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  — 1630

李之藻

歸信天主教的明代科學家及政府官員,“天主教三柱石”之一。學識淵博,嫻於天文、曆算、數學;編譯西方科學和基督教書籍。

一、生平簡介

李之藻於1565年出生在杭州,字振之,號涼庵居士。他於1594年中舉成為舉人,1598年中進士第,奉調到南京赴任。1599年,李之藻獲晉升,北上北京任職。兩年之後,他首次拜訪耶穌會士們的住院,當看到他們的世界地圖時,他便心醉神迷,此後便開始學習西方科學,從而變成了利瑪竇(Matteo Ricci)的忠實合作者。

李之藻擔任南京少僕寺太卿時,奏上西方曆法。1621年(天啟元年)遼沈失陷,明廷急於守戰需制炮,由徐光啟推薦,李之藻出任光祿寺少卿,兼管工部都水清吏司部郎中事。1629年(崇禎2年)朝廷開設曆局,他與徐光啟同為監督,和龍華民(Niccolo Longobardi)、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等耶穌會士譯書修曆。數月後,李之藻逝世於北京。

二、李之藻與天主教

發生於1616年的“南京教案”,是由南京禮部侍郎沈漼而起。他以儒教為立場,對耶穌會士加以排斥和指控,其主要理由一為治曆問題,一為祭祖問題。南京教案發生後,一時耶穌會傳教士們不能在中國內地立足,或遭逮捕監禁,或被驅逐,或遭迫害致死。徐光啟和李之藻等人起而為傳教士們辯護。崇禎時,欽天監因推算日月蝕,屢有錯誤,乃受皇帝的譴責。徐光啟、李之藻便乘機進言,重召耶穌會士進京修改曆法,重振天文事業。崇禎皇帝照准,遂命徐光啟為監督,李之藻為副,設曆局與京師“首善書院”,又召湯若望、羅雅各(Giacomo Rho),偕同鄧玉函(Jean Terrenz)、龍華民等譯書修曆。從此教士們又得寄居京師,其他散居各省之傳教士,亦得所庇蔭。

李之藻力助天主教在華開教事業,在其勸導與影響之下,其友人楊廷筠(亦為朝廷高官)入教。日後,徐光啟、李之藻和楊廷筠三人,成為開創天主教會之三大柱石,和王徵一起被稱為“四賢”。他們亦在杭州建堂施洗,使天主教在杭州日臻興盛。

當初中國人如欲入天主教,皆需經過一段考察時期,教以基本教義和崇拜禮儀,然後給予施洗,成為正式教徒。當時中國官紳納妾是一普遍現象。李之藻認識利瑪竇並與之交往多年而不能入教,主因就是李之藻納有小妾,如此而不被天主教所接納。多年後,李之藻終於下決心辭去小妾才得以正式受洗入教,並取教名為“良”(Leon)。李之藻的好友楊廷筠在其勸導下意欲受洗之時,不但有妾,而且還信奉佛教,故被耶穌會神父所拒絕,除非他不信佛教和放棄小老婆。楊廷筠想不通,去和李之藻商量,其對話如下: 楊廷筠:“泰西先生乃奇甚,僕以御史而事先生,夫豈不可,而獨不能容吾一妾耶?若僧家者流,必不若是。”

李之藻:“余此知泰西先生,正非僧徒比也。君知過而不改,從之何益乎?” 楊廷筠終於接受了李之藻的勸導,“屏妾異處,躬行教規。” 楊廷筠辦好棄妾手續後,神父才為他舉行了洗禮。

利瑪竇因勞瘁不堪,積勞成疾最終病逝,李之藻對待利瑪竇如同父親一般。他將自己身心的新生歸功於此人。他自己負起利瑪竇喪葬一切費用,為他尋得一口巨大的棺木,在北京為利瑪竇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正是由於他的奔走,皇帝才最終將西北柵欄(chala)的地盤賜給天主教會,以安葬利瑪竇及其他已故的教友。

李之藻臨終時,拉著徐光啟的手,身邊有許多傳教士簇擁著。在其有生之年,他一直關心耶穌會傳教士們的健康、福利和安全,盡其所能為他們學習漢語提供方便,並使更多的西方傳教士來華。

三、李之藻對中西文化交流的貢獻

明清時期來華天主教傳教士,除了直接宣揚基督真道之外,更把先進的西洋科學介紹到中國來,因此基督教便成了中西文化接觸的中介。這種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促進了中國社會、倫理思想,以及物質文明的變化與發展。

李之藻自從認識利瑪竇並歸信天主教後,畢其生成為利瑪竇的忠實合作夥伴和助手,他一生自己撰寫或與他人合作的科技著作甚多,曾為50多部耶穌會士的著作,包括利瑪竇的《天主實義》;艾儒略(Jules Aleni)的《職方外紀》(六卷)等書作“序”或“跋”,並且在《景教碑》的發現與研究方面有一定的貢獻。

資料來源

  • 王治心著,《中國基督教史綱》,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9年,80-132頁。
  • 【法】沙百里著,耿昇、鄭德弟譯,《中國基督徒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04-106頁。
  • 卓新平主編,《基督教小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216-223頁。
  • 顧長聲著,《中國基督教簡史》,美國蒙特利公園市,1999年,32-34頁。
  • 鄭誠著,《清華學報——李之藻家室生平補正》,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新39卷第4期,2009年,653-684頁。
  • 網絡相關資料。

關於作者

楊竹安

作者系美國加州基督工人神學院碩士研究生,在李亞丁教授指導下撰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