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若兰 (Elizabeth Fischbacker),1897年3月31日出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市,父母非常敬虔爱主,育有子女八人,巴若兰为长女。她自小与弟妹们参加主日学和各种聚会,从而认识救恩,并受洗归主。因为父亲非常支持海外宣教事工,希望儿女中能有人投入宣教行列,并愿以个人的力量来扶持他们在海外的费用,不需动用到差会的资助。正因为他的热忱,使得他勤奋不懈,事业有成,并且有三名子女先后献身于中国内地会的宣教事工。巴若兰即是这三人中第一位远赴中国的宣教士。
深受英国弟兄会凭信心的宣教策略影响,戴德生创立了中国内地会。而内地会以“过信心生活”的属灵态度来宣教,更是对中国传道人有至深且远的影响。在人以为不可能的事,但因着对神的信心,看见在主没有难成的事;又因为神使万事都互相效力,所以西方青年传教士愿意前仆后继地投身于中国宣教,为的是回应主的呼召,走进中国的禾场中,为神所顾念的灵魂得救而轻看自己肉体上的软弱,但求全然摆上,敬虔为主的心意,使神居首位,得荣耀。巴若兰就是抱定如此的信心,接受中国内地会差派,来华宣教13年之久。中国内地会的信心原则是: 1) 禁止为宣教士筹款,也不许宣教士自行募捐;2) 禁止借贷;3) 不确保薪资无虞;4) 接受任何基督教宗派背景的传道人申请加入;5) 以巡回布道为宣教工作的起点。因为戴德生以为“宣教士对于生活物质上的支持,必须完全仰赖神的供应,内地会日后或许会被终止,募款也或许会短缺,但是神必不撇弃他们,也不令他们失望。”因此,巴若兰姊弟三人在中国的宣教工作,并没有接受父亲的资助,力行信心生活。
在山西期间,因着她在讲道上的恩赐和领受,1930年初,她将山东大复兴 (1927-1937) 带进山西省。所谓“山东大复兴”是导因于五四运动时的反基督教风潮 (1922-1927),在这段教会被拆,宣教士被迫害的时期之后,前仆后继的教会复兴运动于焉而生。而山东费县的“唱诗、祷告、认罪”的特殊聚会方式,不仅自己信徒生命被翻转,也带动四围村镇的教会经历复兴。那些领受复兴后的信徒们旋即将福音广传,拯救灵魂。这就是巴若兰所处的大复兴时期。因着她前行山东的观察,并将这股圣灵充满的振兴气息带入山西,不仅对内地会宣教士有很大的影响,也影响了一同在洪洞神学院训练中国传道人的杨绍唐牧师。
1935年,由内地会退休的巴若兰成为自由宣教士,在烟台主领培灵奋兴会,受灵恩运动影响,说方言,唱灵歌。倪柝声在其自传中提及,曾在她主领的复兴会中,被圣灵浇灌口说方言,而且兴奋地向上海同工发电报表示“我遇到主了”。因为在那之前,倪柝声正处于属灵荒凉的阶段,因着巴若兰的讲道带有能力,倪柝声再次被神摸着,感觉自己不单被神赐福,也得到很大的释放,使他原先灵里枯竭的情形被医治。
1938年,倪柝声赴英国参加开西大会后,巴若兰陪同倪柝声赴丹麦带领特别聚会。并与倪柝声回到伦敦后,巴若兰和德文兰协助其将《工作的再思》一书译为英文。1939年巴若兰和德文兰又随倪柝声返回上海,住在倪柝声设立的女同工招待所,和钟玛琍、赖恩喜等多名女宣教士接受培训。1942年,虽然倪柝声被上海地方教会停止聚会,但他仍然继续照顾着这些宣教士。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若兰被日本人关进龙华集中营。战后返回英国后与史百克同工,并曾接待来访的李常受。1956年,巴若兰和钟玛琍回到远东,定居香港,与陈则信同工。1967年逝世于香港,安葬在九龙城。
在中国的拓荒传道之路中,虽然没有着墨太多在这位单身女宣道士的贡献上,但究其一生能先后影响“中国教会三巨人”中的其中二位——杨绍唐和倪柝声,及许多中国传道人,实在有其不能抹灭的功劳。这或许也和中国内地会的传教策略有极大的关系。内地会因为着重在中国广传福音,宣教士于巡回布道后,即将本地的教会交给当地的同工,且容许单身女宣道士参与布道工作。因此巴若兰不但能发挥其讲道的恩赐,在风气保守的中国传福音,也和同工们彼此相互扶持、造就和接待。
资料来源
- 金弥耳著,《倪柝声传——中流砥柱》,戴致进译,台湾:中国主日学协会,1996年8月。
- 连曦著,《浴火得救:现代中国民间基督教的兴起》,何开松,雷阿勇译,香港:中文大学,2011年6月。
- 黄锡培著,《舍命的爱——中国内地会宣教士小传》,香港:建道神学院,2006年6月。
- 蔡锦图著,《戴德生与中国内地会》,香港:建道神学院,1998年2月。
- https://goodtvnews.goodtv.tv/goodtvnews/2017revival9/ (9/19/2017)。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7%B4%E8%8B%A5%E5%85%B0
关于作者
作者系美国加州基督工人神学院道学硕士班学生,在李亚丁博士指导下撰写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