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世华中国研究中心 主页 主页
Adeney David

1911 — 1994

艾得理

英国中华内地会宣教士,一生致力于中国以及东南亚等地的校园布道与学生工作。有“学生之光”之美誉。

  中国内地会 , 中国内地会

  中国 , 新加坡

艾得理於1911年生于英国贝德福郡(Bedfordshire)一个敬虔的基督徒家庭,父亲是牧师,早年去罗马尼亚做宣教士,服务于伦敦犹太人会社(London Jews’Society),向犹太人传福音。母亲是富家之女,信仰虔诚。她不仅支持自己的丈夫,与他一起来往奔波,她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们都能够成为宣教士。夫妇俩共养育了四个儿子,艾得理是长子。年少时,家人时常不能生活在一起,他与父亲住在罗马尼亚的首都布加勒斯特,而母亲和他的三个弟弟住在英格兰,后来兄弟四人果然成全了母亲的心愿,个个都成了宣教士。艾得理到中国宣教,三弟后来也步其后尘到中国;二弟去非洲行医传道;四弟则继承父志到巴勒斯坦向犹太人传福音。

艾得理在教会寄宿学校读书时,受戴德生和“剑桥七杰”传记的影响,立志到当时贫穷落后的中国去传福音。当高中毕业时,他已确信上帝呼召他去中国宣教。1930年入读剑桥大学后不久,他成为剑桥基督徒团契的核心同工,负责宣教部的事工。大学四年级时,他更成为全英校园福音团契执行委员会委员,仍然负责宣教部门的工作,扩大成立全国性的学生宣教团契,以“遍传福音,候王再临”(Evangelize to a finish, to bring back the King)的口号相号召,推动学生海外宣教运动。艾得理从剑桥大学神学院毕业后,又到伦敦内地会培训学校接受海外宣教装备一年。之后就作为内地会的宣教士,踏上前往中国的程途。此后他一生的事奉,就跟中国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1934年9月,艾得理乘船启程前往中国,途中度过了他23岁生日。经过五个多星期的航行抵达上海,旋即转往安徽安庆,在内地会所为宣教士所办的语言学校学习中文,半年后即被派往河南乡村传道。1936年,艾得理开始常住方城县宣教,发展并牧养信徒。1938年春天,艾得理在方城与来自美国的内地会宣教士德忠玉(Ruth Temple)结婚。

德忠玉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父亲是敬虔、爱主的长老。她自小在农场中长大,身体强健。当她與艾得理初相遇時才22歲。1937年夏天,他们在河南鸡公山宣教士休假中心再次会面,当时大家都在为艾得理祷告,求主为他预备一个合适的妻子。德忠玉后来回忆说:“我当时一点都没有想到那会是我。” 因为她并不认为自己适合做他的妻子,甚至不愿意顺从神的带领。直到有一天在听讲道时,台上那位传道人在毫不知情下,指着她的鼻子说:“神在预备你成为別人的妻子。”这时,她才降服了。后来她多次与人分享說:“蒙召嫁给艾得理和蒙召到中国,一样清晰。”1938年3月,他們在河南方城结婚,然后到鸡公山度蜜月。婚后,她跟随艾得理到方城教会一起同工,负责妇女工作。在方城事奉期间,他们生了一个女儿。因他俩一个来自美国,一个来自英国,故给女儿取名“美英”。美英长大后也做了宣教士,到菲律宾去宣教。艾得理夫妇一共养育了5个孩子,有3个出生在中国,可惜其中一个不幸夭亡。在他们婚后46年的共同生活中,德忠玉热心接待并帮助了上千位学生。

1941年,艾得理全家离开河南前往美国休假。不久,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艾得理滞留西方,在美国和英国为内地会和基督徒学生联合会(Inter Va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做联络工作。在美国,他的工作重点在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大学校园,鼓励青年学生投身宣教运动。1943年,他又回到英国负责内地会的祷告事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才返回中国。

