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  — 2008

石愛樂

Otto F. Schoerner

美國醫療宣教士,先後在新疆、甘肅等地宣教20年;甘肅博德恩教會醫院院長。

石愛樂於1906年8月20日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聯合城(Uniontown, Pennsylvania),其父母是德國移民,1920年代在賓州管家鎮(Butler)經營麵包店。石愛樂年少時就參加了聖馬可路德宗教會的少年團,並在一位敬虔的基督徒陶鏝先生(Charles Troutman)指導下研讀聖經,進而接受主耶穌基督為救主。石愛樂16歲時隨父在店中學作麵包師,但沒多久父親在一起在車禍中不幸喪生。此后,石愛樂和家人繼續經營麵包店,賴此維持生計。

在信仰上,陶鏝成了石愛樂的屬靈父親。除了在主日學里教導他外,還經常指導他閱讀釋經書和宣教士的傳記。陶師母畢業於芝加哥慕迪聖經學院,她和丈夫在家里設立了查經班,深受石愛樂所喜愛。在幾年時間里,石愛樂完成了全部司可福聖經函授課程,並常常參加各種教會的退修會和培靈會。在這樣的環境與追求中,他的靈命不斷成長。

1927年,石愛樂將面包店交由母親和弟弟照管,自己則進入慕迪聖經學院攻讀宣教士醫療科,為宣教工作裝備自己。同時還修讀希臘文和音樂,至1931年4月畢業。 在神學院期間,有三件事對他影響甚大:第一,在1929年,內地會呼籲200名宣教士到中國,他欣然接受了這個挑戰;第二,他讀過《忠心的管家》(Borden of Yale)一書,深受感動,立志到中國西北向回教徒傳福音;第三,校園里有一對曾到中國宣教的裴忠謙夫婦,他們每周一次在家中舉行禱告會。參加者多受他們的影響,後來到中國去宣教。也就是在這個禱告會中,他認識了道清潔姑娘(Miss Katie H. Dodd)。她是惠頓大學畢業生,1931年與他同時畢業。

1931年10月1日,石愛樂作為內地會宣教士,乘船從加拿大溫哥華啟程前往中國。10月22日到上海後,隨即赴安徽安慶的語言學校接受訓練,約六個月後通過了中文第一級考試。然后和另外五位青年宣教士一起被分派到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這五位分別是英國的巴富義醫生、趙立德教士(Raymond H. Joyce)、何仁志教士(George F. Holmes)、朱佩儒教士(William J. Drew)、和澳洲的柏愛生教士(Aubrey F. Parsons)。

新疆省資深宣教士胡進潔(George W. Hunter)特地趕來作他們的領隊,帶領他們去新疆。但因戰亂交通受阻,胡牧師與巴富義醫生等去北京探求良策,而石愛樂等則暫時留在上海待命。滯留期間,卻不意遇見道清潔姑娘,她先石愛樂五天來中國,被派往安徽省潁上縣工作,此時來滬辦事。分別時二人互留地址,以便聯絡,保持主內情誼。

他們最後決定駕車經內蒙古駛往新疆。巴富義等人在天津購得兩輛福特貨運車,1932年8月25日開回北京。9月13日,他們從張家口出發,穿過長城進入內蒙古,向新疆進發。一路上他們各有分工,曾做過麵包師的石愛樂負責七個人的伙食。

歷盡千辛萬苦,他們終於在11月9日他們抵達迪化,全程共57天。抵達時正值回民叛亂,到處戰火紛飛。由於各路交通受阻,郵件常被阻斷,他們寄往國外的二十幾個郵包也毀於戰火。

由於戰事慘烈,官兵傷亡慘重,所有宣教士都投入到救護傷兵的行列。石愛樂在神學院學過醫療科,此時成為巴富義醫生的助手,協助他進行大小手術。因搶救傷兵,與胡牧師在新疆工作多年的馬爾昌教士(Percy C. Mather)和巴富義醫生幾乎同時從傷兵感染上傷寒,先後於1933年5月24日和27日不治去世。

亂定之後,石愛樂和趙立德教士被分派到迪化以東150英里的古城(Kucheng,今奇臺縣)工作。該城位於戈壁沙漠地帶,除一些水源、綠洲外,大都是不毛之地。在這一帶散居著各民族人,從未聽過福音。石愛樂和趙教士租到一個漢人居住的四合院的幾個房間,於1934年4月安定下來。他們借醫病的機會與漢人和少數民族接觸,向他們傳福音。他們每天早上以兩小時治病,在一個月內竟有300多位病人前來求診,使他們應接不暇。到了夏季,求診者逾千,很快他們就與整個地區的人相熟了。他們見時機成熟,就於每禮拜日在他們的客廳開始崇拜。他們唱簡單的詩歌,用通俗易懂的話向眾人傳講福音。石愛樂的小風琴吸引了許多婦女和青年學生前來聚集。在日常生活中,許多鄰居,包括漢人、東甘人和回回人,都樂於與他們來往談道。

