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8  — 1818

蔡高

Cai Gao, Tsae-a-ko

受洗於英國宣教士馬禮遜的中國第一位(基督教新教)基督徒。

蔡高於1788年出生在一個家道不錯的家庭,父親有些資產,擁有一艘船在南洋與中國之間從事販運。一次從巴達維亞回航時,父親與船不幸在南海中遇險沉沒,家道因此負債而中落。蔡高在家中排行老二,有一兄一弟,長兄名蔡軒,幼弟名蔡運。父親死後,債務都算在他們幾弟兄頭上,甚至十多年後,蔡軒因父債未還清而被人告官,竟至鋃鐺入獄。幸虧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與縣官相識,付錢將蔡軒保釋出獄。

蔡高自幼體弱多病,故讀書時學業並不太好,但書法尚佳。他的脾氣亦不夠好,經常與兄弟或同學爭執。馬禮遜於1807年來華後,居於廣州十三行。經容三德介紹,蔡氏三兄弟為馬禮遜工作。容三德先前在英國學習期間,曾教馬禮遜中文。回廣州後,又與馬禮遜重逢。從1808年2月起,容三德包辦了馬禮遜與華人之間的事務,負責介紹僕傭和助手並擔保其品德行為,馬禮遜非常高興。

1808年3月,蔡氏三兄弟和一名阿定者,還有一名桂有霓(Kwei-Une)者,開始為馬禮遜做事。蔡軒擔任抄寫中文聖經兼教馬禮遜廣東方言;蔡高負責採買物品等事;桂有霓負責教馬禮遜官話,而阿定則擔任廚子。

馬禮遜要求他的僕傭和助手參加每日在他家裡舉行的聚會和主日崇拜等活動。每次聚會都由馬禮遜禱告開始,接著念一段他翻譯成中文的聖經經文,並為聽眾講解,最後則以唱詩歌作為結束。有時馬禮遜還同他們一起談論宗教信仰等問題;有時在會後對個別聽眾加以輔導。時年21歲的蔡高,在受僱於馬禮遜五個月後,開始和馬禮遜一起用中文禱告。但因蔡高經常與桂有霓爭吵,無奈之下,馬禮遜在九月下旬就同時辭退了兩人。此後蔡高可能是從事刻字印書的行業,因此在兩年後(1810年)馬禮遜開始委託華人刻字店印刷傳教書刊時,蔡高才有能力代理這種需要相當技術的工作。

儘管蔡高在此後幾年中不再固定受僱於馬禮遜,蔡軒卻一直為馬禮遜工作。因此蔡高仍和馬禮遜關係密切,也繼續參加馬家的崇拜活動。從1812年10月始,蔡高已在聚會中開始誦讀經文,並試圖表達自己的信仰感受。他參與禱告,並要求馬禮遜教他禱告。家庭聚會結束後,他有時自願留下來,向馬禮遜學習閱讀福音書,或聽其講解基督教教義。在同年10月19日的日記裡,馬禮遜如此寫道:“阿高繼續以令人愉悅的方式探索。啊,願上帝打開他的心。今天晚上他再度來參加祈禱、學習祈禱。我向他講解附錄在《耶穌教法》之末的晚禱後,跪下來和他一起祈禱,他立即跪了下來。”

10月30日:“阿高帶來幾尊偶像給我看,他希望我不要將這事告訴華人,因為他們將會因此而對他憤怒……。他說:‘至於我自己,我相信耶穌,而且相信你說的崇拜木頭、泥石或其他偶像都是虛幻。’ 我想過要為他施洗,但是唯恐他的理解仍有不足,信念也只是一時。”

蔡高接觸到馬禮遜傳來的基督福音四年多後,於1812年11月8日晚上,向馬禮遜表達了希望受洗的願望,但出於種種考慮,他希望能秘密受洗。可能當時他對基督教信仰的認識還很膚淺,尚未真心悔罪而接受;或許怕被人羞辱,或擔心被官府知道;或雖有信教之心,但品行方面尚無多少改變,因此不敢在眾人面前公開自己的信仰;更沒有勇氣違背長兄之意。其兄長蔡軒雖然長期為馬禮遜工作,但因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始終不接受基督教,也不喜佛道兩教,只堅持儒家學說是唯一的正道。他參加聚會的理由只是將此視為受僱為馬禮遜工作的一部分,因此總是認真地參與,卻與他的信仰無關。

