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  — 1929

賈蘭珍

Annie Garland

在甘肅宣教39年,最終為甘肅百姓獻上自己生命的澳大利亞宣教士。

賈蘭珍,1861年生於澳大利亞的墨爾本,由其敬虔的基督徒母親撫養成人。長大後,從事裁縫業。後與小她九歲的妹妹賈素珍(Miss Susie J. Garland),一同奉獻給基督。姐妹倆加入中華內地會,遠渡重洋,於1891年9月26日到達中國。隨之被送往揚州接受語言訓練。數月後,她們被派往甘肅秦州(今天水市) 。

秦州是內地會在甘肅省最早開辦的宣教站,當時由韓世箴教士夫婦(Mr. & Mrs. Henry W. Hunt)帶領六位女宣教士在那里工作。賈蘭珍經常和他們一起到附近鄉村去傳福音,并於1896年開始教一班小學生。1899年5月,和妹妹素珍一同返回澳洲述職,並借機一同進修醫護課程,同時幸運地躲過了義和團之亂。

據1900年初統計,經過西方宣教士二十多年的辛勞,在這個有四萬人口的城市,秦州宣教站已為87人施洗,共有六位受薪的中國同工,兩位義工;兩所學校,男校有學生10名,女校有學生16名。他們還設有一個藥房,作醫療布道工作。

1901年11月賈氏姐妹重返中國;1902年夏再到秦州,重開男校和婦女會。1903年夏,賈蘭珍帶著女傳道李姊妹(Mrs. Lee)等人一起翻山越嶺到南部農村巡回佈道,看望信徒。

不久,又有宣教士馬殿臣夫婦(Mr. & Mrs. John B. Martin)奉派到秦州宣教站。據馬殿臣記載:宣教中心是由兩座大房子合成的,一座是福音堂,每主日上午,這里有弟兄查經班,約十幾人參加。另一座房子有姊妹會,有30多位信徒和慕道友。大家都坐在炕上,學習聖經。男女查經結束後有人敲鑼,聽鑼聲會眾齊聚福音堂,開始主日崇拜。崇拜時男女左右分坐。禮拜結束後,男女仍各回原來的房子,共用午餐。下午還分別有弟兄和姊妹的研經班。下午四時半,教會佈道團到街上去傳福音,或散發福音單張,或用福音掛圖在街頭佈道。晚餐後,夜晚還有比較輕松的交通聚會,多是唱詩,聆聽牧師的教誨或勸勉。這就是每禮拜日的教會生活情形。

1909年,賈蘭珍到章家村福音站工作一段時間,主日在一位初信主的章四海(Zhang-Si-Hai)弟兄家聚會,有十位男士和一大群婦女前來聽道,結束後還向她提出許多信仰上的問題。這些令她很興奮,因為這種場面并不多見。

1910年秋,秦州水災,農作物歉收,物價上漲,加之全國各地醞釀革命,社會動蕩不安。在這種情況下,歐美各國宣布撤僑。賈蘭珍和妹妹經過長途跋涉,於1912年5月到達上海,隨即回澳洲述職,并繼續深造醫護課程。待時局穩定後,宣教士紛紛重返中國內地。賈蘭珍於1913年11月再次來到秦州,仍往返於周邊村莊傳福音,帶領婦女查經、聽信福音。1917年5月內地會著名布道家賈貴安姑娘(Miss Jessie G. Gregg)在甘肅全省巡回佈道,5月7-10日到秦州。佈道會上有許多人信主,其中50位是婦女。

1920年12月16日夜晚,甘肅省發生了8.6級大地震,災區遍及30多個市鎮和無數村莊,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慘重。據當時宣教站主任白皎然牧師(Rev. Leslie C. Whitelaw)的報告,秦州12個宣教站全體宣教士立刻投入到救災工作中去,救助受災群眾。

1921年5月,賈蘭珍到離秦州125英里外的偏遠農村西和縣殷勤工作了五周,為那里的宣教站帶來復興。他們每天都有聚會,主日聚會時有50多人。教會信徒真誠悔改歸主,並熱心參與事奉。

1922年7月,賈氏姐妹最後一次回澳洲述職。1924年1月返回中國。1924年夏,她們離開秦州,南下到徽縣開荒,建立新的宣教站。那一帶地廣人稀,高山峽谷,交通十分不便,能吃到的東西只有豆莢、酸菜和饅頭。剛去時,沒有人敢接近她們,慢慢地才有女孩和婦女與她們交往。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賈蘭珍仍能這樣寫道:“……面對這群靈里貧乏的人,能把福音傳給她們,我們是何等地快樂啊!”