仲夏時節,他們買了車和馬,或駕車或騎馬到附近農村向農民和學生傳福音,先後去過阜任(Fuyuan, 今北庭鎮)、三臺鎮(Santai)等地。不久,他們又深入到天山山谷牧地向回回人、哈薩克人、奴丐人(Nogai)和蒙古人傳福音。他們帶著醫藥箱,邊給牧民看病,邊傳福音,或散發單張,最後到達木壘鎮(今木壘哈薩克族自治縣)。這一帶居民雖大致友善,卻無人愿意信主。但二人並不灰心,盡力做撒種的工作。

1935年,石、趙二人開始到城里大街上借用不同地方,在禮拜日下午公開聚會。一位從山西來經商的溫先生曾和他們一起舉行露天布道會,並作見證。同年圣誕節,在奇臺有十多位信徒聚會見證主的恩典,見證主如何改變他們,使他們成為新造的人,二人聽了很得安慰。他們亦利用春節農閑時到附近農村傳福音。是年冬,石、趙二人都通過了六級中文考試,接著,他們又開始學習其它民族語言,以便傳福音。數年勞苦,他們在這里建立了一小群信徒,與他們一起查經,鼓勵他們恒守主道。

1937年“七七事變”後,新疆的局勢也變得緊張起來,石愛樂他們的行動開始受到當局限制,就是出入奇臺縣也必須要領取警察局的批準證。在這種情況下,1938年4月,上海總會發出電報,要求他們在秋季前徹到沿海。於是他們安排好一切,和當地信徒告別,到迪化與其他宣教士會合。正當準備啟程上路時,政局更加惡化,東行道路全部被封鎖。他們只好往西,經印度繞行。6月18日,他們從迪化啟程,頂著炎熱,沿著天山古道向西走了40天,大約走了1000英里路才到達新疆的喀什。在那里又等了20天,與三名瑞典宣教士會合。他們一行六人隨著30多匹馬隊,由三名官兵護送,於8月中旬南下進入印度。

這次行程令石愛樂終生難忘,因為他們是走在位於中、俄、阿富汗和印度四國之交界處的“世界屋脊”上。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崇山峻嶺中,他們翻越一座又一座皚皚雪山,直到9月底才進入印度的喀喇區(Hunza)。在冰雪覆蓋的山頂上,六人禁不住齊唱“三一頌”,為回到自由區而感恩。他們再繼續南下到印度的港口城市加爾各答,乘船經馬來西亞、新加坡到香港,再轉船駛往上海,最終於11月20日抵達。整個旅程他們輾轉、跋涉了六個月之久。

經過六年書信往來,石愛樂和道清潔姑娘之間的感情已經成熟,到上海後,兩人即決定成婚。上海英文報紙以“青年人走了六個月來迎娶新娘”為標題刊出他們的婚訊。11月25日,二人正式舉行婚禮,由岳父道雅伯博士(Dr. Albert B. Dodd)主婚。婚后雙雙到山東青島度蜜月。道姑娘於1908年出生在青島,她的父母是長老會的宣教士,曾先後在山東的濟南、青島和滕縣工作。

1939年1月,這對新婚夫婦回國述職並探望親友。因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航運受到影響,他們延至1940年3月才從加拿大溫哥華啟程,於4月8日回到上海。當時中日戰爭正酣,內地會總部正盡力把宣教士從淪陷區轉移到內地自由區。於是,石愛樂夫婦被派往河南省歸德(今商丘市)的一個美南浸信會的福音站,協助八、九十位宣教士轉移。1941年1月,他們從歸德啟程,護送新來的宣教士蘇達益(Mr. & Mrs. Melvin Suttie)夫婦到沈邱宣教站,然後再去潢川。他們騎著單車,隨13部滿載行李的人力車啟程。一路上亦水路亦旱路,十分難行,再加上兵荒馬亂,險象環生。3月下旬,他們到達正陽關(今正陽縣),受到豫鄂信義會高教士夫婦(Mr. & Mrs. Vincent Crossett)的款待。在這里,他們和蘇教士夫婦分手,分別取道前往沈邱和潢川。

