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  — 1913

博得恩

William Whiting Borden

立志來華向穆斯林宣教,卻“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內地會宣教士。他雖未踏上中國的土地,卻在甘肅蘭州留下了一座“博得恩福音醫院”,造福一方百姓至今。

家庭背景

博德恩(William Whiting Borden, 或譯威廉·波頓)於1887年出生在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一個富有的家庭,其家族早期在科羅拉多州開採銀礦致富,後來創立了“波頓乳業”。他父親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財力雄厚,富甲一方。他們全家都在慕迪紀念教會參加聚會與敬拜,信仰虔誠。在博德恩 7 歲那年,母親經歷了一場屬靈的復興,從那時開始,在每晚與兒子的祈禱中,她總是向神祈求說:“神為博德恩一生所做的安排,願祢照著自己的旨意成就!”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博德恩耳濡目染,對聖經認真追求,在靈命上不斷長進,逐漸在信仰上表現出異於常人的成熟,年少時就受洗成為基督徒。當博德恩16歲高中畢業時,就已經是博德恩乳業的繼承人,成為了一個小富翁。

奉獻自己,毫無保留

博得恩高中畢業時,父親送給他的畢業禮物是一趟旅行——有著私人家教陪同的環遊世界之旅。在這趟旅程中,博得恩遊歷了亞洲、中東、歐洲等許多國家和城市,親眼見證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宗教生活,包括中國、日本和印度的寺廟道觀、神社和各種宗教儀式;也親眼看見成千上萬的窮人生活在沒有盼望的黑暗之中。他如此寫道:“我這一生在各方面都享有豐盛的恩賜,可世界上千千萬萬的人竟一無所有,生活在黑暗之中。”由此他深刻體會到,世人都需要耶穌基督,否則就沒有出路與盼望。經歷了這麼一趟震撼之旅,博得恩內心感受到神的呼召,因此立志做一個跨文化宣教士,獻身於宣教事業,把基督福音傳給異族、異文化和異宗教的人。然而,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因為這意味著他要放棄原本豐衣足食、舒適的生活,很多人都勸他不要放棄大好前程。經過一段時間和內心的掙扎之後,博德恩寫信告訴父母自己的決定:“我將用全部的生命為進入宣教禾場作準備。”為了堅定自己奉獻的心志,他在父親送給他的、常年不離身邊的聖經上,親筆在末頁寫下了“No Reserve”(毫不保留)。

結束環球之旅回到美國後,博德恩便進入著名的耶魯大學讀書。入學後沒多久,他就發現學生們的道德生活十分低落,校園內充斥著各種罪惡:“開學後發現了許多奇怪的事:……大多數同學都抽煙;許多人禮拜六晚間去戲院看戲,用禮拜天準備功課⋯⋯。”“酒吧和舞廳裡面的情形一塌糊塗,一大群同學在那裡,有的大醉,有的小醉,醉成一團,還和一群同樣爛醉的放縱女子胡混。”在這種環境中,博德恩並沒有隨波逐流,也沒有袖手旁觀。相反地,他更堅定了自己奉獻的心志和信念。同時,博得恩的母親以及教會會友的不斷代禱也是博德恩能夠持續保持敬虔的關鍵。他深知禱告的重要性,於是他開始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們約定在早餐前一起讀聖經、禱告。非常奇妙,慢慢地有越來越多人聞訊而來,加入到這個禱告會,結果日漸擴大,竟至成為全校的運動。從一兩個人,擴展到一個班級、整個一年級,最後每個年級都成立了自己的禱告會。接著禱告會又衍生出查經小組,以及一對一的關懷佈道等事工。博德恩經常去尋找那些被大家認為無藥可救的學生,向他們傳講耶穌;他還關心周圍的孤兒、寡婦和殘障人士,甚至把福音傳給街頭上的酒鬼,幫助他們重建人生。打開博德恩的行事曆,除了固定的主日聚會,各種不同的服事排滿了日程。雖然如此,他仍然能夠把讀書時間安排得井井有條,使自己在忙碌之餘學業仍然能夠出類拔萃。在耶魯的歲月,博德恩毫無保留地為神獻上了他的時間、精力與恩賜。到博德恩大一結束時,禱告會每週聚會的人數已達 150人;到了第四年,耶魯校園內每週聚會的人數,已經達到了1300人。

博德恩就讀耶魯大學期間,父親因病猝然離世,那是1906年,當時博得恩還未滿19歲。他從父親繼承了一筆龐大的遺產,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年輕富豪。但他從不炫耀財富,更不浪費錢財,反倒更加愛惜光陰,積極帶領同學歸主,在學業與事奉兩方面都很出色,成為眾人心目中的楷模。由於其特殊的家庭和個人背景,博德恩被邀請成為許多教會機構的董事,但他從不空掛虛名,而是盡心盡職地做實事,為眾人帶來很大的祝福。

博德恩19歲生日那天,一位耶魯學長、時在青年會工作的約翰麥基(John Magee)前來找他,請他協助開展一項工作:在耶魯校園附近的紐黑汶港區開辦救濟事工,幫助那些窮人、流浪漢,以及監獄囚犯等社會底層族群。博德恩隨即組織同學們成立了耶魯大學教會急救站,又自費買下一間廉價旅館,將其改建成簡單的宿舍、餐廳和聚會場地,用來服事紐黑汶的邊緣人。博得恩不只是出錢而已,而且無論是在街頭講道、探訪貧民窟,還是從事各種社會服務,他都親力親為,絲毫沒有公子哥的架子。有位克拉克先生如此描述說:“如果他有任何東西,他會立刻給出去⋯⋯。因為他特有的親和力,他會立刻引起你的注意。我從不知道有這樣的人,他是個十足的紳士以及基督徒。”這位克拉克來到救濟站時還是個酒鬼,但離開時卻已經成為一個重生得救的基督徒。神藉著博得恩的手改變了多人的生命。

