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  — 2011

謝模善

當代中國教會傑出的老一輩傳道人,著名家庭教會領袖;被稱為是“流淚牧人”。

當代中國教會傑出的老一輩傳道人,著名家庭教會領袖;被稱為是“流淚牧人”。他早年曾擔任中華基督徒佈道會總幹事、主席,先後主編過多種基督教刊物;後為堅守基督信仰被判監、勞改23年;出獄後又服事家庭教會30載,至死方休。

一、早年背景

謝模善於1918年2月17日出生在江蘇揚州。14歲那年在浸信會教會重生得救,成為基督徒。抗日戰爭爆發時,他在一中學教書;後入讀山東華北神學院。抗戰勝利後,謝模善擔任上海浸信會書記和主日學高級總編輯,為浸信會書局主編兒童主日學七年半;後又出任中華基督徒佈道會總幹事、主席,該機構是一個完全由中國人組成的教會機構。期間他先後主編了《佈道會刊》、《聖膏》及《福音集錦》等書刊雜誌。謝模善的首位妻子是享譽海內外華人教會的張家坤姊妹,曾與他一起從事基督教文字工作,其靈修著作《活水》幫助過無數心靈幹渴的人。該書即由謝模善編輯並寫序出版。

二、牢獄、勞改生涯

直到1955年時,謝模善仍擔任《聖膏》雜誌的主編。1956年5月28日,他在上海因拒絕參加由中共政府授意發起的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簡稱“三自”)而被捕入獄,度過了長達23年多的牢獄和勞改生涯。期間他曾遭受酷刑,歷盡艱辛,經歷了九死一生。

在其人生極度痛苦絕望的時候,謝模善曾害怕自己熬不下去羞辱主名而試圖結束自己的生命。在大型記錄片《十字架》中,他親口如此見證說:“我是二十三年多,這樣長的時間,我以前也想不到要有這樣長的時間。如果一開始告訴我二十三年都這樣子,也許我也走不下去。開我的批鬥會,問我:‘你現在還信不信上帝了?你信不信耶穌?’ 信就打。揪頭發的、揪耳朵的、用拳頭打的,打得倒在地下就用腳踢呀。最殘忍的時候就是拉我的手銬,‘你信不信?信不信?’ 就把我這個手銬子,這個銬子就在我的肉裏面,潰爛的皮膚肉裏面,陷了一半,銬子一半在肉裏面,就這樣陷在裏面拉來拉去,拉來拉去。我受不了啦,我受不了啦。我跟主禱告:‘主啊,我跟隨你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天天批鬥我你也不得榮耀啊。我是你的仆人,是你的兒女,我天天被打被批鬥,你能夠在天上得榮耀嗎?’ 我借著禱告,把我家裏的人全部交給主,我呢我就預備自殺了。我怎麽樣自殺呢,我戴著銬子?我就跳在炕上,從上面把電燈泡卸下來,趁著看我的兩個人出去打飯的時候,我就把電燈泡卸下來,我想用電把我觸死。可是呢,電力不夠。後來人家告訴我:不是電力不夠,是你手上戴的這個鐵器,戴的手銬子把這個電力分散了,所以我沒有死。當我在上面觸電的時候,外面發現了:‘哎呀不得了!謝模善要自殺!’ 政府把我喊了去,又把我教訓一頓:‘你想威脅政府,你要用自殺的方法來威脅政府啊?’ 晚上我就在神的面前認罪,我說:‘天父啊,我太虧欠你的榮耀了。我怎麽勞改十二年都下來了,受的苦也很多,怎麽我想用自殺的方法來結束我的生命呢?我就不能依靠你到底麽?我太虧欠你了。’ 我就求神赦免我,我聽到主的聲音對我說:‘孩子啊,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孩子啊,我的恩典夠你用的。’ 第三次又親切地對我說:‘孩子啊,我的恩典夠你用的。’ 主安慰了我,我就靠著天父的恩典,又活下來了。” 此後,謝模善就憑著神的這句應許,並且靠著神給他的極大恩典頑強的活下去,熬過了23年多的鐵窗和勞改生活。直到1979年8月25日,他才獲得釋放。

當年《十字架》攝製組找到他時,一開始他本不想談他過去為主受苦的經歷,但當大家在一起禱告的時候,謝模善就已淚流滿面,泣不成聲。接著他才面對鏡頭,一五一十憶述了他多年前的往事。遠志明日後憶及謝老時,動情地說:

