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6  — 1912

士文

E. Z. Simmons

美南浸信會來華從事宣教和神學教育的著名宣教士,曾在廣東和廣西等地浸信會教會服務長達41年之久。

士文( E. Z. Simmons),於1846年3月1日生於美國的密西西比州(Mississippi)。1861年,15歲的士文受浸歸信耶穌基督,成為美國浸信會教會的會友。南北戰爭爆發後,他被南方政府徵召入伍,捲入到內戰的戰火之中。戰後,士文離開軍隊,進入大學讀書。就學期間,受聖靈感動,甘願放下屬世追求,立志奉獻終身事主。他仍然以軍人那種奮發進取之精神,不辭辛苦,為主 作工。1869年10月30日,士文在浸信會教會被按立為牧師。

1870年,在中國廣東和廣西宣教多年的美南浸信會牧師紀好弼(Rev. Rosewell H. Graves)返回美國養病,士文牧師被派往廣東接替他的工作。是年11月23日,士文剛剛與麥吉女士(Miss Maggie)完婚。二人尚在新婚蜜月期間,即踏上遠赴中國宣教之征途。1870年12月3日,年青的士文夫婦搭乘輪船,穿越太平洋,經過兩個多月風浪顛簸之苦,於1871年2月6日抵達廣州。

當時,士文夫婦所面對的宣教工作艱苦而繁重,除語言不通外,教會亦處在逼迫風潮中。幸虧有精通英語的華人牧師黃梅從旁幫助他,教他學習粵語,適應當地的生活。黃梅幼年時隨父母移居美國加利福尼亞,長大後從商。1855年左右,他從美南浸信會宣教先驅叔未士牧師(John Lewis Shuck)那裡聽信福音,並於1859年由叔未士施浸歸主,不久便成為沙加緬度當地華人教會的領袖。他立志繼承叔未士牧師的遺願,回中國向自己的同胞傳福音。1869年4月,紀好弼在惠愛路八約街建立起一座禮拜堂,稱為惠愛八約浸信會,並於次年特地邀請美國加州沙加緬度華僑教會領袖黃梅前來,按立黃梅為牧師,專責牧養這所教會。士文在黃梅的幫助下,很快適應了環境,並度過語言關。未幾年,他對所從事的宣教工作,已感覺到游刃有餘了。

士文牧師的宣教范圍不僅限於廣州,他經常冒著危險,不畏任何艱難,深入到內陸地區的城鎮鄉村,傳揚福音,拯救靈魂。當時的交通情況極為惡劣,加之治安不靖,盜賊橫行,民智閉塞,排外之風甚烈。但他靠著聖靈的帶領,排除一切艱難險阻,安步當車,突破重圍,在北江客屬地區中,建立起不少教會和佈道所。浸信會史家如此稱道他:“論到士文,他是一位勤敏的遊行傳道家,北江地區的設施都是他遊行傳道的效果。特別是在客家人中間傳道,成績昭著。”(見《浸信會在華佈道百年略史》第15頁)

1874年1月初,因其夫人罹患重病,士文不得已放下工作,陪送夫人返回美國治療。在美逗留期間,他仍心系華人,不辭辛苦地向當地華僑傳福音。數年後,士文再赴廣州,更加殷勤地事奉主、服事教會。除廣州教會外,他還負責牧養台山、新會、開平、恩平、鶴山、順德六縣的教會,亦常常奔波往來於五邑、北江和西江等地傳揚福音,為這些地區教會的發展打下堅實的根基。

士文牧師不僅在教會的建立與拓展方面很有成就,而且基督教神學教育事業上也有極大的貢獻。當紀好弼牧師在廣州開拓中國浸信會的神學教育事業時,士文和當地華人牧師楊海峰成為紀紀好弼的左右手,窮畢生之力,言傳身教,培養中國神學和宣教人才。

1912年,在中國服務40多年的士文牧師,因病不得不離開他所眷愛、並為之付出大半生的中國,返回美國療養。不久病逝於美國北加州金門醫院。臨終前,他捐出自己全部遺產,用以建造兩廣神道學院院舍。這幢包括禮拜堂、辦公室、課室和圖書館在內的大樓至今仍屹立在廣州東山之巔綠蔭深處。在大樓房角的一塊大理石上面,鐫刻著如此銘文:“此堂係由士文牧者於易簣時,囑將其遺貲擇地建造者。經於一千九百一十四年興工。一千九百一十五年落成。計士文牧者自一千八百七十一年來華,至一千九百一十二年歸天國,共在廣州四十一年。謹泐此以為永久之紀念。主降一千九百一十五年白顯理誌。”

士文牧師的親密同工力約翰牧師(Rev. John Lake)在兩廣浸信會史略一書中,以略略數語概括了士文的一生: “士牧在華數十年,竭其智力,盡其財力,匡助兩廣浸信會事業。凡有募捐,必允為捐助。其為人也慷慨好施。其對人也真誠友愛。及其老也,扶病返美。然余得有機緣送之東度,侍之於金門醫院。及其去也,緊執余手,含笑而逝,葬於金門。不數月其夫人亦隨士文牧師榮返天家矣。”

資料來源

  • 歐陽佐翔著,《前賢景行錄》。香港:浸信會出版社,1984年5月。
  • 吳立樂編,《浸會在華佈道百年史略》。香港﹕浸信會出版部,1970年再版。
  • 網絡相關資料。

關於作者

李亞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