蔡高繼續固定地參加每日聚會和主日崇拜,虔誠地早禱晚禱,學習聖經的訓誡,並從馬禮遜領受教導,省察自己的缺失。 1814年6、7月間,蔡高再度表明受洗的意願,並親手寫下:

“耶穌為世人贖罪,乃佳音也。語言或思想皆無以表達耶穌慈悲善意於萬一。今予深信耶穌,且賴其救贖己罪。予有罪及缺失,若不信賴耶穌以贖罪,則將永世悲慘。今吾人既聞賴耶穌能贖罪,便應全心信賴其功。若非如此,便非善人。予非良善,每反躬自問,幼年至今,無能無德無學,今年廿七,未嘗作一事以符合上帝令予生存於世為人之美意,亦未嘗報答父母戚友恩情。予得抱怨乎?予當寄望一己善行乎?予全心信賴上帝天父赦免予罪,並永求上帝賜予聖靈。”

馬禮遜此時雖仍認為蔡高對於基督教教義的理解有限,對有些信仰觀點也不甚明了。但見其信仰確實虔誠,於是決定為他施洗。 1814年7月16日,在澳門海濱一處陡峭的丘壑,有湧泉流出而人所不到之處,馬禮遜為蔡高施洗,由是蔡高成為他日中國千百萬基督徒的第一人。

受洗後的蔡高在信仰上更為虔誠。馬禮遜在1816年6月10日的信中提到蔡高:“每逢禮拜日,只要蔡高人在幾英里範圍之內,總會前來參加崇拜活動。”

1817年1月,發生廣東地方官員搜查英國東印度公司澳門印刷所事件,容三德、蔡軒和蔡高等人紛紛出走避禍。蔡高等三人偷渡往馬來半島上的馬六甲,投靠當地的倫敦會宣教站。馬禮遜除了支付蔡高等人的偷渡費用,還給他們留在中國的家庭每家六元和兩箱茶葉,同時馬禮遜為鼓勵蔡高而無息借他兩百元,希望他和蔡軒兄弟倆能在馬六甲做些生意。蔡高到達馬六甲後,成為宣教站的寫書手。他和該宣教站的印刷工梁發(1816年受洗)是當時僅有的兩名華人信徒,一起參加馬禮遜的助手米憐博士主持的禮拜活動。每週二晚上八點,米憐還特別輔導二人,以增進他們對聖經的理解。在米憐眼中,這兩人都是“很有缺點但虔誠的基督徒”。可能是蔡高和容三德過不慣南洋的異鄉生活,故於半年後返回到中國。

蔡高仍一如既往,每天晚上到馬禮遜家中讀經和祈禱,在信仰上頗有長進。但在1818年10月10日,馬禮遜寫給倫敦會的信中說:“我以前曾經施洗的阿高,正患著嚴重的肺病,此病恐怕即將結束他的生命。” 根據倫敦會1819年的年報記載,蔡高於1818年10月逝世,年不過31歲。

至於蔡高的長兄蔡軒,1822年曾寫信給時在澳門的馬禮遜,要求為其施洗。馬禮遜一向認為蔡軒是個自負、寡言冷淡的讀書人,如今竟要求受洗,著實令他大吃一驚。但馬禮遜可能沒有接受蔡軒的請求,因為遍查現存馬禮遜和倫敦會的史料,都沒有蔡軒洗禮的記錄。事實上,儘管馬禮遜自1816年起就不再僱用蔡軒,但兩人關係一直保持密切,直到1827年初,蔡軒還參加馬禮遜的家庭聚會與崇拜。

蔡運則於1818年受僱於倫敦會傳教士司雷特,以僕人身份與其前往馬六甲,但不久又回到中國。 1819年11月,蔡運因受梁發的牽連而遭到官府的追捕,虧得馬禮遜將其藏於房中,並趁夜黑之際將其送走,才免遭劫難。 1823年初,馬禮遜前往馬六甲處理米憐死後當地宣教站及英華書院的事務,蔡運與另一名僕人隨行。此後他的行踪不明,是否成為基督徒,不得而知。

資料來源

  • 蘇精著,《中國,開門!——馬禮遜及相關人物研究》,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2005年,203-218頁。

關於作者

李亞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