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  — 1950

張雪巖

Chang Hsueh-yen

​著名基督徒報人,中國現代著名的基督徒學者、傳播工作者,是為中國農民辦報第一人;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

張雪巖,原名張松峰,於1901年出生在山東省濰縣大常疃村的一個貧苦家庭。他5歲喪母,小時讀過兩年私塾,後在族兄張貫道資助下在濰縣教會辦的樂道院(後改為文華中學)讀書,但因家境過於貧寒而不得不中途輟學,15歲的他就到藥房當了小夥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等國因戰爭造成國內勞動力短缺而來華招募華工,17歲的張雪巖就應召遠渡重洋前往歐洲戰場當了勞工。由於他曾在教會學校學過英語,到歐洲後又繼續苦學,故每當外國工頭和中國勞工發生勞資糾紛,而雙方語言又無法溝通時,張雪巖就從中充當翻譯,因此不久,他就被聘任為專職翻譯。

1919年張雪巖回國後,正值“五四運動”時期。作為有志青年,他一方面盼望著祖國的強盛,另一方面也看到當時社會的腐敗,以及民不聊生的慘狀。為謀生計,他受聘於廣文中學擔任英語教員。在此期間,他與文華中學校長、美國宣教士維理華森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受其影響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從而成為基督徒。

1922年,張雪巖為實踐其實業救國之抱負,放棄其教師工作,到天津正記輪船公司任職。但不久因目睹公司老板勾結外商欺壓工人而憤然辭職。接著他又嘗試走投軍報國之路,到南京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隊伍;1928年又回鄉組建革命軍。但舊軍閥軍隊的腐敗黑暗,終使他在痛苦郁悶中離開軍隊。1929年春,他受聘於上海廣學會擔任助理編輯,此間他經常發表文學作品,曾榮獲李提摩太文學獎。1930年9月,張雪巖在老朋友維理華森的幫助下進入南京金陵神學院深造;1933年畢業後重返上海,在中華基督教男、女青年會工作,不久出任全國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

1934年8月,張雪巖辭去青年會工作,與孫恩三一起回到濟南創辦了旨在普及科學文化,提高農民素質的《田家》半月報。其辦報宗旨正如他所寫:“農民是國本,知識是力量。” 張雪巖在《田家》半月報上寫道:“農民是人類最大的恩人,因為人類衣食住行的一切基本生活需要,都靠農民的生產創造。就是最現代化、最科學的機械工業,也是依賴農民生產挖掘出來的原料。所以說農民是人類文明的基礎,文化發展的源泉,一點也不誇張,絲毫不算過火。……至於自古到今創造人類生活需要促進人類文化發展的功德齊天的農民,倒被人們遺忘漠視甚至歧視鄙視,這是多麽不應該的事!” 張雪巖通過將在國外考察到的情況和中國的現狀對比,意識到:中國以農民立國,農民占全國人口最大多數,國家經濟大部分仍舊建立在農業基礎上。於是他把科學教育救國同農民問題聯系起來,“由八年抗戰的痛苦經驗中我們了解了中國問題的根本所在,是一個農村大眾文化水準提高的問題,新中國的國力潛在於這三萬萬多人口中,倘若能將他們的認識水準普遍提高, 能分辨善惡,了解是非,並能提高科學生產技能,提高生活水準,過合理的科學生活,農業工業化的口號自然可以逐步實現,把中國變成真正現代化科學的強國。” 基於此,他大力提倡文化教育下鄉:“下鄉吧,教員和學生,醫生和護士,牧師和傳道人,藝術家,音樂家,電影家,分給農民科學文化知識,改善他們的生產技 能,提高其生活水準,促進其健康的發展。”

張雪巖先後擔任《田家》副總編輯、總編輯、社長等職務。《田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面向農民的報紙,成為中國農民學習新文化、新知識,以及了解國內外大事的重要媒介。該報實為16開本的綜合性雜誌(1949年後改稱為《田家半月刊》),辦報目的是報道國際國內以及地方的新聞;教導農民科學種田和健康生活;倡導家庭和諧,各盡其責;宣傳基督教義,建立本色化的教會。主要欄目有言論、天下大事、農業生產、衛生、宗教、讀者園地、學習專頁等,該報的口號是“農民是國本,知識是力量”,它隸屬於華北基督教農村事業促進會文字部,社址設在齊魯大學院內,名曰:“田家村”。《田家》以農民為辦報對象,辦報經費由教會資助,作為民國時期適合農民閱讀的雜誌,該報刊是最成功的,發行量最大時達到十幾萬份之多,它將基督教信仰與鄉村教育理念作了很好的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張雪巖一生清苦,童年痛苦的生活,使他深知農民生活的艱辛,堅定了他獻身農村,一心要改變農村面貌的信念。他為《田家》操勞16年,正是這種信念的體現。

