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3  — 1912

紀好弼

Rosewell H. Graves

基督教美南浸信會來華宣教先驅。著名醫療宣教士,神學教育家,著作家。在廣東和廣西宣教長達56年之久,最後獻身於中國。

紀好弼(Rev. Rosewell H. Graves)於1833年出生於美國馬里蘭州(Maryland)的一個官宦世家,其父為馬里蘭州的上議員,母親是一位才德、賢惠的婦人,並且是一個敬虔的基督徒。紀好弼出生時,他母親即將他奉獻給神,盼望他將來能夠為主所用。紀好弼在信仰方面深受母親的影響,15歲時就受浸歸主。當他18歲大學肄業後,即決志作一個福音使者,於是一面進入神學院學習神學,一面學習醫學,以備將來赴海外宣教之用。學成之後,接受按立為牧師,並接受美南浸信會傳道協會之派遣,遠渡重洋,奔赴古老的中國傳揚福音。

1856年4月,年僅23歲的青年牧師紀好弼從紐約乘船啟程,繞經南美,歷時四個多月,於是年8月中旬抵達香港。稍事休整,即赴廣州,到第一浸信會教會協助基律牧師夫婦(Rev. & Mrs. Charles Gailard)推展福音工作,該教會由美國浸信會宣教先驅叔未士(John Lewis Shuck)和羅孝全(Issachar Jacox Roberts)兩位牧師創建於1845年。不幸的是,在紀好弼到達廣州後僅兩個多月,就發生了英法聯軍砲擊廣州事件,致使廣州軍民同仇敵愾,仇外之情緒甚烈,使原本舉步維艱的宣教工作雪上加霜。在這種形勢下要中國人接受福音談何容易!他們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努力,才得到兩個人受浸歸主。這二人中的一位名李濟良,日後成為兩廣浸信會的名牧。

1862年,廣州遭遇大風災,基律牧師以身殉職,其他宣教士亦因故離開廣州。紀好弼牧師獨撐局面,竭力拓展廣東和廣西地區的宣教工作。他的工作範圍不止局限於廣州,還逐漸擴展到內地,隻身前往肇慶、新興、高明、廣寧等縣佈道。1862年,他在肇慶建立了第一所浸信會教會。同年,他又沿西江而上,直至廣西的門戶梧州宣道。三年後,他在梧州開辦了思達醫院和福音堂。1865年,他到達廣西的省會桂林,播撒福音的種子。在其宣教之旅中,紀好弼飽嘗艱辛,備受窘迫,但他傳福音的志向,卻日久彌堅。1868年,他又乘坐簡陋、骯髒的帆船,沿東江到惠州宣教。這一時期,廣州的教會已經蓬勃發展起來,他所創立的第二浸信會教會增長尤速。1869年4月,紀好弼在惠愛路八約街建立起一座禮拜堂,稱為惠愛八約浸信會,並於次年特地邀請美國加州沙加緬度華僑教會領袖黃梅前來,按立黃梅為牧師,專責牧養這所教會。黃梅幼年時隨父母移居美國,長大後從商。1855年左右,他從叔未士牧師(叔未士因健康原因,於1853年回國)那裡聽信福音,並於1859年由叔未士施浸歸主,不久便成為沙加緬度當地華人教會的領袖。他立志繼承叔未士牧師的遺願,回中國向自己的同胞傳福音。故當廣州教會向他發出召喚時,他立刻捨下自己的事業,應召前往廣州第二浸信會服事。

當紀好弼牧師獨力撐持兩廣教會工作期間,宣教事業日見興旺,但紀好弼個人的生活,卻苦不堪言。當時在中國發生了太平天國革命,多年戰亂使千萬生靈慘遭塗炭;加之西方列強的侵略,使中國國力衰竭,民不聊生,仇外排教之風日盛。紀好弼曾在梧州、桂林等地多次被驅逐。而美國國內,當時也發生了南北戰爭,以致美國浸信會差會對其海外宣教士的經濟支持全然斷絕。這樣,兩廣地區的宣教和教會工作沒有了經濟來源,甚至紀好弼個人衣食住行,都很成問題。以其個人的博學多才,加之其通曉中文,熟諳中國文化和社會,他完全可以到西國領館或外商機構謀個差事,過豐衣足食的生活。但紀好弼卻甘願為福音的緣故受苦,跟隨主走十字架的道路。他十幾年如一日,默默撒種、耕耘,以自己的血汗和眼淚澆灌、培植著教會。

此外,紀好弼當時所面對的不僅僅是工作上的困難和物質上的缺乏,更有其家庭上慘痛變故。1863年,紀好弼與基律牧師的遺孀結婚,那時他已年逾37歲。他愛自己的妻子,視基律的兩個遺子如同己出,家庭生活甚是和睦。不料好景不長,婚後僅一年,妻子便因病離世;隨後,幼子夭折,長子因遇盜受驚而死,紀好弼又復孑然一身。雖然他屢遭患難與試煉,但他的信仰卻日久彌堅,愈挫愈奮;愛心更為廣博。他把先前為兒女所預備的教育費,用來在肇慶大灣開設一所華童義學,使眾多的貧苦兒童受惠。

浸信會在廣州的教會,在紀好弼十多年的艱苦努力之下,到1870年時,已初具規模,而且他和叔未士苦心培養出來的黃梅牧師業已成熟,完全可以獨當一面了。長期的勞累與壓力,使紀好弼體力透支,積勞成疾,不得不回美國休養。經過兩年的調養身心之後,他的健康得到很好的恢復。1872年,紀好弼與自已童年相識的女友娜莉女士結婚,婚後不久,二人一同來華傳道。紀夫人富於愛心且多才多藝,在宣教和教育工作等方面,是紀好弼的好幫手。她經常和紀好弼一起深入內地,傳揚基督福音。