1945年,艾得理奉派去重庆,与赵君影等人组建了中国基督徒学生联合会。当时在重庆流亡学生很多,他们中间很多人深受激进思想的影响,高举无神论、科学主义、极端爱国主义等信条,对基督教进行空前的排斥与攻击。有些教会信徒和领袖也被新派神学所影响,与社会各种思潮合流。艾得理对此深表痛心,于是和中国同工赵君影等人一起组建了基督徒学生联合会,在学生中传播基督教真理,吸引许多大学生成为基督徒,后来在他们中间产生了不少基督徒领袖。在接下來的五年中,基督徒学联(CIVF)在数十个校园都设有分会。艾得理担任学联会副总干事,负责探访各地学联会。在学联举办的几次大会上,中国基督徒领袖王明道、贾玉铭、杨绍唐等人大有能力的讲道,使许多人归入基督。后来基督徒学联会的总部设在南京,圣灵在各大学燃起复兴之火,极盛时期,有全职中西干事30人左右。除艾得理外,还有赖恩融(Leslie Lyall)和孔保罗(Paul Contento)等人。1947年7月,他们在南京中山陵附近烈士遗族学校举行了联合夏令会,可谓盛况空前,以致后来赖恩融描述说:“那光景真是难得一见,以后再没有了”。《艾得理传》也如此记载:“中国以前从未有这么多来自各地的基督徒学生,在一起聚集过。我们深信这前所未有的聚会,是神对中国教会的计划”。事实确实如此,各地学联的查经班和团契,以及从中培养出来的中国基督徒领袖成为日后各地教会的基础,为中国教会带来极大的祝福。前中国福音会会长、已故赵天恩牧师如此评价艾得理说:“从历史角度看,艾得理和赵君影牧师在大学中建立基督教学联,领导福音派学生运动,影响非常深远,尤其当时的‘基督徒学生运动’(SCM)正趋向新派,富有社会主义色彩,而艾得理等人所领导的学联,不但传讲纯正的福音,而且常因真道为SCM所抨击,却为中国校园福音派学生提供了一个合乎圣经的明确路线。在这方面,艾与赵无疑是近代中国教会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

1949年,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在华宣教士皆被迫离开中国,艾得理亦离开这片他生活、服务16年(1934-1950)之久的土地,回到美国,再次加入美国校际团契(IVCF)的事奉。1956年,艾得理抵达香港,出任第一届国际学生福音团契(International Fellowship of Evangelical Students)远东区总干事,拉开了香港学生福音工作的序幕。在香港工作12年(1956-1968)里,他先后成立了毕业生基督徒团契,香港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和福音阅览室,并鼓励和带领一班青年人投身其中,许多日后在香港教会或机构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他的工作和影响相关。除香港外,他还到亚洲十几个国家巡回,鼓励基督徒学生组成校园团契,为基督作见证。他在东南亚各国共催生出6个会员团契,1957年台湾校园团契的成立,也是他一手促成的。直接受其影响的是早年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后来成为台湾清华大学校长的张明哲教授。在艾得理的启发与带领下,他担任台湾校园团契执行委员会主席达20年之久。

除学生工作外,艾得理的另一事奉的里程碑是接受海外基督使团(The Overseas Missionary Fellowship,原中华内地会)的任命,到新加坡建立门徒训练中心,以培养亚洲基督徒领袖。该中心招收大学毕业生,训练他们将属灵操练和学习,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他担任该中心主任8年之久,直到1976年荣休为止。

退休后的艾得理在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任教二年后,回到美国加州柏克莱(Berkley)定居,并在柏克萊的新學院(New College)担任宣教學教授十多年,深受學生,尤其是亞洲學生的愛戴。在其余生中,除讲学、传道及参与国际校园福音团契的事奉外,大部份时间用在关注中国福音事工上,包括搜集资料,按时寄发祷告材料给关心中国事工的肢体,并鼓励成立为中国祈祷小组等。1976年,他发起“守望中华”代祷会。從1978年起他开始数度回中国探访教会和主内肢体。探访期间,他亲眼看见中国教会的复兴和需要,尤其是家庭教会的需要。他们的需要促使他参与中国代祷团契的事工,印发每月一期的代祷信。他鼓励海外基督徒要向中国基督徒学习,并在屬灵争战中与他们联手。他为中国教会的需要所发出的声音,感动许多人投身到中国大陆事工中去。1979年,海外基督使团在香港成立“中国事工部”,艾得理应邀成为北美支部的召集人。在美国各地召开“中国事工讲座”(China Awareness Seminar),让美国基督徒看到上帝在中国奇妙的作为,并激起他们对中国的代祷和关爱。他在自己的家中亦设立一个祈祷小组,按时聚会直到他快要离世时为止。

