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6  — 1655

尤罗伯

Robert Junius

荷兰宣教士,在台湾原住民中推广教育与文明的先驱。

尤罗伯,1606年生于荷兰的鹿特丹,父母都是苏格兰人,属于加尔文“改革派教会”(De Gereformeerde Kerk )。 自1629-1643年,他由巴达维亚来台传教14年,是历任荷兰宣教士待在台湾最久,也是成绩最优秀的一位。

尤罗伯采用“一手火枪、一手棉布”的方式推广教育。一方面伙同士兵到各社区丢弃原住民的神像,驱逐尪姨;另一方面,则给予送子女到学校的家庭奖励——棉布及衣服。在此政策下,各社区纷纷丢弃神像,建造学校、教堂,甚至兴建教员的宿舍,并主动要求传教士来宣教。 他不只关心教育,也关注原住民的生活。当时西拉雅族没有夫妻观念,随意的性行为与堕胎非常普遍,直到有了小孩才会不定时同居。尤罗伯觉得这种行为不合教义,便透过武力和教育的力量,让原住民依基督教的仪式结婚,夫妻开始同居,变为一夫一妻制。 在闲暇之余,他研究草药,并协助原住民进行农业及医药上的改良。

尤罗伯有强大的行动力而且认真严格,但是却有“传教先驱”的怪癖——不愿受人干扰,因此褒贬参半。 离开台湾后,1645年任荷兰德弗特(Delft)的牧师;1653年转任阿姆斯特丹,于1655年在该地去世。

在台的宣教事迹

1629年:到台宣教,以新港(现今台南县新市)为宣教地点,学习当地的新港语。他所教育的对象是当地的原住民。

1634年:曾提案送数名新港的原住民少年到荷兰留学,但被当局以“风险太大”为由而拒绝。当他于1643年回荷兰时,已经有当地的原住民教师,担负起教育当地居民的责任。

1636年起:在新港开设小学,男女兼收;每天上课,以宗教教育和文字教育为主,锻炼学生读写的能力。 教学时用荷兰牧师创立的新港罗马拼音读本和拉丁文字母写出的新港语。 教授的内容是尤罗伯所编写的教义问答、祷告词和诗篇。 他考虑原住民的文化与理解力,将教材予以简化、原住民化,以原住民较能理解的方式来书写。

尤罗伯不仅关心教学,也教导原住民的生活。 例如在其著作《第一小教理问答书》中,在“摩西十诫”的第六诫上,附注“勿再犯堕胎”,以处理堕胎的问题。

宣教工作从新港开始,向安平附近以北的各部落拓展。 到1639年为止,这些部落中约有二千人受洗。 闻名的北方六个部落分别是: 麻豆、萧垄(现佳里)、目加溜湾、大目降(新化)和大武垄(善化)。

1640年:申请退休,回国探望年老迈的母亲,理由是体力不支,无法巡回各教会之间。 但是公司仍挽留他直到1643年。

1643年:准备离开台湾,根据台湾教会报告显示,尤罗伯牧师在六个部落施洗了6400位信徒,主持了1000对夫妻的结婚仪式。

留下用新港字写成的庞大著作,包括: 教义问答书、诫训、祷告词、讚美词、并著作双语字典(新港语和荷兰文)。

意义和影响

1.宣教士写出的新港语,是平埔族和新港人有自己文字的开始。 后来的学者将这些文字称为“新港文书”,是尤罗伯为原住民所留下的空前绝后的保贵遗产。

2.教育是宣教士在当地的重要事工,尤罗伯更培养了原住民成为当地人的教师。 然而当荷兰对台湾的统治终止时,教育事业也为之终止,实为可惜。

3.尤罗伯的宣教工作,已经有教会的组织和规模。 例如: 教会中有“教会会议”;教会之间有“台湾教会会议”,这规模等于“小会”与“中会”的组织,虽然整体的组织未达完善,但是已站在新时代的开端。

关于作者

祝华达

作者系台湾中华福音神学院研究生,在蔡丽贞教授指导下撰写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