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  — 1931

赛兆祥

Absalom Sydenstricker

​美國南長老會宣教士。在中國宣教和生活超過半個世紀,是美南長老會向蘇北推進的總設計師,江北教區(North Kiangsu Mission)的開創性人物。

賽兆祥(Absalom Sydenstricker)於1852年8月13日出生在美國西維吉尼亞州(West Virginia),受家庭影響,少年時代即崇信基督,在華盛頓-李大學(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獲神學博士學位之後,就立志去中國宣教。

1880年秋,賽兆祥受美南長老會派遣,攜新婚妻子卡洛琳(Caroline Stultitng)登船離開美國來華宣教。他先在山東北長老會宣教士倪維思(John Livingstone Nevius)那裡學習了幾個月,熟悉了倪維思的宣教模式。同年10月,賽兆祥和妻子來到杭州,請求南長老會總會安排他去蘇北工作,計劃通過蘇北宣教拓展,把在江蘇和山東兩地的教會連成一片。差會批准了他的計劃,於是在1883年,賽兆祥奉派前往江蘇鎮江。

1887年,賽兆祥一家和另一宣教士林嘉美(Edgar Woods)一家乘小船經鎮江渡江北上,到江蘇北部清江浦開創江北教區。他們在西門大街購屋設堂,名曰“福音堂”;並協助林嘉善、林嘉美兄弟創辦了仁慈醫院。1916年由於鍾愛華(Nelson Bell,著名佈道家葛培理的岳父)的加入,使該醫院成為當時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教會醫院之一。賽兆祥經常到農村去巡迴佈道,由於他是最早來蘇北農村的外國人,所到之處,常常被當地民眾追在身後喊“洋鬼子”,用石頭、樹枝乃至唾沫來“歡迎”他。

為堅持在蘇北農村傳道,賽兆祥付出極大的代價。前後有三個孩子,皆在出生後不久,不幸染上霍亂而相繼夭折。1891年,當他妻子再次懷孕時,為了能夠順利生下孩子並使之存活,妻子堅持己見要回美國生產,賽兆祥這才同意為家庭付出一次。而此時,賽兆祥在中國已經有十個年頭。由於他信仰虔誠,宣教熱忱,不避艱難,不辭勞苦,美南長老會在蘇北的宣教事業終於打開了局面。

1892 年10 月,在小女兒賽珍珠(Pearl Buck)出生後的三個月,賽兆祥迫不及待地攜家回到中國。1893年他選擇到更為偏僻、貧瘠的宿遷開拓宣教工場。他們住的是用茅草和土坯蓋的房子,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不久,妻子卡洛琳患了肺炎,差點喪命,因此她不得不帶著女兒重新回到鎮江。

1894年,賽兆祥調往鎮江,參與創辦了男子學校潤州中學。潤州中學雖小,卻培養出了不少名流,如民主鬥士、“愛國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即出自該校。後來,美國南長老會專門在鎮江登雲山頂為他家新建了一幢二層東印度風格的小洋房,至今保存完好。

1895年,賽兆祥應山東英國浸信會仲鈞安牧師(Rev.Alfred G. Jones)邀請,同另一位傳教士葛馬可(Mark Grier)到徐州宣教。後來賽兆祥由於身體欠佳,就把在徐州的宣教工作交給了葛馬可夫婦和白秀生(Hugh White)夫婦。1902年,賽兆祥亦曾去泰州佈道,他是來泰州的第一個美國人。

賽兆祥對中國文化有很深刻的認識,1902年他給女兒請了一位飽讀詩書的孔子後人,來教授賽珍珠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著作,為賽珍珠打下堅實的中國語言和文化的基礎。

賽兆祥一直在蘇北農村宣教,他瞭解中國底層民眾對基督教認知之困難。因看到普通老百姓根本看不懂當時的中文聖經譯本,賽兆祥決定重譯聖經,他要出版一本讓中國人民大眾都能夠看懂的聖經,但卻遭到美南長老會蘇北教會團體的反對。赛兆祥不為所動,自1894年以後幾十年間,重譯聖經成為他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他不避艱難、不辭辛苦,分冊刊印自己翻譯的聖經,使之更符合中國老百姓的閱讀習慣,並通過省吃儉用自費支付聖經出版的全部費用。1908年下半年,賽兆祥獲邀加入富善(Chauncey Goodrich)領導的聖經翻譯委員會,但只工作了三個多月便告辭職,轉而繼續獨自翻譯聖經。

1921年10月19日,賽兆祥夫人卡洛琳病故,安葬於鎮江。到1922 年,也就是賽兆祥在中國宣教第四十二個年頭,美南長老會蘇北教團發佈了新規定,年滿七十歲的傳教士必須退休。賽兆祥因此不得不退休,此時賽兆祥已經是美南長老會江北教區開創性人物,在他多年的努力之下,許多所教堂、育嬰堂、學校和佈道所在鎮江、清江浦、宿遷、徐州等地區建立起來,信徒群眾數以萬計。

1922年賽兆祥離開鎮江時,當地的士紳和教會在城南門為其竖立起一座“賽兆祥鎮江傳教功德碑”,碑文由其學生馬逄伯撰寫:“從來建非常之功者必具非常之才,具非常之才者必為非常之人,此定理也。賽牧兆祥蒞鎮傳道三十餘年,不避艱難,不辭勞瘁,雖彼時人心頑固謗讟多端,而賽牧待人以誠,愛人如己,救人之急,解人之危。卒能使教會由城而鎮,由鎮而鄉,如江河之下流,沛然莫之能禦,莫非我賽牧具非常之才為非常之人,安能建此非常之功哉!茲因師母逝世移鐸金陵無法挽留,同深愛慕念豐功之不朽,徒增伊人秋水之思,勒片石以長存,聊作召伯甘棠之愛,謹銘數語,以志不忘。”

賽兆祥退休後,賽珍珠把他接到南京,並為他在金陵神學院謀了份教職,主授新約。期間,他撰寫了個人回憶錄《我在中國的生活和工作》,詳細記述了他在中國宣教生涯的種種經歷。

1931 年8 月31 日,賽兆祥在廬山牯嶺的別墅中去世,享年八十歲。他的親人把他安葬在山上,陪伴他的是一本希臘文的《聖經·新約全書》。從1880 年登船去國,賽兆祥來華服務共五十一年。到最後與他一起長眠中國的,還有他的太太卡洛琳、兩個女兒和兩個兒子。

女兒賽珍珠後來成為聞名世界的女作家,她以中國蘇北和安徽農村生活為素材所寫的小說The Good Earth《大地》於1932年獲得普利策獎。1934年,賽珍珠回美國後又寫出多部優秀作品,其《大地》三部曲於1938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資料來源

關於作者

齊玉傑

作者系美国加州基督工人神學院學生,在李亞丁博士指導下撰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