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70

张芗兰

南京明德女中校长;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训导主任。

张芗兰,山东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自幼聪明好学,父亲早亡,母亲无力供她读书,适逢基督教会在山东办学,她得以在教会小学读一、二年级。因学习成绩优良,传教士介绍她转入徐州教会所办的孤济堂半工半读了四年。13岁患肠热病,高烧数日,最终活了下来,但烧退后三个月不能走路。

1921年,张芗兰中学毕业,同年考入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即“金女大”)。为筹学费,她在四年制学业中,三进三出“金女大”。她曾在中学教课,最后又回到“金女大”上了一年学,靠奖学金及勤工俭学完成了学业。1928年毕业;1931年在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48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学院获得心理学博士。后来因在美国全国博士会考中夺得第一名,而荣获“第十四块金钥匙”奖牌,并获得终身教授的待遇。

1931年,张芗兰回国办教育。先在乐德女中,后在浙江湖群女中任教并兼教导主任。1932-1936年,任南京明德女中、小学及幼儿园校长。任职期间,办理了教会学校在中国立案的手续,还创立了妇孺洗澡堂、游戏场及失学少女识字班。她用自己的工资为明德女中修建了传达室和围墙。

抗战初期,张芗兰在美国留学。她利用在教堂讲道和在大学讲学的机会,为祖国的中学教育与“金女大”募捐。1940年初,在抗日战争艰苦的岁月里,她又回国到成都“金女大”协助吴贻芳校长工作。作为“金女大”的训导主任,她是吴贻芳的得力助手。她与师生们一起上街宣传抗日,下乡进行社会调查。吴贻芳出国期间(1943-1944年;1945-1946年),张芗兰主持校务,参加过五所教会大学(华西、燕京、齐鲁、金陵、金女大)的校长会议。她在“金女大”主讲伦理学,以她的真诚和热情博得学生的尊敬。

1947年,张芗兰去美国攻读第二博士学位;1949年学成之后到英国伯明翰大学赛利欧克学院讲学。得知南京解放的消息后,她马上义无反顾地踏上归途。解放前她是一级教授。解放后评级,她被降至五级。面对不公正待遇,她平静处之,不为名利,踏实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她被斗争过,被打过,心灵和身体倍受摧残。但她心里仍一直记挂着其它“金女大”的同事。在疾病严重时,遇有内查外调的人前来了解校友情况,她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尽力保护别人;同时她也一直与吴贻芳保持书信联系。

1970年1月6日凌晨3点20分,正值农历大寒,室内结冰的日子。张芗兰留下最后一句话:“我要睡觉”,就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她的骨灰存放在北京八宝山三年。1990年,由她的养女张志将她的骨灰从北京带到她的母校所在地——南京,安葬在迈皋桥基督教公墓内。

资料来源

  • 全一虹等著,《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第三章“金女大特色的形成”。
  • 金女大校友会,《金陵女儿》第一集中张志所撰写的“我的养母张芗兰”一文。

关于作者

诚荣慈

作者系金陵女子大学校友,现居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