1924年7月26日至8月3日,在狄道(今臨洮)的宣道會宣教總站,舉行了第二屆甘肅省聯合教牧同工會(Kansu United Conference of Protestant Workers)。這次會議的某些決定是與賈氏姐妹有關的。原來在1918年第一屆聚會時,就訂立了一項“中國基督徒婦女家居教育課程”(A Course of Home Study for Chinese Christian Women),任命賈蘭珍為執行委員會主席。在這次大會上,賈蘭珍用中文宣讀了她的工作報告。會議一致通過了她所起草的新的實施計劃。同時,她再次連任執行委員會主席。

賈蘭珍亦在徽縣努力推動醫療宣教工作,從一個村莊到另一個村莊,以愛心接納每一個人,因此遠近的人都來找她治療。1925年間,在1481名訪客中,有1227個接受過她的治療。所有來訪的人都從她聽到福音,其中有些人接受了基督的救恩。

1926年,政局擾攘不安,內戰四起。但在徽縣農歷新年仍接連舉行福音佈道會,他們在街上搭起帳篷,向來往群眾傳福音。同年10月,富能仁教士(Mr. James O. Fraser)來訪秦州,除帶領查經班外,還主持了洗禮。

1927年,因受時局影響,賈蘭珍隨同眾宣教士撤退到沿海城市。政局到1928年才穩定下來。1929年初,賈蘭珍等宣教士又回到甘肅,正趕上百年來罕見的大旱災。她們響應國際統一救災會的呼籲,全力以赴投入救災,協助分發食物和必需品給災民。上海內地總會也將大批救災物品運往甘肅賑災。

賈蘭珍就徽縣救災情況寫出詳細報告:她們借用一個旅店的駱駝場,每天分發面包給災民,按照優先順序——先兒童、婦女,後男人的順序——發放。由於災民不斷增加,宣教站人手不夠,有時很難控制住饑餓的人群,因而出現哄搶的場面。於是,他們一面有人控制場面,一面分發食物,一面還要有人傳福音。她們的辛苦、勞累與艱難從下面的描述中可見一斑:

“……每天經過費力費神而又緊張的救濟工作後,回到家中,前院已擠滿了病人請求施藥治病。小孩子們餓得半死,衣衫襤褸,滿身紅疹。男女感冒發燒,不停咳嗽;還有渾身長瘡、流膿淌血水的病人,都因無家可歸而淪為難民。三個月來,我們這小小的藥房竟有1000個病人來訪。我們多么樂意給他們一點點小幫助,可是轉眼間他們又倒斃田野,為野狗烏鴉所食。5月14日我們六位同工組成了一個安葬委員會,處理埋葬餓殍問題。我向同工們發出嚴重警告,因為這些染病死亡的屍體,隨時有被傳染致命之可能。但他們卻十分坦然,認為是義不辭。……我們26天之內安葬了52人。這三個月內,我們每天接觸到那麼多衣衫襤褸、疾病纏身的災民!安葬委員會眾弟兄都忠誠地工作著……。

6月1日是開始收割莊稼的時候了,需要大量農工,但是可憐的災民,連工具都沒有。於是我們買了大批鐮刀,送給災民回去工作。農村的地主們來到我們的院子,在許多尋找工作的人群中,挑選沒有吸食鴉片而身強力壯的人。我們花了三天時間代為檢查身體,結果有341位男子和三位女子獲選得到鐮刀。”

當時沒人想到這是賈蘭珍的最後一篇工作報告了。常年的賑災工作,以及為災民醫病療傷,早已使賈蘭珍體力透支,健康日損,加之不斷地接觸病患者,終致感染上傷寒。由於環境惡劣,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病情每況愈下。她在病中度過最後一個聖誕節,於1929年12月27日安然離世。

資料來源

  • 黃錫培著,《捨命的愛——中國內地會宣教士小傳》,美國中信出版社,2006年。
  • China’s Millions, China Inland Mission, North American Edition. 中華內地會月刊北美版《億萬華民》1895年第53、118頁;1896年第10頁;1897年第10頁;1901年第34頁;1903年第72-73頁;1921年第60、138頁;1925年第54-55頁;1926年第110頁;1928年第85頁;1929年第142頁。
  • China’s Millions, 英國版(London Edition)1900年第74、151、174、219頁;1903年第97-98、141頁;1910年第55頁;1912年第115頁;1914年第188頁;1917年第90、116頁;1921年第141頁;1924年第63、174頁;1925年第184頁; 1926年第60、140、143頁;1927年第28、74-75頁;1929年第158-159頁;1930年第47、105頁。
  • The Register of CIM Missionaries and Associates 《內地會宣教士及夥伴宣教士名錄》。
  • The China Mission Year Book, 1914.
  • CIM List of Missionaries and Their Stations, 1920.
  • MacGillivray, D., 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 1807-1907.
  • Stauffer, Milton T., The Christian Occupation of China (1918-1921), Shanghai, 1922.

關於作者

李亞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