“謝老是老一代傳道人中比較典型的知識分子。他一點也不回避自己的軟弱;恰恰相反,他在極度痛苦絕望中試圖自殺而及時被神攔阻那一段,不知令多少人流淚。我自己在編導過程中,每到這一段,每聽到‘十字架,十字架,永是我的榮耀’的旋律, 每聽到主對他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總是禁不住熱淚盈眶。他的心被火煉過,純如精金,又晶瑩剔透。午餐時,陽光透過窗戶照在他的滿頭白髮和紅潤臉龐上,輝映出天上的榮光。我忘不了那一刻,他的手顫抖著夾了一口菜,送到嘴邊之前,自然自語地說:以前沒什麽吃的,現在有了,人也老了,吃不下了……。 主日在一家公寓裏,擠了上百人,多是大學生。不知為什麽,當謝老指著我介紹說‘這是一位從遠方來的弟兄’時,我的眼淚又差點兒流出來。看著這位飽經磨難、白髮蒼蒼的上帝的僕人站在一群虔敬的大學生中間,就好像看見一副古老的十字架矗立在綠草如茵、春意盎然的神州大地上。謝老是一個溫和謙恭的人,甚至可以說性格有些柔弱。但我在他身上看到的卻是:溫和中的錚錚鐵骨,柔弱中的百折不撓。怎麽來形容他呢?他就像一只剛強不屈的兔子,一頭視死如歸的綿羊——他畢竟是在狼群中生活了一輩子的羊啊!一輩子的風雨熬煉,一輩子的忠心侍奉,一輩子的十字架,已經使他不再是他,而是主的恩典在他身上,是耶穌基督在他裏面活著。

雖然見面不多,每次見面,都看到謝老的眼裏含著淚水。後來有人稱他是‘含淚仆人’。套用艾青的一句詩:為什麽他的眼裏常含著淚水?因為上帝的大愛深藏在他心中。”

三、晚年的事奉

在漫長的23年牢獄、勞改歲月中,謝模善受了很多常人難以想像的苦。獲釋後,他原來的房子都沒有了,只住在一間7.6平方米的小黑屋中。許多坐過牢的人,心中都充滿了恨,即使他們曾經犯有殺人、販毒和搶劫等重罪,但他們總認為自己受到的懲罰太重,因此他們出獄後往往對社會充滿了仇恨,一有機會就報復社會。但人們從謝模善身上看不到一點點的恨、怨恨或仇恨,反而是充滿了愛,那種愛是博愛、大愛。許多見過他的人都說,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耶穌,因為只有耶穌才有如此之大愛。

謝模善出獄後,曾有他在美國的學生、教會友人和機構,願意出資幫助他去美國,但他都婉言謝絕了。他認識到神的旨意是要他在國內傳道,儘管會遇到難處,但他願意順服神,一切仰望天父的帶領和預備,忠心事奉神。自1979年起,他就開始服事中國的家庭教會,為主不辭辛苦,四處奔波。為著福音的緣故,他常常遭受逼迫,又數度被捕關押,在那段日子裏,他寫道:“我既以身許主,將生命放在祭壇上當作活祭,或死或活總是主的人。人理當報答主的恩愛,在患難中補足恩主的缺欠,唯願主旨意成就,個人禍福非所計也!”

謝模善因為深感自己由於被囚而沒能在年輕的黃金歲月事奉神,所以在最後二三十年裏,以加倍的努力來傳福音,服事教會。他謹遵神給他的一個“特別的托付”,那就是培養、栽培年輕一代傳道人。當年在北京基督教家庭教會中,有三位很有影響的老牧師,一是袁相忱牧師,一是楊毓東牧師,再一個就是謝模善牧師。他們都曾為主坐過很多年的牢,出獄後都立刻盡自己的能力為主傳福音。但謝模善沒有像袁相忱那樣堅持在自己的家中帶領聚會,也沒有像楊毓東那樣建立起眾多的家庭聚會點。他乃是到各個家庭教會中盡力去培養那些年輕的家庭教會傳道人,如培養他們講道,按立他們為牧師。因他意識到老一輩的傳道人快要行完人生的路,所以他在神面前禱告的一個最大心願,就是求主興起更多的中青年弟兄姊妹來接班,來事奉神。在1998年較長一段時間裏,謝模善偕師母陳愛蘭,在每個周間聚會和主日敬拜的日子,經常到北京的一個家庭教會中,與弟兄姊妹們一起讀經禱告、聚會和敬拜。在每次聚會中,為了培養青年基督徒,他總是讓年輕人起來先講,然後他再根據需要,針對性地做進一步的教導。如今在北京眾多的家庭教會裏,不少傳道人都是謝牧師親自帶領和栽培起來的。

