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  — 1905

車思納

Eleanor Chestnut

美國長老會來華醫療傳教士。1894年到達廣東連州,成為當地首位女醫生,服務當地百姓。在1905年10月28日震驚中外的“連州教案”中慘烈殉道,年僅37歲。

一、車思納的身世

車思納(Eleanor Chestnut,又稱車以綸,車絲納)於1868年1月8日出生在愛荷華州的滑鐵盧(Waterloo, Iowa)。她的父親是愛爾蘭人,母親是馬恩島(Isle of Man)人。車思納出生的時候,父親就失踪了,且不知所終。她母亲是一位深受鄰居同情和尊重的妇女,但在她三歲時,母親就死了。好心的貧窮鄰居由於自己沒有孩子,就把車思納領養了。車思納既給他們帶來安慰,也帶來麻煩。養父母為她盡了力所能及的努力,並且多年後回顧過去的經歷時,仍然對“車思納的慈愛,善良的舉止,她在家庭圈子裡的順從,勤勉的習慣,以及她無私的行為”有深刻的印象。

從車思納第一次認識到她孤獨和貧窮的時候起,她敏銳的心就充滿怨恨。然而她把怨恨埋藏心中,表面上卻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她後來曾告訴人說,她不快樂、孤獨、憎恨被控制、渴望得到母親的愛,只有學校的生活會使她感到快樂。但當她十二歲時,她差點不得不放棄上學。那時她離開滑鐵盧去了密蘇里州的阿姨家。那地方是一個無知的鄉村社區,上學是最不受重視的。因為家庭生活十分拮据,所以阿姨家不打算讓車思納繼續上學。

幸運的是,車思納打聽到帕克學院(Park College,現今為Park University)有半工半讀的課程,並且她可能會通過這樣的方式接受教育。這為她絕望的心情帶來了一線希望。她就直接致信學院院長,告訴他她的渴望和困難。院長為之所感動,就致函讓她來到帕克維爾(Parkville),進入學院一邊工作,一邊學習,直到她讀完了大學課程。讀書期間她通常在夏季和冬季都留在學校。在這裡,她找到了一個全新的適宜環境。她進入帕克學院時是一個孤僻、無法接近的、帶有許多缺點的女孩;但畢業時卻成了一個熱情大方、誠實可愛的姑娘。在校期間,邁克菲博士(Dr. John A. McAfee)成為了她真正的朋友,他有無盡的耐心,他的影響力始終跟隨著她。她還在同學中找到了許多知心的朋友,在这样的相宜環境之下,她變得熱情而誠實。

車思納身體並不健壯。大學初期,她生活拮据,大哥偶爾會給她一小筆錢,但這無法支撐她的生活費用。她只能穿二手货的衣服,基本上是從救濟貧困學生的商店那裡得到的。邁克菲太太也常常把送給貧窮學生的衣服給她。車思納打從心里并不感激這種慈善,但也知道自己没有办法,只能接受,所以心里充滿怨恨。這樣的經歷使她在一生中對於那些窮困潦倒的人充滿了理解和溫柔,也對那些自豪的人能夠機智應對。這個時候的她,表面上雖然勇敢而平靜地承擔著自己的責任,但是內心卻非常寂寞,因為她還沒有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個目标。

二、車思納的得救與獻身

車思納在離開帕克學院之前,終於找到了她人生的偉大目標——接受洗禮成為教會的一員,並且決定成為一個傳教士。她於1888年春天離開了帕克學院,前往芝加哥女子醫學院(Woman’s Medical College of Chicago)學習。她曾寫信給一位願意幫助她的人說,學醫對她來說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因為她既沒有經濟能力,也沒有朋友幫助。可是她卻對醫學研究產生了興趣,並且認真考慮過這一選擇,最後她相信自己適合這項工作,並認為這是神的呼召。

根據一位她的摯友兼記者的回憶,車思納入學第一年住在閣樓上,由於經濟拮据,自己做飯,常常挨餓。在第一年的醫學教育結束時,她改變了主意,決定參加護理學課程,遂進入伊利諾伊州芝加哥護士培訓學校(Illinois Training School for Nurses )學習,當時是兩年制。這對她來說是一個新的嘗試。她的做事方式粗心大意、也不准確,因此常常受到老師的糾正。培訓學校的嚴格紀律一直讓她感到煩惱。然而,她喜歡那些在她照顧下的貧窮和痛苦的病人,她的照顧溫柔不倦,無微不至。離開醫學院後,她在馬薩諸塞州弗雷明漢南部的女子教養院(Woman’s Reformatory in South Framingham, MA)作住院醫師的助理,工作了一個冬天,那是一段非常有用和快樂的經歷。然後她在穆迪聖經學院(Moody Bible Institute)進行了一個短期的聖經課程的學習。

