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4  — 1919

吴虹玉

在华美国圣公会早期名牧,对圣公会在中国的建立及中国教会本色化运动,贡献卓著。

吴虹玉是美国圣公会在华最早施洗的信徒和最早被按立的华人牧师之一,与黄光彩、颜永京并称为美国圣公会的三位华人先驱。三人均对圣公会在中国的建立,以及中国教会本色化作出过突出的贡献。吴虹玉又因其在美国当过九年印刷工人,以及作为联邦军队的一名士兵参加过美国南北战争的经历而更富于传奇色彩。但多少年来吴虹玉不平凡的一生却鲜为人知。

吴虹玉于1834年8月7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阳湖县庵头村的一个农民家庭。9岁入乡塾念书,13岁到上海入读圣公会在上海城内王家码头学堂。该学堂为美国圣公会中国布道区第一位主教文惠廉(Bishop W. J. Boone)于1846年2月所创。吴入学时,须与教会订约,读满十年方可离校,因教会担心学生略通英文便去商界谋职。学堂为宣教所设,故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吴虹玉入学后便对基督教产生兴趣,第二年便决志信主,由文主教施洗成为基督徒。

1854年3月31日,受美国总统派遣,美国海军军官佩里在日本签订神奈川条约之后,率舰队之一萨斯奎哈纳号(Susquehanna)顺访上海,舰上军官常到圣公会教堂做礼拜。时入校已7年的吴虹玉得知美舰不久将返国,遂萌发在舰上以工代酬随舰游美之志。获准。1854年夏,吴告别母校,随美舰驶出吴淞口。在舰上吴被指派给军医马塞史密斯(J. S. Messersmith)当侍应生。在太平洋上航行8个月后,于1855年3月抵达费城军港。尔后,军医带吴到他老家宾夕法尼亚州的兰卡斯特镇。作为圣公会的教友,吴虹玉常去当地圣雅各堂做礼拜。他无意去教会学校读书,而是到一家报馆学习印刷。居美9年,于1860年6月22日入美籍,成为美国内战前少有的几位华裔公民之一。

吴虹玉入籍二年后,美国内战爆发。1863年南军进犯宾州,吴应州长号召应征入伍,成为美国内战中唯一的一名华裔士兵。虽然他在军中服役仅48天,军旅经历仍给吴留下深刻的印象。

1864年2月,吴虹玉搭乘“九江号”轮船返华,5月17日船抵达上海。在美国的9年生活已在吴身上留下明显的烙印。他不仅西装革履,对本国语言也颇生疏,显得与国人格格不入,以至于韦廉臣(C. M. Williams)主教告诫他:“更有一事,我敢提出者,即君当多用功国文,尤须注意作文,则可助君讲道,更望君改衣中服,则易使人亲近也。”

吴虹玉参与教会事奉,最初是在北唐家弄的圣公会老闸分堂,除了在该堂讲道并管理男、女小学各一所外,吴还受命为汤蔼礼(E. H. Thomson)牧师助理,随其外出传道。1873年吴虹玉被按立为会吏,1880年5月升任会长。吴的教牧生涯不久便与教会的医院事工结下了不解之缘。1866年汤牧师与吴虹玉用费城希尔夫人的捐款一百美元开设了两间小屋的医局,并请美国浸礼会传教医师玛高温(Daniel J. MacGowan)义务前来诊病开药方,由吴照方配药。不到半年,医局便门庭若市,前来就诊者每周不下数百人。于是教会筹款扩建病房11间,设有床位24张。扩建后取名同仁,玛医师为主任,吴为助理。医局发展成同仁医院是1880年的事,经吴努力募捐,同仁医院新楼由在沪粤商李秋萍捐银万余元建成,院事由文主教长子文恒理(H. W. Boone)医生主持。吴虹玉前后与同仁医院保持了三十多年的关系,其中前8年全职办理院务,后来则因教会工作改为兼职。在同仁医院8年的工作经历对吴后半生有很大影响。他不但掌握了基本的医疗技术,而且还逐步发展出自己的医疗传教的理论。他认为,中国是基督教传教最困难的地区,因为传统的儒、释、道根深蒂固。中国人过于实际,平时不信什么宗教,但一旦有灾病,就可能什么都信。因此,教会的医疗事工“极切合国人务实的心理”。在吴看来,中国的基督徒,十有八九是所谓“病床头的奉教者”,在每一个新传教点,治病救人均是教会“打动人心的最有效的手段”。

1873年被按立会吏后,吴虹玉被韦主教派驻江湾,在江湾教堂任职十二年。吴根据当时需要设药局,特别是种痘防天花,使教会在当地声誉日增。在江湾以北五里三汀沟的乡民,闻知基督教及吴的医术,就请吴前去设堂布道看病。于是吴于1874年到三汀沟设堂,第二年就有33人受洗,一年中收治病人上百人。1879 年建成圣士提反堂,该堂的建立实为中国圣公会自养的发轫。1881 年吴在给主教的报告中称种痘“是将各阶层男女吸引到我们宣讲所的最好的方式之一。”他建议传教士应该掌握些医药知识,尤其是种痘的知识,以便以此接近当地百姓。

利用乡塾传道是吴虹玉的另一项“发明”。在三汀沟时吴发现乡间塾师如给津贴,愿在他们的学堂里教授基督课本,并允许教会入塾讲道。于是他便通过此种方式使许多乡塾“实际上成为遍布乡里的讲堂”。1879年,教会在三汀沟里共津贴了12所乡塾,每月费用为28元,这远比教会自办学校经济多了。

吴虹玉的事工并非都一帆风顺。1882年吴被派到江苏太仓筹建教堂。吴经一米商介绍,于城中购得一宅欲作宣道所。不料,当地士绅闻之群起反对,上告县署。第二日深夜,吴即被传入县署。在堂上围观的士绅不仅对吴拳脚相加,迫其跪下,更恐吓说如不速速离去就置于死地。顿时,吴虹玉“心中浮现出耶稣在彼拉多前受审的景象”。翌日,吴不得不打道回沪。这是吴虹玉传道生涯中唯一的一次与当地官府和士绅的冲突。

1885年,小文惠廉(William Boone Jr.)主教授命吴虹玉回沪协助黄光彩管理虹口的救主堂,并兼任同仁医院院牧。1889年,吴积劳成疾,教会曾两次安排他去日本修养。从日本回国后,重掌江湾圣保罗堂教务。该堂当时已有六处分堂,11所学校,各堂、校之间相距甚远,吴不顾年老体弱,来往穿梭其间,有时还乘火车去三汀沟圣士提反堂主持圣餐礼拜。在1904至1906年间,年逾70的吴虹玉只有一次因生病而未能主持主日礼拜。吴的教友中,有五代均受吴之牧养者。

吴虹玉于1919 年12月18日在沪去世,享年85岁。丧事礼拜在救主堂举行,凭吊者上千人。吴所创建的江湾圣保罗堂和三汀沟圣士提反堂皆为他立碑,以志纪念。

资料来源

  • 徐以华著,“吴虹玉与中国圣公会”。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二期。

关于作者

彭萃安

哲学博士,世华中国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