艾得理从年少时就决心以荣耀神为旨志,因此他常常谨慎、自省,唯恐自己的骄傲会阻挡他的正常事奉。晚年的时候他更怕自己未能贯彻始终而羞辱主的名,他曾讲过这样一段话:“当我获通知被任命为国际学生福音团契董事会主席时,我了解到这对我是个很大的试探,会引发我的骄傲,因为我向来是经不起这种诱惑的。我盼望我的动机是为了荣耀神,我知道我这方面常常需要被洁净。”从中可见他谦卑、自守的属灵美德。

1991年冬天,80岁的艾得理应邀在加拿大一个华裔冬令营中做讲员。一天,当他讲完课后,在雪地上行走时不慎跌倒,造成骨盘断裂。虽疼痛难忍,但他仍对营会负责同工们说:“如果你们能把我扶上讲台,我还是可以把余下的四堂课讲完的。”他所得到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那么就拍成录像带好了。”躺在病床上的艾得理又提出了第二个建议。就这样,艾得理就留下了“病床上的录像带”这一美好、感人的见证,足见这位全力以赴的宣教士的至死忠心。

1994年5月,艾得理走完他一生的旅程,病逝加州柏克莱家中,享年83岁,葬于奥克兰(Oakland)近郊的中国山(China Hill)。安息礼拜一切从简,没有歌功颂德的悼文。他的一生给后世基督徒留下一个很好的榜样,告诉他们怎样去敬畏神,怎样尽心地为神的国工作,以致将荣耀归给神。在当今这个热衷于行政计划、喜欢轰轰烈烈、标榜成就、善于自我宣传的世代,他的敬畏与敬虔、他的谦卑与执著,正好教导我们怎样回避那隐藏在世俗标准之下的疏离、骄傲、自大和功利。他的一生亦正好体现了清教徒一贯以来的精神:不仅度严谨、自律的生活,更要在任何情况下,都以荣耀神为人生最高目标,并且高举神的话语,绝不屈服于世间的强权。

艾得理年轻时,就为自己设定了三个以基督为中心的目标:1. 认识基督。“使我认识基督,晓得祂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祂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腓立比书3:10)。2. 取悦基督。“所以无论是住在身内,离开身外,我们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悦”(哥林多后书5:9)。3. 传扬基督。“那把我从母胎里分别出来,又施恩召我们的神,既然乐意将祂儿子启示在我心里,叫我把祂传在外邦人中……”(加拉太书1:15-16)。艾得理一生目标明确,并努力践行。他的这三个目标可作为他一生的概括和总结,也可作为后世基督徒努力追求的人生目标。

艾得理安息主怀7年后,他的终生伴侣德忠玉师母亦于2011年10月安返天家与之团聚了。

脚注

  1. Armitage, Reaching for the Goal, 33, quoting Douglas Johnson in Contending for the Faith.
  2. Armitage, 42.
  3. Armitage, 152.
  4. Armitage, 180.

资料来源

  • 安达姬(Carolyn Armitage)著,黄从真译,《艾得理传——全力以赴的一生》。台湾校园书房出版社,1994年。
  • 艾得理(David H. Adeney)著,中天、罗锡为译,《祂必保守》。香港:香港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1981年。
  • 艾得理(David H. Adeney)著,中信翻译小组译,《中国教会长征录》。台北:中国信徒布道会,1988年。
  • 艾得理(David H. Adeney)著,黄元林译,《有远见的勇者》。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7年。
  • 《万国万民》季刊,No.48,2004年第一期。海外基督使团出版。
  • David H. Adeney, , 1955.

关于作者

李亚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