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  — 1927

文怀恩

John Elias Williams

美国北长老会教育传教士,金陵大学副校长。在华服务28年,1927年在“南京事件”中不幸被杀。

文怀恩(John Elias Williams)于1871年6月11日出生在美国俄亥俄(Ohio)的科肖顿(Coshocton)。其祖上是威尔士人,他的伯祖父威廉·威廉姆斯(William Williams)是赞美诗《伟大的上帝啊,指引我》(Guide Me, O Thou Great Jehovah) 的作者。文怀恩的父亲于1861年移民俄亥俄州。在敬虔家庭中长大的文怀恩,早期因生活艰辛在矿场工作,之后进入玛丽埃塔学院(Marietta Academy)读书,大学毕业后在俄亥俄州南塞勒姆(South Salem)的塞勒姆学院(Salem Academy)教了两年书,在那里遇到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莉莲·卡尔德维尔(Lilian Caldwell)。期间,文怀恩决定献身于海外宣教,于是在1896年入读纽约奥本神学院(Auburn Theological Seminary)。临近毕业时,经本人申请,纽约长老会资助,文怀恩获准成为长老会派往中国华中的传教士。1899年8月2日,文怀恩与莉莲结婚,两周后启程前往中国。

1899年10月,文怀恩偕妻经上海抵达南京,受到美国传教士李曼夫妇(Mr. and Mrs. Leaman)的悉心接待,李曼夫妇是蔡苏娟(《暗室之后》的作者)谊母玛丽李曼(Mary Leaman)的父母。文怀恩开始学习中文,同时服务于长老会在南京户部街创办的“益智书院”。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6月爆发,文怀恩夫妇接到差会的命令离开南京,前往江西牯岭避难,之后辗转前往日本石川县金泽市。他们在金泽待了五个月,文怀恩在当地男校教授英文。他们的大女儿信心(Faith)在此期间出生。1901年3月初,文怀恩夫妇重返南京益智书院。除了学院日常工作之外,文怀恩努力学习了解中国文化,并负责周日教堂讲道。几年后,他成为极少数可以用中文讲道的传教士之一。

1906年,益智书院与美国基督会(The Christian Mission)1888年在南京鼓楼附近创办的“基督书院”合并,更名为“宏育书院”,美在中(Mr. F. E. Meigs)任校长,文怀恩任副校长。1910年,宏育书院又与美以美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Mission)1888年在南京干河沿创办的“汇文书院”合并,更名为“金陵大学堂”,英文名“金陵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包文(Dr. A. J. Bowen)任校长,文怀恩任副校长。文怀恩此后毕生服务于金陵大学。

第一个七年任期结束后,1906年文怀恩夫妇应基督教青年会邀请,前往日本参与中国留学生工作。在日本,文怀恩结识了孙中山和王正廷,后者成为中华民国外交部长,并与文怀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07年文怀恩夫妇离开日本,返回美国。除了在医生要求下休息养病,其余时间,文怀恩四处奔走,推广南京的基督教联合大学——“金陵大学”,并为此募款。1908年9月,文怀恩夫妇带着募集到的四万美元资金返回南京。1910年,金陵大学管理委员会开始正式运作。

1911年,中国安徽和长江下游爆发大饥荒,文怀恩募款十一万银元,并且花费大量时间致力于赈灾活动。同年9月,文怀恩离开中国,途经西伯利亚返回美国,致力于金陵大学在纽约州立大学的注册事宜,并开始新一轮的募款活动。文怀恩预见到未来可能的反基督教运动浪潮,积极劝说长老会增派传教士,坚固在中国的基督教影响力。1912年冬季,长老会海外宣教委员会在全教会发起“中国运动”,招募一百名传教士去中国,并争取更多的财物支持。

1913年4月,文怀恩在写给斯皮尔博士(Dr. Robert Elliott Speer)的信中,主张大学的行政管理需要更多的中国人参与,避免外国传教士不合理的支配权和对中国人的不信任。他认为校董和宣教委员会的目标“不是控制在外国土地上的人员和设备,而是通过强大的本土教会领袖来对当地人传福音。”因此文怀恩提倡外国传教士自我牺牲和资金奉献,鼓励同行彼此尊重。

当学校的行政资金和建筑资金到位后,文怀恩在纽约董事会阐述他个人对大学建筑风格的看法。当时远东基督教机构出于实用及造价低廉的考量,大多采用西式建筑,但文怀恩坚持建造具有中国风格的建筑,使大学更具本色化。于是,董事会采用中国北方官式建筑风格,糅合西方建筑布局,使整个校园建筑中西合璧,整齐宏伟。在东大楼(Swasey Hall)的落成典礼上,有来访者形容这座楼是“石头里的基督教”。金陵大学这所基督教教育机构,不仅对校园建筑有深远的影响,也对政府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有助于人们对基督教学院的接受。

1913年8月文怀恩返回中国,正值二次革命爆发,国内再次陷入内战的混乱局面;1914年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战争影响,西方各国对海外传教士的支持减少,给南京的基督教机构带来很大困难。文怀恩多次往返于中美两国之间,为学校和在华事工募款。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由于在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权益遭到损害,引发“五四运动”,进一步激化了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和排外情绪,使得在华外国传教士的环境日益恶化。

1922年,中国北部和中北部发生大饥荒,文怀恩募款七百万美元用于赈灾,使金陵大学再次成为赈灾中心。1925年1月,文怀恩返回中国,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休假结束。在其努力之下,金陵大学的债务全部偿清。1925年5月30日,“五卅惨案”在上海爆发后,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推进和成功,收回租界、收回教育主权、反帝、反基督教运动进入一个高峰时期。

1927年3月24日上午,参加北伐战争的国民革命军进入南京,并在城中对英美日领事署及外国人商店住家大肆劫掠。文怀恩在出外察看时,被枪兵拦住搜身,他的表被掳走。文怀恩用中文向枪兵请求说:“给我留下这只表吧!它不值什么钱,是母亲给我的纪念品啊!”枪兵立刻对准他脑门开了一枪,文怀恩应声倒地,与世长辞,终年56岁。在这次史称“南京事件”的悲剧中,一共有包括文怀恩在内的6名外国侨民被害,另有多人受伤。

文怀恩去世后,金陵大学的戴安邦将他安葬在清凉山西南,现已无处考寻。当时各界纷纷慰问其夫人和家属。纽约、日本和旧金山都为他举行了纪念仪式。1929年,王正廷为文怀恩立碑,并为他撰写了六百余字的碑文。惜今已无存。

文怀恩的夫人莉莲在文怀恩遇害的同一天躲避在金陵大学内,在经历了枪兵的搜索和抢劫后,莉莲最终安全转移到英国“伊莎贝拉”军舰上,不久被送返美国家乡。莉莲于1963年在俄亥俄州去世。文怀恩夫妇育有四女一男,菲丝(Faith)、玛丽(Mary)、 多萝西(Dorothy)、莉莲(Lilian)和理查德(Richard)。其中女儿莉莲13个月大时在南京夭折。1935年1月文怀恩的女儿玛丽和夫婿带着三个孩子接受长老会海外宣教委员会差派,前往中国宣教,继续基督呼召的使命。

文怀恩作为一个教育传教士,服务中国人民二十八载,最后将生命留在了他深爱的南京,可谓死得其所。

资料来源

  • William Reginald Wheeler. John E. Williams of Nanking.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937.
  • 网络相关资料。

关于作者

谢园姝

作者系美国加州基督工人神学院道学硕士班学生,在李亚丁博士指导下撰写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