紀好弼不僅信仰誠篤,博學多才,而且遠見卓識。長期的宣教工作,使他深深認識到,若使福音廣傳,深入人心,和建立教會,不能光靠外國的宣教士,必須要訓練、栽培中國的傳道人才。早在1866年,他聚集一批學生,每天在他家中上課兩小時,據說,神學班就是由一群學生在他的廚房圍著桌子上課開始的。1868年,他設立了四季研經班,招收那些專心慕道的學生,然後循序漸進,設立正式神學班。1880年,紀好弼在廣州五仙門買地購屋,作為其培訓中國傳道人之所在,這就是中國浸會神學院的搖籃。隨著學生人數逐漸增多,講授的範圍日漸廣泛,紀好弼神學院初具規模。1890年,神學院遷往廣州一所浸信會禮拜堂上課。1905年,海外傳道部撥款5000美元,為神學院修建新校舍。1907年,新校舍落成,那時適逢紀好弼博士來華宣教50週年,於是神學院被命名為“紀好弼神道學校”(Graves Theological Seminary,後易名為兩廣浸信會神道學校)。

紀好弼興辦神學院之同時,亦發展出日後著名的教會學校“培正书院”。該校於1890年春正式招生上課,首先廢去八股文科目,而倡“策論”之學,並教授英文、數學、物理、化學、地理和衛生常識等課。此即當時所謂“新學”,開廣東新教育之先河,比政府明令廢去八股文之日,還早先行二年。

1888年,美南浸信會女傳道會差派女宣教士容懿美(Miss Emma Young)到廣州,開辦女學堂。最初只是個婦女讀經班,專學聖經,没有其它课程,这即是培道中學的前身。1889年,容懿美回國,由纪好弼夫人(第三任妻子森科)繼任, 命名為“培道女學堂”,學生增至70多人。纪好弼夫人任校长長達35年,是历任校长中最長久的。

紀好弼在文字宣教上亦很有成就,他用中英兩種文字著述,主要英文著作有《在華四十年》,和《毘斯迦山的感想》等名著,還著有小書多種。中文著作主要有:《醒世要言》、《真理問答》、《羅馬人書註釋》、《基督生平》、《救主之足跡》、《喻言之解釋》,以及《保羅書信淺釋》等。浸會書局出版的《真光雜誌》,幾乎每一期都刊登他的文章。他還參與翻譯工作,將《詩篇》翻譯成廣東語文;晚年曾參與西教士駐華傳道協會重譯新舊約全書。

紀好弼在聖樂和聖詩也很有恩賜,在聖詩寫作、譜曲,以及選譯聖詩等方面,均很有成就。他選編的紀好弼聖詩集,共284首,曾風行兩廣教會二十多年。日後馮活泉牧師所選編的福音聖詩中,有許多首出自於紀好弼聖詩集。

紀好弼不僅是搶救人類靈魂的牧師,也是位醫病救人的醫師。他常以醫術作為傳福音的工具,曾在西南、角石、清遠、四會,以及廣西梧州等地為貧苦病患者服務,並設立醫院或診所。僅在1868這一年期間,他就醫治了5097人。纪好弼是把西醫傳入梧州第一人,在梧州醫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在梧州开办診所17年,是西医传入梧州乃至广西的起点。廣州著名的博濟醫院,亦得其助力多多。1899年,紀好弼被推選為廣州醫學傳道會主席,並且連任此職以終其身,並為中國翻譯了大量的西方醫學書籍。紀好弼和他的第三任夫人森科還積極輔助建立了廣東嶺南大學和嶺南大學醫學院。

紀好弼在華宣教歷56年(1856-1912)之久,勞苦功高,但其貢獻最為卓著的,當推神學教育。他可說是中國教會神學教育事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兩廣浸信會的前輩名牧,多出自其門下,如:黃梅、張文開(張亦鏡)、陳夢南、楊海峰、曹法選、冼懷棠、歐陽進寬、劉粵聲、梅國芳,以及張立才等牧師和教會領袖,都是他的學生,真可謂嘉果累累,桃李滿天下。這些人日後在建立教會、佈道、神學教育,以及文字工作等方面,個個是精兵強將。紀好弼晚年時還兼任培正中學聖經科教師,以基督真理培育英才。後來雖雙目失明,仍如常授課,誨人不倦。他在世的最後一周,仍在神學院上課。最後在病榻上,將楊海峰牧師叫到牀前,記錄下他的遺訓。為了基督,為了福音和教會,說紀好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毫不為過。紀好弼的偉大,不在於他的博學多才,而在於他把所有的學問才華,毫無保留地獻給基督,全心全意地為傳揚主的福音所用,不愧為耶穌基督之忠僕。

1912年6月3日,纪好弼在广州因病息勞歸主,终年79岁,葬於廣州沙河浸信會墳場中。在其墓前,矗立著一座大理石墓碑,碑上鐫有一聯:“信徒何止三千眾,傳道於今五十年”;對聯的中央鑲嵌著紀好弼牧師的瓷像。

資料來源

  • 歐陽佐翔著,《前賢景行錄》。香港:浸信會出版社,1984年5月。
  • 吳立樂編,《浸會在華佈道百年史略》。香港﹕浸信會出版部,1970年再版。
  • 網絡相關資料。

關於作者

李亞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