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  — 1927

張澄齋

浙江基督教名牧,“杭州基督教第一任牧師”、杭州思澄堂原始創立者。

張澄齋,原名張迎奎,字澄齋,1840年出生於寧波鄞縣。他年少時失去父母,後得其三兄弟幫助才有機會讀書。14歲(1854年)時,入讀美國北長老會在寧波創辦的甬北聖經書院,翌年與其三兄弟一起受洗。從聖經書院畢業後,張澄齋即赴鎮海任教會傳道。

1858年(清咸豐八年),張澄齋、金麟友與信徒龔坤蕘、王孝豐等人從寧波來到杭州,寓於紫陽山汪王廟內剪刀巷開始宣教工作。1859年,美國北長老會傳教士倪維思(John L. Nevius )夫婦從寧波來到杭州,最初住在錢塘江畔的六和塔下一座寺廟中,後來在紫陽山上的道觀租房佈道。此間,張澄齋曾協助過倪維斯注釋聖經。數月後,由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他們的宣教工作暫告停頓。張澄齋遂轉往上虞、紹興等地傳道。1859年6月,倪維思向寧波北長老會差會報告了杭州的情況,建議在杭州開闢宣教站點,這正是差會和傳教士們所期待的。於是在1864年11月,美傳教士葛寧(又譯葛璉)牧師與張澄齋由寧波來杭暫住馬所巷聖公會教會內,12月租賃皮市巷五開間樓廳一所作為禮拜堂。

1865年2月,張澄齋攜家眷來杭入駐。次年寧波長老會派教師葛寧和謝行棟兩位牧師來杭州成立支會,張澄齋被公舉為寧波長老會杭州支會治會長老。1868年(同治七年)12月,張澄齋又被公推為杭城牧師,兼理紹興曹娥、新市、上柏、瓶窯等處教會。來自各地教會的信徒40余人,在皮市巷堂為他舉行了按牧典禮,張澄齋便成為該堂第一任牧師。

1872年,美國傳教士來恩賜來杭,與張澄齋購得豐樂橋畔關姓房屋一所共四進,後三進改造成洋房作為牧師住宅,前面平廳改為禮拜堂。此後,張澄齋又相繼開創嘉興和海寧等處教會。當長老會皮市新堂成立之時,張澄齋又獨立捐建鐘樓一座。

除牧養杭州及周邊地區眾教會外,張澄齋還兼任杭州育英書塾教師等職,直到1902年因病辭職。1917年8月22日,張澄齋牧師因病去世,享年78歲。他多年的事奉與勞苦為其家鄉鄞縣,為寧波、杭州地區眾教會所紀念,被譽為“杭州基督教第一任牧師”。

張澄齋之子張葆卿(1864-1927)於1889年畢業於杭州廣濟醫校,是該校的第一屆畢業生。他是杭州基督教青年會早期發起人之一,最初青年會的臨時會所就在其私人醫院——保慶醫院內,他自任會長。張葆卿也是杭州青年會第一任董事長,從1914年至1925年(第一屆至第十二屆董事會),他歷任董事,直到去世。張葆卿一生勤儉節約,待人和善,誠實厚道,救死扶傷,也經常出資幫助那些有困難、有需要的人。

1921年,由於信徒人數不斷增多,皮市堂容納不下,故決定再建新堂。當時張葆卿帶頭奉獻一萬銀元,又從他處募得五萬元,共計六萬元。1924年,新教堂開始在原豐樂橋教堂舊址上興建,歷時三年多,於1927年落成,取名“思澄堂”,寓紀念張澄齋牧師之意。堂內可容2,000人做禮拜。建成後,思澄堂成為杭州最早、最大的一座基督教堂。

思澄堂建築採用中國式屋簷翹角的風格,整體建築呈十字形狀,外牆青磚實疊,內用洋松木做樑柱,採用對稱格局,木飾精美。一樓講臺下有一浸禮池;二樓主會場,一面是講臺,三面是座位;三樓採用回廊格式,坐在二、三樓任何一角,都能夠看到講臺,視角非常好。二樓、三樓的地面,均用木板鋪墊;尤其是窗門,採用中國園林的支摘窗式。在教堂的東南角尚有“萬世磐石”漢白玉基座石碑一塊嵌於青磚牆體之中,整座建築既有西方教堂建築的特點,又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建築風格。

據悉,思澄堂初建時的範圍和規模比現存的教堂還要大,一直延伸到解放路中間,並有一座中國典型樓閣式鐘樓,共三層。底層是教堂正大門,與周圍附屬房連成一片,上書“中華基督教會”六個大字;從正大門房小屋樓梯上到二層,可以俯瞰整個教堂內外;第三層原有一口大鐘,整座鐘樓與教堂建築渾然一體,後因解放路拓寬而被拆除,殊為可惜!

思澄堂於1930年復活節才首次正式使用,開堂時聘請范光榮牧師,當時參加禮拜的會眾有200多人。據《通問報》1936年報道:“中華基督教會杭州思澄堂,位處杭市中心,且屋宇寬敞。杭市信徒不論大小聚會,每假該堂舉行,蓋因足容二千人故。”  

思澄堂建成後迄今已歷百年滄桑,默默地承受、見證了歷史。1937年12月24日,杭州淪陷日軍手中,思澄堂成為難民收容所,在范光榮牧師的堅守下,救助難民。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美正式開戰,思澄堂因此成了敵產。駐杭日本憲兵搜查英美傳教士住宅,監視他們的行動,教會教產全部被侵佔。1945年,日軍竟把思澄堂改作“中日文化館”,作為奴化思想的場所。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思澄堂重新回到中國基督徒手中。“勝利後,長老執事相繼回杭,重睹聖堂無恙,衷心無限快慰!”

解放後,思澄堂成為杭州基督教會重要的活動中心,許多重大會議在這裡舉行。1958年9月,杭州實行教會聯合禮拜,合併為五個教堂,思澄堂是其中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間,思澄堂被杭州圖書館佔用,辟為藏書庫。直到1981年落實宗教政策,教產才得以歸還。這座杭州城區內唯一倖存下來的老教堂,成為第一座開放給信徒聚會的教會。百年前思澄堂建成之時,會友只有200多人,卻憑信心建造出一座可容2,000人的大教堂。今日思澄堂主日聚會人數已達3,000多人,遠遠超過了先人們當初的異象。

資料來源

  • 舒華,“杭州第一任牧師,張澄齋與思澄堂”。《基督時報》,2023年3月13日。
  • 晨旭,“杭州思澄堂——基督教中國化的“百年見證”。載於《杭州歷史建築》,2020年11月18日。
  • 杭州市基督教會思澄堂,“杭州市基督教會思澄堂簡介”。思澄堂網站,2022年3月26日。
  • “思澄堂”。網站Wikimapia。
  • 《百度百科》等其它網絡相關資料。

關於作者

李亞丁

作為世華中國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李亞丁博士現擔任《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執行主任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