面向禾場,毫不退縮 儘管博德恩為耶魯大學帶來靈性上的革命,為紐黑汶社會帶來祝福。但四年前環遊世界時,神的呼召一直在博德恩的心中縈繞不去,他心中十分清楚神要他去向中國的回教徒傳福音。當博德恩還是個大一新生的時候,有“伊斯蘭使徒”之稱的宣教士池維謀(Samuel Marinus Zwemer)來到耶魯大學傳遞宣教異象時,在講台上呼籲更多的人投入到穆斯林宣教中去。他大聲疾呼:“在中國有一千萬穆斯林,但沒有一個宣教士對這些人作工。中國內地各省的門戶已經為我們敞開,那些省份住滿了穆斯林⋯⋯我們應當趁著門戶敞開時,快快地進去!”池維謀的每一句話都催促著博德恩,他決心以實際行動來回應,趁著中國大門還開著的時候,前往中國西北穆斯林地區宣教。事實上博德恩在他四年的大學生活中,一直以此為目標,努力用學業知識裝備自己,在服事中操練敬虔,並藉著參與各種體育運動鍛煉自己的體魄。到大學畢業時,雖然有許多大公司和學校爭相高薪聘請他,但他都拒絕了,堅守著起初神給他的感動,申請進入普林斯頓大學神學院深造,進一步裝備自己;並且申請加入了“中國內地會,正式成為宣教士。當他知道自己的申請被接受時,就在其聖經末頁寫下了第二行字:“No Retreat”(毫不退缩)。 為去中國西北宣教,他特別寫信給內地會北美諮議委員會的主席霍亨利(Henry W. Frost),表達了自己的意願並向這位前輩請教。霍亨利十分欣賞他,於1910年派他作為北美內地會代表參加了在愛丁堡舉行的世界宣教會議;之後不久,又邀請他擔任了北美諮議委員會的顧問。

壯志未酬,毫不後悔

在普林斯頓神學院完成學業之後,博得恩獲准成為內地會赴華宣教士。他在芝加哥的母會慕迪堂特別為他舉行了差派典禮,在眾親友和會眾的見證下,他多年為之苦心預備的目標終於要實現了,他心裡充滿了感恩與期待。

在前往中國西北之前,博德恩開始為前往中國宣教做準備。由於穆斯林共同的語言是阿拉伯語,他決定先到埃及學習阿拉伯語,再到中國甘肅向穆斯林宣教。1913年初,在內地會的安排下,博德恩來到埃及開羅,在宣教前輩池維謀身邊學習。置身開羅,他覺得自己需要學習的太多了,他一邊學著阿拉伯文、伊斯蘭文化,一邊把握機會與穆斯林相處、參與當地福音事工。他每天到開羅街上分發福音單張,並在回教世界的最高學府艾資哈爾大學推展基督教學生事工。

正當博得恩躊躇滿志,即將奔赴中國之時,未料想當時在開羅流行一種脊髓腦膜炎,一旦染上此症便有生命危險。更沒想到的是,一向熱愛運動、身體強壯的博德恩,竟突然在三月間罹患脊髓腦膜炎而陷入昏迷,拖到四月九日就病逝了,年僅25歲。在他人生最後一段日子裡,博得恩即便在最最不捨的時刻,仍然表示願意全然順服神的旨意,並在其聖經末頁上親筆寫下了第三行字:“No Regret”(毫不遺憾)。當時博得恩的母親正在從美國來開羅的路上,她想在兒子去中國之前與他一起在開羅度假,所以直到她抵達開羅後才得知兒子去世的消息。當她看到兒子的遺體時,情何以堪!

斯人去矣,遺愛人間

博德恩因病離世的消息很快傳到美國,所有報紙都刊登了這一消息。“出師未捷身先死”,博德恩的壯闊人生旅程在即將打開序幕之時,卻戛然而止,留給人們不盡的驚愕、惋惜、感嘆與不解。然而,博德恩坐擁百萬資財卻毫不保留,面對艱難卻毫不退缩,事與願違卻全然順服。雖然他在世僅短短25年,但他留下的是永不磨滅的精神,震撼、鼓舞著同時代的人。博得恩留給教會最寶貴的遺產就是他的生命,更多人被他的獻身精神所激勵而走入宣教的行列,繼續其未竟的事業,願意神的旨意在他們身上成就。

博德恩死後,他總計約一百萬美元的財產全數奉獻出來,一份給芝加哥本地的事工,一份給美國的福音事工,一份則給世界其他地區的福音事工,一份(25萬元)捐給了以向中國傳福音為宗旨的中國內地會。內地會就用這筆捐款在中國甘肅的蘭州建立了一所以服務回族百姓為主的醫院,名之為“博德恩福音醫院”,即今日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之前身。為他毫無遺憾的人生畫下了完美的句點。

博德恩就如聖經所說的信心偉人一樣,“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希伯來書11:4)。他所留下的三句話:“No Reserve, No Retreat, No Regret”(毫不保留、毫不退缩、毫不遺憾)成了他一生最美好的註解。這個“三不”亦成為許多立志委身基督之人的座右銘;他的事蹟感動、激勵了無數青年基督徒踏上了普世宣教之路。

資料來源

  • 黃錫培著,《捨命的愛——中國內地會宣教士小傳》。美國中信出版社,2006年。
  • Howard Taylor, Borden of Yale. Bethany House Publisher, 1988.
  • 網絡其他相關資料。

關於作者

李亞丁

作為世華中國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李亞丁博士現擔任《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執行主任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