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

高金城

甘肅地區中國醫療傳道之先驅者。

高金城約於1888年生於河南省開封府附近的農村。七歲時曾在街上見過西方宣教士佈道的情景。由於家境貧寒,高金城16歲時就離家到城里謀生。有一天,他跑到內地會宣教士畢斐然夫婦(Mr. & Mrs. Edward G. Bevis)的家叩門找工作,於是他就成了畢斐然家中的男僕。數月後,畢教士見他聰明伶俐,工作勤奮,就和師母商量決定送他去讀書,接受教育,課餘時間才做家中雜務。1905年5月下旬,畢家來了一批客人,其中有位白髮銀鬚的長者,他就是中華內地會的創始人戴德生。他的風度與慈祥,給高金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在畢斐然夫婦的影響下,高金城接受了主耶穌基督為救主。此後他凡事尋求神的幫助和引領。

到1904年1月,醫療宣教士們在開封已使逾百人得到醫治,名揚四方城鄉,不少病人走上50哩,甚至100哩前來尋醫問診,於是他們深切感到有建立一所醫院的必要。金純仁醫生(Dr. G. Whitfield Guinness)藉返英述職之機,籌得一筆建院款項,1904年底即開始購地興建醫院。

1905年夏,柯維則醫生(Dr. Sidney H. Carr)的醫療宣教工作非常繁忙,因此很想找個醫學生做他的助手,也希望訓練他將來成為醫生。他先前曾在福音堂見過高金城,印象很好。於是他把高金城找來,在醫務所給他一份固定的工作,並要他先做七年學生,還要經過一連串旳醫學科目考試,合格後再到醫院實習五年,最後再通過臨床考試,才能畢業成為正式醫生,整個過程需要漫長的的十二年時間。但年輕的高金城別有心志,毅然離開家,獨自跟隨柯維則醫生工作。

1906年1月,開封福音醫院正式開業。那時只有柯維則和金純仁兩位醫生和幾位醫學生而已,然而那一年就有超過4,000個病人來院就醫,光手術就做了219次之多。高金城雖然只讀過一年書,但他勤奮苦讀,沒用七年就已完成所有醫學科目的考試, 1911年正式進入醫院作實習醫生。他不但學業有成,而且屬靈生命也大有長進。他勤讀聖經,愛神愛人,成為一位福音使者。

1911年夏天,美國醫療宣教士金品三醫生(Dr. George E. King)被暫時分派到開封福音醫院中來。他比高金城年長一歲,二人一見如故,志同道合,既注重行醫,也樂於傳福音,常常一起出去從事醫療宣教。在短短九個月時間里,彼此間建立起深厚的友誼。1912年3月,金品三被分派到山西省平陽的“善勝醫院”服務時,即由高金城與他結伴同往的。

1915年,金品三在甘肅蘭州創建了博德恩醫院(Borden Memorial Hospital),急需醫護人員,特別需要一位中國醫生與他同工,於是他向他的摯友高金城發出邀請。當時,高金城在不到五年時間里,通過了一切臨床測驗,已正式成為一名醫生。畢業後,年僅27歲的他可謂前途無量,多有賺大錢的機會。但他把金品三那邊的需要,看作是“馬其頓的呼聲”。一天晚上,他在醫院里跪下禱告,聽到主耶穌微聲呼喚與輕輕地責備:“這些年你缺少過甚麼呢?應許你的事,哪一件我沒有給你成就呢?我呼召你的目的,是要你成為達官貴人呢?還是為了傳福音呢?” 於是,他深深感到自責,覺得自己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捫心自問:“假如不是神的呼召和供應一切所需,今日的他,將會是何等光景呢?假如沒有這麼多宣教士照顧他的身體和靈魂,他哪有作醫生的機會呢?” 想到此,他與主耶穌重新立約,甘心為主擺上一切,作主忠心的僕人,憑主差遣。最後,他決定接受金品三的邀請,於1915年底,帶著年輕的妻子和兩個小女兒,遠赴遙遠的邊疆。