同時,謝牧師也十分關注且幫助家庭教會的建立和發展,注重信徒屬靈生命的成長,經常幫助各地信徒查經和解答聖經難題。他採取個別或小組輔導等方式,親自帶領大家研讀聖經,從而使信徒能更好地認識真理。

謝模善看上去清瘦,戴一付玳瑁色眼鏡,一向衣冠整潔;他神情柔和凝重,講話溫文而雅,揚州加吳語,娓娓道來,一幅學者的風範。他也是一個非常謙卑的人,多年來,他與教會同工和弟兄姊妹書信往來中,落款每每都以“庸仆”自稱;亦常常以主使用的驢駒自稱。他對青年基督徒尤其關心,不僅關心他們的信仰,也關心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他們是非常慈祥的老人,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基督的愛,青年人都親切地喚他為“謝伯伯”。他們也都很喜歡到謝伯伯在北京的家中做客,與他交談,因為在這裏就如同回到自己父母家中一樣。謝模善樂於助人,他沒有固定的工資來源,只憑信心生活。有些弟兄姊妹憑愛心送上一些錢給他,但他經常因顧念那些自由傳道人和弟兄姊妹的困難和需要,轉手便給了別人。

谢模善曾經冒著酷暑炎熱,去新疆探望西北靈工團的老人。從北疆到南疆,一路與當地教會弟兄姊妹交通;所到之處都催促、勸勉弟兄姊妹趕快起來為主作工,傳福音、建教會。當有一位弟兄說起,現在莊稼熟了,作工的人少,自己已到了退休年齡,但是還沒準備退時,謝模善當即打斷他的話,直接問到:“既然知道作工的人少,要收的莊稼多,那你為什麽還不退休?為什麽還不趕快承擔使命? ” 由此可見他對傳揚主道心情之迫切,甚至不顧及情面。

就這樣,謝模善出獄後又服事中國家庭教會三十餘年。他最喜歡的經文之一是“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他最具感染力的信息就是“活為主活,死為主死”。2009年,年逾九旬的謝模善又擔任了中國聖膏神學院的首任院長。他一心想著神的聖工,只要在地上活一天,他就為主工作一天。他在世上別無所戀,心中仰慕那美好的天家。每當有弟兄姊妹失去親人時,他都如此安慰說:“天父比你們更愛他,知道什麽時間接他回家最合適。義人歇了地上的勞苦,回家是好得無比的事情。不要太憂傷,要學習約書亞,剛強地站立起來,繼承父輩的產業,繼續前行,這場爭戰無人能免。”

四、末了的日子

2005年,謝模善的身體多次受到疾病的侵襲,一年內相繼發生“多發性腔隙性腦梗塞”和“廣泛性大面積心肌梗塞”這兩種都可以奪去他生命的疾病,但神一次又一次地拯救和保守了他。也正是在 2005年以後,謝模善不顧自己身體的虛弱,開始為中國各地的不少教會按立牧師,堅固他們在神家中盡忠盡職的心志。

去世前一年,謝模善雖然年已老邁,不思飲食,說話聲音很輕,但頭腦依然清晰,亦能在房間裏慢慢走動。經常有許多弟兄姊妹去看望他,其中有些人在主的呼召下,專職或兼職從事傳道工作。2011年初,謝模善在北京度過了93歲生日後不久,在4月中旬復活節前夕,因感到身體不適而住進北京人民醫院急診觀察室救治;4月22日,也就是耶穌受難日當天,他已不能說話。但當北京一位家庭教會領袖去看望他時,他竟用手寫下這樣一段話:“希望見到主內的弟兄姊妹們,使他們能夠愛主我們的神,希望主能夠加百倍的能力,盡我們自己的責任。” 作為對弟兄姊妹的勉勵。像以往神多次在謝模善身上的奇妙作為一樣,神再一次醫治了他。4月底出院後不久,謝模善返回揚州老家,在他出生的美麗城市與家人共享了最後一個月的天倫之樂。6月10日便開始不再進食,這種狀態持續20天之久。6月30日,當北京家庭教會的三位牧者(都是謝模善按立的)專程前往探望他時,他還能認出他們。三位牧者隨即在床邊為謝模善禱告,並一起唱了三首他最喜愛的贊美詩歌。中午時分,就在他們剛要離開時,謝模善在地上的生命走到了終點,榮歸天家。謝模善是蒙神大能保守的老僕人,神賜給他夠用的恩典和信心,不但使他度過了極為艱難的歲月,而且還給他高壽,在世寄居93年。

