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  — 1951

馬士敦

John Preston Maxwell

英國長老會派遣來華的婦產科醫療傳教士;中國婦產科的奠基人。在華從事醫療宣教39載,先後擔任福建永春醫院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婦產科主任;亦是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院士。

馬士敦(John Preston Maxwell)於1871年12月5日出生在英國的伯明翰,系家中長子。父親馬雅各(Dr. James Laidlaw Maxwell)是蘇格蘭籍傳教士與醫學博士,于1860年畢業於英國愛丁堡大學醫科。1865年以英國長老會傳教士身份,奉派前往中國宣教。1863年8月,馬雅各抵達上海,然後到廈門學習語言,1865年轉往臺灣,到台南府城從事醫療宣教,即,宣教方式是以行醫為主,傳道為輔。多年後,他在台南創立了臺灣第一個長老會教堂和第一所西式現代化醫院——台南新樓醫院,被稱為“臺灣的醫療宣教之父”。

馬雅各夫婦育有二子。長子馬士敦,次子馬雅各二世(James Laidlaw Maxwell,Junior)。馬士敦出生時,父親馬雅各尚在伯明翰行醫。馬士敦年輕時就讀於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並在聖巴多羅繆醫院(St. Bartholomew’s Hospital)接受臨床訓練,由於其婦產科專業方面學習成績優異,而獲得金質獎章。後來就留在聖巴多羅繆醫院做駐院醫師。

因其虔誠的基督教信仰,且有志於海外宣教,馬士敦申請成為英國長老會的醫療傳教士。1898年,27歲的馬士敦接受英國長老會的差派,前往中國福建宣教,在那裡度過了他職業生涯的大部分年月。他先抵廈門學習中文,次年與愛蒂絲·伊薩克森小姐(Edith Lilly Isaacson Jonas)結婚。1908年,他們的女兒瑪荷麗(Marjorie Gordon Maxwell)出生。

1899年至1904年,馬士敦服務於福建漳浦源梁醫院(今漳浦縣醫院),擔任外科主任。該院由英國長老會創辦於1889年,首任院長是白格非。內科主任是霍雅各(James M. Howie,又譯厚雅各)。他們不僅在醫院裡診治病人,還時常下到偏遠山區鄉鎮巡迴看診,足跡遍及漳浦、雲霄、平和、詔安等地。醫院1901年記錄共有5500名病人就診,其中3000多名就是在自己的鄉鎮和村莊接受治療的。1904年霍雅各醫生傷風後仍堅持出診,過勞而死,年僅48歲。除了看病施藥外,他們還培訓中國醫科學生和助手。

1904年,時年33歲的馬士敦被派往永春,接替宣教士駱約翰(John Cross)醫生出任永春醫館(今永春縣醫院)館長。據《永春縣誌》記載,永春醫館創辦於1893年。1886年,大英長老會傳教士到永春傳教,發展頗快。1888年英長老會宣教士顏大辟醫生(Dr. David Grant)來到永春,在城西五里街尾開設了臨時診所,此為西醫傳入永春之始。1893年在真武殿(今儒林村)邊購王氏舊屋三座及田地四畝建院,1895年建成遷入正式開業,名“永春醫館”,駱約翰醫生開始主持醫館事務,西醫逐漸為永春民眾所接受。

馬士敦接掌永春醫館館長之時,醫館條件還較為簡陋。在他倡導之下,得地方人士及華僑熱心捐助,募得鉅款,於是在真武殿原址翻建新式洋樓房四幢,於1906年竣工,設有掛號處、候診室、診病室、手術室、藥劑室,並有教學室、大講堂、學生宿舍、男女病房和醫生樓等。馬士敦醫術精湛,且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多篇論文寄回英國刊發,獲得英國醫學會之表彰。1906年贈他一套X光攝像器。當時永春尚無電力,縱有先進器械卻用不起來。英國醫學會又特地幫馬士敦購置了一台10千瓦直流發電機,用8馬力柴油機帶動發電。同時為了預蓄電力,又附設了120個鉛板蓄電池,供該院照明及X光放射室用電。馬士敦為此特別建了二個房間,一間專為發電和蓄電用;另一間專為透視用。這套設備可能為福建首見。此外馬士敦還為醫院安裝自來水,引進顯微鏡及其他先進的醫療設備。病床也從20張增至100張,服務範圍擴展到鄰縣,至此醫院頗具規模,改名為“永春醫院”,成為當時中國國內頗具規模的一流現代化西醫院。

馬士敦嗣後在院內附設醫士班親自教學,學制五年,內外科兼學,理論和實踐並重,學習屆滿經考試及格後,醫院發給畢業證書,可以開業行醫。該班培訓出來的醫師先後獨立開業,如莊良屏、吳德福創辦了永春診所;黃衍爵、黃漢忠在洪瀨創辦了漢忠醫院;陳伯濂、陳伯清在泉州城開設了紅十字醫院;柳國烈、吳瑞香在泉州城創辦了國烈醫院、在安溪開設了赤十字醫院;何大年同太太蘇德安則創辦了永惠婦孺醫院。1916年畢業的蘇加明是馬士敦的得意門生,後來成為福建德化的名醫,也是德化第一所醫院的創始人。其高足之一黃漢忠後來在他的推薦之下,成為英國皇家醫學會會員。永春醫院從1897-1948年間,共畢業了十五屆學生,為中國培育了一批西醫人才。

