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世华中国研究中心 主页 主页
Barclay Thomas

1849 — 1935

巴克礼

英国长老教会宣教士,在高雄、台南等地从事宣教与教育。台南神学院院长、圣经翻译家。

  大英长老会

  台湾

巴克礼,1849年11月21日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父亲经营布商,为教会的长老。家有四个哥哥也都经商,一个妹妹,家庭环境富裕。

1864年巴克礼15岁的时候,进入格拉斯哥(Glasgow)大学就读,精通数理,特别对电气学有专精,为当代的科学人才,他还被列在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之上。

1865年11月21日巴克礼16岁生日的时候(大学二年级电机系),决志献身,并立献身誓约文。自此每年在自己生日的时候,巴克礼必在“献身契”上签名,表明继续奉献给主的心志。

1869年(20岁)进苏格兰自由教会神学院就读。1873年毕业后,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一年,选修神学。其有关电气学的论文,还因于皇家学士院朗读,而登于“名人录”。

1874年9月19日(25岁),他由英国的利物浦Liver Pool出发,经过三个月的旅程,于同年12月18日抵达厦门,学习闽南语。

1875年6月5日(26岁),从打狗(高雄)上岸来到台湾,成为英国长老教会第5位来台的牧师。在高雄旗津居住一年半,在其住宅楼下教学生。巴克礼向李庥牧师(Hugh Ritchie)学习传福音,同年9月5日与李庥牧师为8人施洗。12月21日台湾北部传道人在台南召开会议,巴克礼牧师以台语讲道。

1876年12月,因南部教会的宣教士决定要放弃打狗宣教区,以台湾府(台南)为英国长老教会唯一的宣道区。巴克礼牧师就由打狗(旗津)迁来台湾府,一年后将两地的“传教士养成班”合并起来。

1877年4月(28岁)巴克礼牧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中国宣教士会议。

1878年台南新楼的新校舍竣工,同年6月8日英国长老教会的“台南教士会”议决在新楼医院东北角兴建神学院(府城大学),建校的工程费是2,652圆。1880年2月23日台南神学院开学,共有15名学生。

1881年10月17日从淡水搭船回国,11月30日抵达伦敦,在故乡格拉斯哥一印刷公司学习印刷术,学习捡字和排版方法。巴克礼牧师1884年1月6日回台(35岁),同年5月24日在新楼以印刷机开始印刷工作,名其书房为“聚珍堂”,俗称“新楼书房”,是台湾教会公报社的前身。1885年7月12日,“台湾府城会报”出刊,创刊号只有四页,而第二号就增至八页,以后数年均出刊八页。

1885年1月4日(36岁)就任台南神学院院长,同年9月21日长老教会中学设立,迁移到新楼的新校舍。隔年,新楼病院的新建筑完竣,迁回到现在的地方。

1891年4月23日第二次休假返回英国;1892年11月8日(43岁)在苏格兰格拉斯哥与Elisabeth A. Turner结婚。1893年2月15日与妻子一同会到台湾。

1895年10月20日,日军占领台湾,围攻台南城,城中绅商因恐惧,恳请巴克礼牧师及宋忠坚牧师与日军交涉,于是宋、巴牧师与城内十九名士绅出城陈情日方乃木将军,获不流血入城,巴、宋两位牧师因功受勋章,绅商及市民非常感谢。隔年2月24日南部中会成立,推举巴克礼牧师为“会正”。

1898年巴克礼牧师夫妇第三次休假返回英国;1901年1月12日再次返回台湾。回国其间筹募台南神学院建校基金,返台之后就投入台南神学院校舍的建立,1903年2月17日台南神学院校舍建成。

1908年2月1日巴克礼牧师夫妇休假回国;1909年7月11日再返台途中,巴夫人病逝,隔天安葬于上海公墓。同年9月28日巴克礼牧师孤单地回到台湾。

1912年南北两中会在台中州的彰化市合组“台湾大会”,在厦门发起改译圣经的会议,并聘请巴克礼牧师翻译。至1914年10月2日完成新约圣经重译的工作。1916年5月28日出版发行,这时巴克礼牧师已经67岁了。1919年因翻译圣经而荣获格拉斯哥(Glasgow)大学赠予神学博士学位。1921年5月2日,巴克礼牧师膺选就任英国长老会首届总会议长的职位。1927年开始将希伯来文旧约圣经翻译成厦门话,于1930年12月30日始告完成,由上海商务印书馆负责印行,后来因中日战争,商务印书局被炸毁,印刷工作中断。1933年8月4日重新出版发行,此时巴克礼牧师已经84岁了。

巴克礼牧师来台六十年,于1935年10月5日因脑溢血逝世,享年86岁;10月8日举行葬礼,安葬于台南市郊三分子的基督教公墓。

归属

This article is reprinted from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copyright (c) 1998 Gerald H. Anderson, by permission of The Gale Group;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Grand Rapids, Michigan. All rights reserved.

资料来源

  • Edward Band, Barclay of Formosa (1936) and Working His Purpose Out (1947).
  • 潘稀祺著,《为爱航向福尔摩沙——巴克礼博士传》,台南:人光,2003年。
  • 井川直卫编,邱信典译,《巴克礼的心灵世界》,台北:雅歌,1997年。
  • 陈信惠,“巴克礼牧师问道记”,《新使者》(1992年,12月),32页。
  • http://tpkch.dyndns.org/weblink/missionary/Barclay.htm

关于作者

黄俊杰

作者系台湾中华福音神学院研究生,在蔡丽贞教授指导下撰写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