1893年,車思納正式遞交了申請書,表示願意奉派到暹羅去作傳教士,然而她又進一步表明說,願意被派往任何可能被認為適合的地方。她對暹羅有偏好,是因為那裡全國各地都有她的朋友和記者。如果差會的特殊需要和她的願望重合,那就再好不過了。然而,她並沒有將自己的心放在任何一個地方,而是祈求無論委派在哪裡,她所擁有的能力都能夠得到最好的使用。

為宣教工作,車思納做了精心的準備。她在大學、醫學院和護士培訓學校完成了所有的訓練,她在暑假期間擔任護士,親自護理病人。她還接受了醫院的培訓,其中包括大量的醫藥工作,並且她還去了聖經學院學習,以彌補她在聖經知識和屬靈經驗方面的缺憾。凡認識她的人都相信她很適合宣教工作。

1893年8月7日,宣教差會毫不猶豫地批准了她的申請,並指派她為醫療傳教士,分配到華南工作。第二年,即1894年秋季,車醫師乘坐舊金山的Oceanic輪船前往香港。有不少的傳教士在同一艘船上。在旅程結束時,她給朋友寫信說,真的很捨不得告別“海洋號”。船上的軍官都非常善良,以至於覺得他們都是老朋友。車思納到達廣州後,就盡快趕往廣東省連州三江鎮。

連州三江鎮的宣教站當時由一個家庭、一個單身女宣教士和一個單身男宣教士組成。那裡有一所女子寄宿學校和三所教堂,還有為男性和女性提供醫療服務的病房,但條件都非常簡陋。車醫師抵達後立即開始學習北方普通話。後來她又學習一些當地的方言,這對接觸當地的婦女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因為這些婦女除了自己的鄉村方言以外什麼都不知道。她每天早上先是閱讀日曆上引用的一段經文,然後默想,最後彈琴和唱讚美詩。雖然她的彈琴技巧不是很好,但她可以用一種簡單的旋律來表達出心靈的語言。宣教站有兩個小型管風琴,她借了一個放在自己房間裡。每當她對中國象形文字感到焦躁不安,或者覺得寂寞無聊之時,就彈奏一首自己喜歡的曲子,以便驅趕鄉愁別念。

車思納初來乍到之時,工作起來非常艱辛,因為她只能夠說一點點當地的方言,所以不能夠清晰地了解患者的病史;而且當地的醫所藥物稀缺,當她想要一種藥時,藥房裡卻沒有;當藥房有那種藥時,她卻找不到它,因為許多瓶子都是用中文標註的。

在到達三江鎮後的一年內,車醫師有機會到廣州訪問,並在那裡學習了教會醫院各種各樣的醫療工作,而且抓住一切機會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服務。

1898年春天,車思納搬到了比三江鎮更好的連州。宣教站在該市對面的河岸上購買了一塊地,建了男醫局,當時女醫局尚未建好。那時她獨自一人住在連州,另外五個成員仍住在三江鎮。當時負責男醫局的麻義士(Edward Machle)醫師剛好不在,所以她要負責開展所有的工作。由於條件簡陋,她甚至不得不在她的浴室裡面進行手術。

車醫師精湛的醫術救治了很多病人,為此他們感謝不已。其中有連山的官員和一些富紳們專門定製了匾額送給車醫師,並設宴酬謝她。車醫師不但醫術精湛,而且宅心仁厚,為了醫治病人,她甚至到了“捨身割肉”的地步。有一次她為病人做了截肢手術,雖然手術很順利,但過了一段時間,病人的傷口沒有癒合。車醫師就毅然地從自己的腿上把皮膚切下來,縫到了病人的傷口上。這是何等的愛心!