到博德恩醫院就職後,高金城和金品三、巴樂德(Dr. Robert C. Parry)等醫生一起,一面行醫及訓練醫學生,一面分批帶學生到遠近各地傳道,彼此配搭事奉,合作無間。地處蘭州西北的大城涼州(今武威市)是當時內地會在西北地區最遠的宣教站。那里有卜存仁牧師夫婦(Rev. & Mrs. W. M. Belcher)在默默耕耘,播撒福音的種子。高金城經常到那里,協助卜牧師夫婦的宣教工作。他也曾經沿著河西走廊遠到邊境城鎮,甚至西行至西藏從事醫療宣教。

1919年聖誕節,有9位醫學生成為博德恩醫院的首屆畢業生。隨著這批人分散各地行醫傳道,高金城也主動要求下到甘州去,邊行醫,邊傳福音。金品三在其後的一份報告里,特別提到這件事:“這一批基督徒醫學生,是我們常在禱告中記念的。我們是全省唯一的醫院,因此宣教士到各地開設藥房,和醫院畢業出來的醫生往各地開業行醫,都是我們醫療宣教的延伸。這些中國醫生開辦的診療所之中,以甘州高醫生所主持的最大又最完善。”

高醫生初抵甘州時住在旅店里,一面行醫,一面傳道,倍極艱辛。他高超的醫術,使他名聲大噪;而他傳福音,卻常常招來反對,甚至逼迫。但他毫不氣餒,遇挫愈奮,終於打開甘州福音之門。信徒漸漸增至二、三十人,高金城也有了自己的家,於是便在家中開始了主日崇拜。1921年,戴存義夫人到訪甘州,親眼目睹了甘州教會的成長。1924年,在她出版的《中國大西北的呼召》 (The Call of China’s Great North-West)一書中,作出如下見證:“最鼓勵我的,莫過於中國信徒能獨立自發地展開宣教工作。在甘肅省,看見他們沒有任可機構支持和差派,只憑聖靈的引導,把福音帶到更遙遠的角落,這實在是一件罕見的新事!因為是高醫生首先發起的,故我樂意把甘州教會的情形記錄下來。……1921年8月舉行第一屆洗禮,有17位信徒洗禮,其中兩位是婦女。跟著還有80多位慕道者,這已經是高醫生所能承擔的極限。他既要行醫,又要牧養,經常禱告以支取屬靈的能力。最近他的來信談及他夜里醒來便起來禱告,求神使他作個虔誠禱告的人。現在,真光正照在甘州,已有超過13處基督徒工作的地方了。”

1923年6月,原在山西省霍州宣教21年之久的三位內地會女宣教士,馮貴珠姑娘(Miss Eva F. French)、蓋群英姑娘(Miss A. Mildred Cable)和馮貴石姑娘(Miss Francesca L. French)轉往西北邊彊開荒佈道。當她們於1924年3月經過甘州時,順便尋訪到高金城。那時她們看到甘州教會一所會堂和書局就座落在市內大街上,每天中午都有佈道會,參加聚會的約有150人,已受洗的有40人。當看到信徒有聖經教導方面的需要時,三位女宣教士商量後,決定留下來幾個月,協助高金城夫婦開辦短期聖經學校。富能仁教士(Mr. James O. Fraser)曾對此舉高度評價說:“三位聖經教師教甘州教會的青年們讀聖經,其徹底的程度令人咋舌!要他們讀整本聖經,看他們那厚厚的筆記簿,以及蓋小姐要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的許多問題,真不簡單!一般的宣教士只要中國基督徒對聖經有點皮毛的知識就滿意了,但在這裡——中國一個最遙遠的角落,卻有一群青年人在神的話語上扎根,國內其他地方很少人這樣做,這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到1924年夏季,已有98人請求受洗。每到主日,教堂中坐滿了人。

經過五年多辛勤勞作,高金城在甘州建造起一座福音中心。其中一間作福音堂,一間作診療所,還有一所聖經培訓學校,這些都是他用多年的血汗換來的。福音中心地基所用的石頭,是他一塊一塊從河床里撿出來,又一車一車運回來的。許多信徒也付上時間和力氣,才把這座福音中心建造起來。在這個充滿佛、道教寺廟的甘州城里,如今有了福音堂,供過往行人進來歇息。教堂內還有中文、阿拉伯文、藏文和蒙古文等文字的聖經供人取閱;各城門口也時常有福音畫報出現,使人知道耶穌基督的名。