五、無盡的追思

北京的三位牧者於是留下來,與揚州當地的家庭教會一起為謝模善操持追思禮拜事宜。2011年7月2日上午9點,“神的忠僕謝模善追思禮拜”在揚州舉行。數十位曾經深受謝模善牧師言傳身教、影響至深的牧者、傳道人和弟兄姊妹從北京,從中國各地遠程趕來,與他的家人和揚州教會的信徒一起用歌聲、鮮花、眼淚、頌贊與感恩來送這位一生做神忠心僕人的老前輩最後一程。西北靈工團、北京眾家庭教會等也都獻上花圈與挽聯,紀念謝模善牧師為中國教會一生的擺上與服事。

追思禮拜的程序單以樸素的白卡紙做底,封皮上是謝模善最為感動,也是他用一生所見證的一節經文:“祂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哥林多後書12:9 節)。

當天的追思禮拜由肖敏牧師主持;由周明牧師證道;隨後謝模善的兒子謝友發亦簡短回顧了父親為主擺上的一生。三位皆感嘆說:“謝模善牧師息了自己的勞苦,作工的果效也隨著他”。會間,最令人感動的場面是眾弟兄姐妹含著眼淚,同聲高唱謝模善生前最愛的三首聖歌《奇異恩典》、《愛主更深》和《一路引導》,這也是謝老在彌留之際家人和弟兄姐妹一同為他唱過的詩歌。

誠如周明牧師在證道中所說:“他不僅走過了風風雨雨的20世紀、進入到充滿希望的21世紀,而且在這個世紀裏面活了10年。當第二個10年到來的時候,他走完了他人生93年4 個月的旅程,安息在神的懷裏,歇了地上的勞苦。我們在這裏紀念他,也感謝神給他的這30多年的應許,神不僅大大延長他生命的壽數,而且加添了他更加多的恩典,使用了他特別的晚年經歷來祝福了他周圍很多的人,做了很多的工作。”

“謝伯伯的英文名字是摩西,摩西看到了迦南美地,他只是遠遠的看見卻沒有進去,但是他鼓勵了下一代要起來,神要帶領以色列百姓繼續得往前走。我們相信謝伯伯回到天家,他的時代過去,但是另外一個時代要開始。”

“我們原知道,我們這地上的帳棚若拆毀了,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我們相信謝伯伯已經回到天家。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天上有給他存到永遠的、公義的冠冕。”

謝模善走完了他在地上那平凡而偉大的一生。說他平凡,是說他只是一個平凡的傳道人;說他偉大,是說他在其90余載的人生中,為主耶穌基督做了美好的見證。他在患難與逼迫中,堅持走十字架的道路,持守教會的聖潔,不與世界聯合,不在真理上妥協;出獄後又堅持傳福音、建教會,活出了基督的生命,因此獲得了全世界眾多基督徒的尊重。他一生愛主事主的經歷是中國教會寶貴的屬靈遺產,激勵著千百萬中國基督徒,循著他的腳蹤,效法他的榜樣,繼續其未竟的事業。

資料來源

  • 遠志明:“懷念謝模善牧師”,2011年7月。
  • 遠志明攝製大型記錄片《十字架——耶穌在中國》,2003年出品。
  • 嚴惠來:“緬懷忠心神僕謝模善”,載《傳》雙月刊第140期,2011年。
  • 徐永海:“追思主的好僕人謝模善牧師”,2011年8月。
  • 周明:“追憶屬靈前輩謝模善牧師”,載《生命季刊》第60期,2011年12月。
  • 耕者:“庸仆•驢駒•囚徒——我與謝老的交往”,載《生命季刊》第72期,2014年12月。
  • 網絡相關資料。

關於作者

李亞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