千辛萬苦到達潢川後,受到戴文遠姑娘(Miss Grace C. Davey)的接待。當時潢川宣教站由戴姑娘主持,有陸增光姑娘(Miss E. J. M. Lundie)和鮑紫蓉姑娘(Miss E. Marion G. Powell)與她同工。石教士夫婦到來後輔助當地教會長老牧會,到附近各村鎮傳福音。1941年9月18日,他們的長子雅各(James Albert)在當地一所隸屬美瑞信義會差會的醫院內出生。同年12月發生“珍珠港事變”。

1943年初日軍突襲并占領潢川。石愛樂推著他的單車,師母抱幼子乘坐手推獨輪車,倉皇向北逃難,最後到達河南北部的內地會。適逢河南聖經學院(Honan Bible Institute)院長調任河南省內地會代理監督,便聘請石愛樂出任該院院長。於是舉家遷往河南聖經學院所在地周家口(今周口市)。在逃難途中,次女安妮(Anna Marjorie)於5月9日出生。

不久,由於日軍進逼,內地會總會改派石愛樂到蘭州主理甘肅省內地會財政。到蘭州後,石教士即接手財政管理,代管本省各宣教士來往帳戶,並代他們兌換所需錢幣。不久又兼任博德恩醫院(Borden Memorial Hospital)的業務經理,負責醫院收支賬目和采辦所需各類藥物。師母則負責宣教士招待所,接待來往的宣教士;同時也兼顧麻風病院的教育工作。許多漢人、回教徒和藏人都受惠於他們的醫藥與教育工作,信主的人不斷增加。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同日,石氏夫婦的次子威廉(Stephen William)出生。1947年6月他們一家五口返美述職,石教士借此機會進入惠頓大學進修。

1948年9月21日,他們舉家返回上海。長子雅各到江西牯嶺內地會子弟學校讀書;師母攜安妮和威廉乘飛機往蘭州;石愛樂則負責運送大批物資由水路沿長江到重慶,然後由貨車轉運,經四川成都前往蘭州。這時,中國內戰已接近尾聲,時局之不確定性導致許多同工離開。1949年8月,彭德懷所部之解放軍進駐蘭州。同年10月20日四子查理(Charles Benjamin)在醫院誕生,女兒安妮被送入牯嶺讀小學一年級。

蘭州先由軍人接管,接著省政府成立。隨後,政府開始接管學校、醫院。當時,石愛樂擔任博德恩醫院院長,全權負責一切院務。漸漸地,院務越來越受到干預,工作越來越難做。醫院被要求只能醫病,不準向病人傳福音;醫務人員還被要求參加社會活動和政治學習。接著朝鮮戰爭爆發,反美游行示威風起云涌。石氏夫婦成為不受歡迎的人,最後被迫離開中國。

1951年6月,石愛樂一家六口,乘坐貨運車,再轉火車,經過三天的旅程到達香港。再繞經歐洲,於7月7日返抵紐約。此後,石愛樂受聘回母校慕迪神學院工作,達31年之久,直到1990年3月才退休。1993年底,夫婦二人遷入芝加哥附近Carol Stream鎮上的一個退休中心。1996年8月20日慶祝石愛樂90歲生日時,眾親友都鼓勵他寫自傳。他不負眾望,於1997年完成,題為《服事基督》(Serving Christ)。

資料來源

  • 黃錫培著,《捨命的愛——中國內地會宣教士小傳》,美國中信出版社,2006年。
  • Schoerner, Otto F., Serving Christ, 1997.
  • China’s Millions, China Inland Mission, North American Edition. 中華內地會月刊北美版《億萬華民》China Inland Mission. 1931年第155、160、173-174頁;1932年第30、94、125頁、1933年第38-39、101-102頁;1934年第148-149頁、1935年第68-70頁;1936年第108頁;1937年第169頁;1939年第20-24、170頁;1940年第62頁;1942年第121-122頁;1943年第166頁;1944年第61頁;1945年第175頁;1947年第114頁;1949年第78頁;1950年第95、148、158頁。
  • China Millions,London Edition,英國版《億萬華民》,1939年第20-21頁;1951年第76、87頁。
  • The Register of CIM Missionaries and Associates 《內地會宣教士及夥伴宣教士名錄》。
  • Broomhall, Marshall, To What Purpose?, China Inland Mission, 1934.
  • CIM List of Missionaries and Their Stations, July 1935, 1940, 1945.
  • Directo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 1927.
  • Stauffer, Milton T., The Christian Occupation of China (1918-1921) 《中華歸主》,Shanghai, 1922.

關於作者

李亞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