高金城與三位女宣教士同工,經常到肅州去傳福音。1926年2月,他因保護一個受屈的窮人,得罪了肅州城的監獄長,反倒被這惡吏誣陷,被捕下入牢中達42天之久。直到馮玉祥將軍督辦甘肅軍務後,高金城才獲判無罪釋放。但這次牢獄之災,使他的健康受到很大的損害。

高金城恢復自由後,被馮玉祥將軍所看中,派他到紅十字會工作。1926年9月,馮玉祥親率國民軍響應北伐,高金城則留在這位“基督將軍”的部隊里,隨軍北上。1928年初,馮玉祥被任命為河南省政府委員兼主席,督軍鄭州。高金城則在鄭州主管陸軍醫院,期間,畢斐然教士曾把價值800元的藥品帶往鄭州送給他。是年仲夏,戴樂仁醫生夫婦(Dr. & Mrs. A. G. Taylor)和吳林德教士(Mr. L. C. Wood), 在回蘭州途中經過鄭州時,也特別拜訪了高金城。雖然他仍在那里主管醫院工作,但他內心卻盼望著能盡快回到甘肅,繼續從事醫療宣教工作。

有關高金城晚年的行蹤,所遺史料無多。僅從《億萬華民》中找到些蛛絲馬跡。1928-1930年間,中國西北和華北發生了特大饑荒。1930年春,內地會總干事何斯德(Mr. D. E. Hoste)將50萬元(時值美金25萬元)之賑款和物資,交與安獻今教士(Mr. G. Findlay Andrew),叫他送到到甘肅賑災。因當時從西安到蘭州的路上常有盜賊出沒,極不安全。安獻今在天津買了一輛福特貨車,在高金城的協助與同行之下,將賑災物資平安運抵甘肅蘭州。

1930年8月8日,3000多回軍攻破安定(今定西縣),大肆搶掠。城內宣教站的任梅清姑娘(Miss Irene Reynolds)和羅福生姑娘(Miss Ruth L. Nowack)身陷險境。幸虧高金城及時趕到,取得通行證,平安將她們帶到蘭州。

同年10月28日,蘭州博德恩醫院的護士孔寶書姑娘(Miss Emily Gomersal),陪同海萬德師母(Mrs. H. D. Hayward)去北京醫病途中,在內蒙古包頭附近遭盜賊劫掠。高金城帶領官兵前去救助,並護送她們到達北京。

從這些記載中可以推想,高金城能夠自由地東奔西跑,協助賑災和救援宣教士,想必是他於1929年時即已離開軍隊醫院。很可能他仍以醫療傳道人的身份,以甘州教會為福音據點,奔走於河西走廊、甘肅各地,以及凡需要他的地方。其卒年不詳。

資料來源

  • 黃錫培著,《捨命的愛——中國內地會宣教士小傳》。美國中信出版社,2006年。
  • China’s Millions, North American edition, by China Inland Mission 中國內地會月刊北美版《億萬華民》,1904年第21頁;1922年第70-72頁;1926年第110,140頁;1929年第73-74頁;1930年第189頁;1931年第58-61頁。
  • 英文版(London Edition)《億萬華民》,1902年第51,93,99頁;1903年第100頁;1908年第91頁;1909年第23頁;1922年第25,54頁;1924年第119,126-128頁;1925年第90頁;1927年第101頁;1928年第54,149頁;1930年第115,118,183頁;1931年第144頁;1932年第5-7頁。
  • Taylor, Mrs. Howard, The Call of China’s Great North-West or Kansu and Beyond, 1924.
  • Cable, A. Mildred and French, Francesca L., Dispatches from North-West Kansu, 1925.
  • Cable, A. Mildred and French, Francesca L., Through Jade Gate and Central Asia, 1927.
  • French, Evangeline, Cable, A. Mildred and French, Francesca, A Desert Journal, 1934.
  • Cable, A. Mildred and French, Francesca, The Gobi Desert, 1944.
  • MacGillivray, D., The China Mission Year Book, 1913.
  • Stauffer, Milton T., The Christian Occupation of China (1918-1921) 《中華歸主》,Shanghai, 1922.
  • Houghton, Frank, George King Medical Evangelist, 1930.
  • Directo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 1927.

關於作者

李亞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