雖然馬士敦的專長是婦產科,但因現實需要,他也兼做外科,當時國軍傷兵的需要主要是外科。因此當地的國軍官兵同馬士敦醫生有著相當良好的關係。1915年前後,馬士敦因救助傷兵有功而榮獲中華民國陸海軍部一級獎章。

如今在永春縣內收藏著一方已有百餘年歷史的石碑,是永春醫院於1906年擴建竣工時所鐫立的。碑文內容既有漢文,亦有英文,其中“蓋上帝愛世至賜其獨生子俾凡信之者免沉淪而有永生”一語,出自聖經《約翰福音》第三章第十六節,現在譯為:“神愛世人, 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該石碑見證了近代基督教在永春的傳播,以及近代醫學在永春的發展。

1949年中共建政後,永春醫院被收為國有。1956年遷到縣城北門外舊環翠亭之麓新建院址,與縣衛生院合併成為公立永春醫院;1985年又遷入西門外現址。而基督教永春醫院舊址如今已用作縣委黨校,原來的建築多已無存,只有兩座當年給年輕護士做食堂和宿舍的樓房(俗稱“姑娘樓”)還在。此乃後話。

1919年,馬士敦被派往北京協和醫學院擔任婦科學和產科學醫師和教授。北京協和醫學院是以美英為主的多國傳道會聯合創辦的,自1917年起得到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大力資助,成為培養中國醫學人才的主要搖籃。1921年醫學院成立了附屬醫院協和醫院,馬士敦在醫院內成立了婦產科,並擔任科主任,一直到1936年退休。這可能是在中國醫院中的第一個專門的婦產科。

除創辦協和醫院婦產科和看診病人外,馬士敦還致力於培養中國婦產科醫學人才。被稱為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萬嬰之母”林巧稚醫生,就是在1921年進入北京協和醫學堂受教於馬士敦的。她來自福建廈門的一個基督徒家庭,年輕時受洗成為基督徒。1929年獲醫學博士學位後,馬士敦堅持要聘她為協和醫院婦產科大夫,因而成為該院第一位畢業留院的中國女醫生。《林巧稚傳》用了很多文字描寫她如何在馬士敦教導下的成長,以及成為協和醫院婦產科的第一位華人主任的。

被稱為是中國婦產科病理學奠基人的林崧教授則是在1927年考入協和醫學院的。幾乎所有講述林崧生平的文章都提到馬士敦對他學業成長的重大影響。我們既然稱譽林巧稚、林崧等人為中國婦產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而他們都是馬士敦——中國最早的大學婦科與產科教授、最著名醫院的婦產科創辦人和首任主任、以及中華婦產科學會的創辦人和首任主任——的學生,所以馬士敦才堪稱為中國婦產科真正的奠基人。

在北京協和醫學院期間,馬士敦還把工作重點放在骨軟化症研究上。他的研究系列對中國北方的這一常見疾病進行了系統的論述,開日後協和內科骨代謝研究之先河。其論文《中國的骨軟化症》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意義重大,不僅因它有著前人未曾描述的疾病細節,豐富了人們對於骨軟化症的認識;而且對北京協和醫學院此後的骨軟化症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近現代醫學史上有著特殊的價值與地位。

1929年,馬士敦成為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院士。1932年,他擔任了中華醫學雜誌英文部編輯。1936年退休後,他又擔任名譽教授,成為協和醫學院的三位執行委員之一,並擔任了中華醫學會的理事。1937年又發起創建了中華婦產科學會,並擔任了首任會長。

1936年,馬士敦從北京協和醫學院退休,但仍擔任該院的名譽教授。為表彰他數十年來為中國人民的服務與貢獻,國民政府授予他四級采玉大勳章。

當日本侵華戰爭全面開戰之時,馬士敦離開北京回到英國,居住於劍橋郡的布林克利(Brinkley, Cambridgeshire),同時在新市場總醫院(Newmarket General Hospital)擔任婦產科醫生,並兼任醫學顧問。

馬士敦廣受人們的愛戴與尊重,在人們心目中,他是一個醫術精湛,充滿智慧,謙卑和藹而又慷慨善良的人。不幸的是,1961年7月25日,他被人發現死在離家不遠的自己的汽車裡面,時年89歲。很可能是因猝發性疾病所致。

最後交代一下馬士敦的弟弟馬雅各二世(James Laidlaw Maxwell,Junior),他是位專長於痳瘋病的名醫,後來也成為英國長老會醫療宣教士,從1900年到1923年追隨父親在臺灣台南新樓醫院事奉。1923年,他奉派前往中國擔任“中國博醫會”執行幹事;1937年在上海又擔任中國紅十字會的總幹事。1940年他因腳疾回國;1948年又到中國杭州近郊的一所痳瘋醫院工作,以他的專精技術,醫病救人。1951年,他不幸染上瘧疾在杭州去世。因著他對耶穌基督的愛,以及對中國人民的愛,他把生命留給了中國。

資料來源

根據諸多網路相關文章資料編輯而成。

關於作者

李亞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