為充實自己,張雪巖在1937年8月,暫時離開《田家》出國深造。他先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再赴美國康奈爾大學求學,獲得康奈爾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學位。張雪巖全身心都系在《田家》上,即使在美國留學期間,他也一邊讀書,一邊為《田家》募捐和撰稿。1940年9月,張雪巖學成回國。當時正值抗戰期間,他去到大後方成都,在繼續編輯《田家》 半月報之同時,出任齊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系主任,所得收入大都用在了辦報上。

《田家》問世後,也成為農村基督徒們最愛讀的刊物,因為《田家》成為生活在落後農村的信徒們的喉舌,並且為真理、為正義發出了強有力的呼聲。在八年抗戰期間,《田家》還發表了大量喚醒民眾抗日救國的文章,張雪巖本人就撰寫了《我們要永遠紀念雙十》、《中華民族不可動搖的自尊自信》、《正義之聲》、《軍事第一與士氣民氣》、《國內戰局與國人信念》,以及《紀念抗戰五周年》等文章,號召廣大民眾,只有全民團結,一致對外,才能最後取得勝利。抗戰勝利後,他又撰寫了《慶新年哀國是》、《求上帝保佑青年學生》、《哭國運招國魂》、《為什麽要打仗》、以及《反對內戰》等文章,呼籲停止內戰,“和平第一、建國第一、民主 第一、自由第一。”

張雪巖亦熱心於愛國民主運動,投身於人民權利保障的工作。他痛恨黑暗的封建社會,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官僚資本主義,與一切邪惡勢力與權威作鬥爭,始終不渝地為爭取民族解放、社會進步及世界和平努力奮鬥。1944年底,他同許德珩、潘菽等人在重慶發起並組織了“民主與科學座談會”,在此基礎上,他們於1945年9月3日,創建了“九三學社”。張雪巖被推舉為理事,後任常務理事。在1946年2月重慶“校場口事件”中,他和郭沫若、李公仆等人一道遭受到毆打。1946年5月,《新華日報》記者采訪他時,他發表談話:堅決反對“警員制”, 反對國民黨獨裁,呼籲全國人民起來制止內戰。1948年他在《田家》上發表社論,“人類要相諒相愛,才能和平相處。達到此目的,非建立公平合理的社會經濟制度與實現真正意義的人民的民主政治不可。”

張雪巖是一位不受任何勢力左右的、具有自主精神的基督徒。抗戰勝利後,張雪巖針對國內和國際形勢寫了“基督勝利了沒有”一文,指出:“基督教信仰的中心,是兩千年前耶穌揭櫫的人類互愛的和平教旨。所以舉世信徒,自古到今都一致將‘和平’的王冠加在他的頭上。但回顧歷史,曠觀今世,究竟誰在統治著世界,不是基督教擁戴信奉的和平之君——耶穌基督,乃是毀滅人類的‘戰爭惡魔’。” 他“特把耶穌請來向全世界信徒發問:你們真信我嗎?” 對於教會革新運動,張雪巖不遺余力。1948年他寫了“教會應當革命了”的文章,呼籲基督徒為真理和正義而奮鬥,宣傳科學民主的宗教方針,建立公平理想的社會,創造犧牲無我的教會。   

因其積極參與愛國民主運動,遭到國民黨當局的通緝。1948年初,應美國教會的邀請,在吳昑的幫助下,張雪巖取道香港到達美國。1949年夏,他放棄了國外的優越生活,返回祖國,應邀以宗教界代表的身份出席了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並復刊了《田家》半月刊。1949年10月1日,他參加了在天安門舉行的開國大典之後,在《田家》上發表兩篇熱情盛讚新政協的召開和新中國成立的文章。此後張雪巖為宣傳國家政策不遺余力,奔走各地,四處演講,在教會中宣傳“共同綱領”的精神,推動教會開展工作。由於工作繁重、操勞過度,於1950年1月28日,他突發腦溢血在北京去世,年僅49歲,其遺體安葬在北京萬安公墓。

如今在他的故鄉山東濰坊市寒亭區設有“張雪巖紀念館”, 館內陳列著張雪巖所用過的書籍,其中厚厚的一本《新舊約全書》尤其引人注目;還有他參與編寫的書籍、刊物,如《田家半月報》、《聖經及教會人物》、《靈修進程》等資料。他寫給以馬內利神學院諸位同學的“基督精兵”贈言亦收藏在館內。

資料來源

  • 歐陽康著,《張雪巖與〈田家〉半月報》,《人物》,2002年。
  • 陳建明、劉路著,《中國基督教傳媒領袖張雪巖與〈田家半月報〉》,《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
  • 網絡相關資料。

關於作者

黃幸平

神學院畢業,現在安徽宿州從事教會及神學培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