為了建女醫所,車思納幾乎把自己所有的薪金都奉獻了出來。到1900年,宣教差會的董事會終於撥款下來用於建設女醫所。1902年春天,車思納途經歐洲回國休假,她把休假的時間花在參觀和醫藥研究等工作上。她到處作宣教演講,並且籌集到價值一千多美元的黃金,以補充在連州建造教堂的花費。

有人曾邀請車思納去湖南一個宣教差會的女醫所負責醫療工作,卻被她謝絕了,因為她深深地愛上了連州,她熟悉那裡的人們,他們的方言、疾病、缺點、美德和其他方方面面。她也擔心她離開會對連州的宣教站造成打擊,因為連州對宣教士的需要連年增加。當時只有五位宣教士,可工作量足夠二十位宣教士做的。

1903年秋天,車思納從美國回到連州。她是一位很有遠見的人,回到連州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寫信給差會的董事會,呼籲在連州為男孩寄宿學校建一座大樓,因為正在使用的舊房子太小了。她的第二封信就表示她希望能有另一位醫生來接替她的位置,以便她可以去位於連州南邊的一個重要城鎮去宣教,那裡附近有一家遺棄的宣教站。但她的這個計劃卻沒有實現。

三、車思納的殉道

連州菜園壩的村民有一習俗,就是在每年秋天的農曆十月初一都要舉行建醮儀式,此儀式豐年舉行三天,歉年一天。1905年是豐年,因此建醮活動一連舉行三天。

1905年10月27日,車思納一直盼望的宣教士皮爾先生夫婦(Mr. John Rogers Peale and Mrs. Rebecca Gillespie Peale),與在廣州出差參加宣教士會議的麻義士夫婦,傍晚一起回到了連州。第二天,10月28日是農曆十月初一,也是打醮最後一天。當麻醫師上午去醫所時,發現當地人再次把醮蓬搭在教會的地盤上。他就拾起了六個小砲中的三個,帶回到距離不到一百碼的男醫所,目的是希望對方的長者們知道,他們需要遵守去年發生同樣事情時所訂立的條約,不應再佔用教會的地盤來進行打醮活動。村里的長者們來了,經過交涉把砲拿了回去,事情就解決了。當長者們走開時,一群暴徒從相反的方向走來,手持一把劍,一把左輪手槍和各種棍棒。那個攜帶小砲的老人回來告訴群眾,一切都圓滿解決了,但是暴徒不但不聽,反而襲擊了醫院。之後還把教堂、醫院、學校一併燒毀。

車思納在他們交涉期間來到現場,看到事態嚴重,就沒有進醫所,匆匆忙忙地向當地官府報告此事。當時她已到達停在河邊的警察船上,本可以安全逃生,但看到其他人仍在危險中,她就又回到了麻醫師的住所。除了麻醫師外,所有其他的傳教士都聚集在一起,有麻夫人、帕特森(Paterson)小姐、皮爾先生和夫人,以及麻醫師夫婦11歲的女兒愛美(Amy Machle)。暴民越聚越多,警察無法採取任何行動來限制他們。後來麻醫師也回到了住所,並帶領大家一起從後門逃走。來到渡口後,擺渡的人拒絕把他們運到對岸連州去,他們只好往龍潭寺去避難,躲藏在寺廟後面岩石洞穴中。不幸的是,躲在較靠近洞穴口的車思納、皮爾先生和夫人、麻夫人以及愛美一共五人均被暴徒抓獲並殘忍地殺害。麻醫師和帕特森小姐躲在洞穴較深處,雖然被一位前來搜尋的人發現,但麻醫師機智地脫下手上的金戒指送給前來搜尋的人,才躲過了劫難。根據目擊者回憶,車思納是第一個遇害的。她在遇害之前,還從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塊布為一位頭部受傷的男孩子包紮傷口。這是她最後一次為中國人服務,這位小男孩是她的最後一位病人。車思納被害時,年僅37歲。

車思納從一個孤苦伶仃的小女孩,因著對耶穌基督的信仰,成长為一位醫療宣教士。她從1894年來到連州,直到1905年最後殉道,不但以精湛的醫術醫治當地的人民,而且還把四福音書翻譯成當地方言,以幫助他們明白福音真諦。車思納在她短暫的一生中,活出了基督犧牲的愛,她生命的代價沒有白費,她播撒的福音種子日後在連州人民當中結出了豐盛的果實。

資料來源

Robert E. Speer,Eleanor Chestnut. Harvey Christian Publishers. 2012.

http://www.harveycp.com/articl…

Mark Nan Tu,《1905年廣東連州教案經過》。2014年10月3日。http://drnantu.com/blog/2014/1…年廣東連州教案經過-zt

魏外揚著,《中國教會的使徒行傳——來華宣教士列傳》。台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6年。

關於作者

陳海峰

作者系美國加州基督工人神學院道學碩士班學生,在李亞丁博士指導下撰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