,还专门列出香港和舟山情况介绍,尤为详尽地描述了舟山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生产活动、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此外,该书内容也反映出他对宣教问题的神学思考。

1849年5月29日,34岁的施美夫在英国坎特伯雷大教堂被授予圣职,出任新成立的中国维多利亚教区主教,负责香港、大陆、日本等远东地区的宣教工作。与此同时,他同大英圣书公会的秘书布朗德蓝牧师(A.Brandram)的女儿结婚。

1849年11月6日,施美夫夫妇同孟可美牧师(E.T.R.Moncrieff)、岳牧师(F.F.Gough)、温敦牧师(W.Welton)、札成牧师(Mr.R.D.Jackson)一起乘坐“乔治·波洛克爵士号”(sir George Pollock)从英国的普利茅斯港口出发前往中国,于1850年3月2日抵达香港。

到达香港后,施美夫即致力于宣教和教育工作,不久便担任了圣保罗书院第二任校长。该书院为香港创立历史最悠久的学府,更是世界第一所华人英语学校。施美夫上任后,学校已有学生33人。在施美夫的治理下,圣保罗书院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逐渐成为香港名校。期间,施美夫亦获港府委任为教育委员会首位长官,负责督导五所政府资助的华人学校的发展,因此施美夫被誉为“香港现代教育的先驱”。

1850年9月23日,施美夫乘坐英国皇家蒸汽船“列那狐号”(Reynard)前往中国北部,以主教身份视察各领事口岸。途中,他为了改善在琉球的传教士贝特南医生(Dr. Betelheim)的环境,曾在该地作短暂停留。10月14日,施美夫到达上海。在上海小住一段时间后,又启程南下,先后前往宁波、福州,最后于12月19日返抵香港。

1852年的夏天,施美夫再次来到上海。1853年,他在上海一带居住了5个月,直到这一年的最后一天才返回香港。1854年下半年,他又去了一次福州和上海。1855年,施美夫返回英国,次年返华。1858年,他再度到上海及其他口岸考察。

1860年3月4日,施美夫从香港来到上海;4月7日离开上海前往日本,并在日本的长崎、神奈川以及江户待了两三个月。之后,他启程前往加利福尼亚,继而到巴拿马,再从巴拿马湾乘蒸汽船到纽约,10月16日抵达南安普顿。1861年11月,施美夫返回香港。1862年4月北上北京,6月南下途中在上海停留。

1864年,施美夫离开香港回到英国定居,次年从主教职位退休。1871年12月14日于英国肯特郡的布莱克海兹(Blackheath,今属伦敦)家中病逝,享年56岁。

施美夫在华从事宣教和教育前后二十载,个人著述颇丰。除了《五口通商城市游记》外,还有《耶稣圣教洗礼规式》(Adult Baptismal Service,1851),《耶稣圣教祷告文》(Prayer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1854)。英文著述包括Hints for the Times;or,the Religions of Sentiment,of Form,and of Feeling,contrasted with Vita1 Godliness(《时间的暗示》),Lew-chew and the Lew-chewans;Being a Narrative of Visit to Lew-ghew,or Loo-choo,in October,1850(《琉球和琉球人: 1850年10月琉球考察记》1853),The Nationa1 Religion of China,as Illustrative of the Proper Word for Translating GOD into the Chinese Language(《中国的国教:“GOD”一词正确中文译名的解释》,1853),A Charge Delivered to the Anglican Clergy in Trinity Church at Shanghai,on March 16th,1860(《1860年3月16日在上海三一堂对圣公会牧师所作的训示》,1960),以及Ten Weeks in Japan(《日本十周记》,1961)等等。

资料来源

  • 网络《中文百科》词条,“施美夫”。
  • 寻访传教士的足迹工作室,“香港现代教育的传教士:施美夫”。基督时报转载,2023年07月03日。
  • “维基百科”及其它网络相关资料。

关于作者

李亚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