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思纳的身世
车思纳(Eleanor Chestnut,又称车以纶,车丝纳)于1868年1月8日出生在爱荷华州的滑铁卢(Waterloo, Iowa)。她的父亲是爱尔兰人,母亲是马恩岛(Isle of Man)人。车思纳出生的时候,父亲就失踪了,且不知所终。她母亲是一位深受邻居同情和尊重的妇女,但在她三岁时,母亲就死了。好心的贫穷邻居由于自己没有孩子,就把车思纳领养了。车思纳既给他们带来安慰,也带来麻烦。养父母为她尽了力所能及的努力,并且多年后回顾过去的经历时,仍然对“车思纳的慈爱,善良的举止,她在家庭圈子里的顺从,勤勉的习惯,以及她无私的行为”有深刻的印象。
从车思纳第一次认识到她孤独和贫穷的时候起,她敏锐的心就充满怨恨。然而她把怨恨埋藏心中,表面上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她后来曾告诉人说,她不快乐、孤独、憎恨被控制、渴望得到母亲的爱,只有学校的生活会使她感到快乐。但当她十二岁时,她差点不得不放弃上学。那时她离开滑铁卢去了密苏里州的阿姨家。那地方是一个无知的乡村小区,上学是最不受重视的。因为家庭生活十分拮据,所以阿姨家不打算让车思纳继续上学。
幸运的是,车思纳打听到帕克学院(Park College,现今为Park University)有半工半读的课程,并且她可能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接受教育。这为她绝望的心情带来了一线希望。她就直接致信学院院长,告诉他她的渴望和困难。院长为之所感动,就致函让她来到帕克维尔(Parkville),进入学院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直到她读完了大学课程。读书期间她通常在夏季和冬季都留在学校。在这里,她找到了一个全新的适宜环境。她进入帕克学院时是一个孤僻、无法接近的、带有许多缺点的女孩;但毕业时却成了一个热情大方、诚实可爱的姑娘。在校期间,迈克菲博士(Dr. John A. McAfee)成为了她真正的朋友,他有无尽的耐心,他的影响力始终跟随着她。她还在同学中找到了许多知心的朋友,在这样的相宜环境之下,她变得热情而诚实。
车思纳身体并不健壮。大学初期,她生活拮据,大哥偶尔会给她一小笔钱,但这无法支撑她的生活费用。她只能穿二手货的衣服,基本上是从救济贫困学生的商店那里得到的。迈克菲太太也常常把送给贫穷学生的衣服给她。车思纳打从心里并不感激这种慈善,但也知道自己没有办法,只能接受,所以心里充满怨恨。这样的经历使她在一生中对于那些穷困潦倒的人充满了理解和温柔,也对那些自豪的人能够机智应对。这个时候的她,表面上虽然勇敢而平静地承担着自己的责任,但是内心却非常寂寞,因为她还没有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个目标。
二、车思纳的得救与献身
车思纳在离开帕克学院之前,终于找到了她人生的伟大目标——接受洗礼成为教会的一员,并且决定成为一个传教士。她于1888年春天离开了帕克学院,前往芝加哥女子医学院(Woman’s Medical College of Chicago)学习。她曾写信给一位愿意帮助她的人说,学医对她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因为她既没有经济能力,也没有朋友帮助。可是她却对医学研究产生了兴趣,并且认真考虑过这一选择,最后她相信自己适合这项工作,并认为这是神的呼召。
根据一位她的挚友兼记者的回忆,车思纳入学第一年住在阁楼上,由于经济拮据,自己做饭,常常挨饿。在第一年的医学教育结束时,她改变了主意,决定参加护理学课程,遂进入伊利诺伊州芝加哥护士培训学校(Illinois Training School for Nurses )学习,当时是两年制。这对她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她的做事方式粗心大意、也不准确,因此常常受到老师的纠正。培训学校的严格纪律一直让她感到烦恼。然而,她喜欢那些在她照顾下的贫穷和痛苦的病人,她的照顾温柔不倦,无微不至。离开医学院后,她在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南部的女子教养院(Woman’s Reformatory in South Framingham, MA)作住院医师的助理,工作了一个冬天,那是一段非常有用和快乐的经历。然后她在穆迪圣经学院(Moody Bible Institute)进行了一个短期的圣经课程的学习。
1893年,车思纳正式递交了申请书,表示愿意奉派到暹罗去作传教士,然而她又进一步表明说,愿意被派往任何可能被认为适合的地方。她对暹罗有偏好,是因为那里全国各地都有她的朋友和记者。如果差会的特殊需要和她的愿望重合,那就再好不过了。然而,她并没有将自己的心放在任何一个地方,而是祈求无论委派在哪里,她所拥有的能力都能够得到最好的使用。
为宣教工作,车思纳做了精心的准备。她在大学、医学院和护士培训学校完成了所有的训练,她在暑假期间担任护士,亲自护理病人。她还接受了医院的培训,其中包括大量的医药工作,并且她还去了圣经学院学习,以弥补她在圣经知识和属灵经验方面的缺憾。凡认识她的人都相信她很适合宣教工作。
1893年8月7日,宣教差会毫不犹豫地批准了她的申请,并指派她为医疗传教士,分配到华南工作。第二年,即1894年秋季,车医师乘坐旧金山的Oceanic轮船前往香港。有不少的传教士在同一艘船上。在旅程结束时,她给朋友写信说,真的很舍不得告别“海洋号”。船上的军官都非常善良,以至于觉得他们都是老朋友。车思纳到达广州后,就尽快赶往广东省连州三江镇。
连州三江镇的宣教站当时由一个家庭、一个单身女宣教士和一个单身男宣教士组成。那里有一所女子寄宿学校和三所教堂,还有为男性和女性提供医疗服务的病房,但条件都非常简陋。车医师抵达后立即开始学习北方普通话。后来她又学习一些当地的方言,这对接触当地的妇女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些妇女除了自己的乡村方言以外什么都不知道。她每天早上先是阅读日历上引用的一段经文,然后默想,最后弹琴和唱赞美诗。虽然她的弹琴技巧不是很好,但她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旋律来表达出心灵的语言。宣教站有两个小型管风琴,她借了一个放在自己房间里。每当她对中国象形文字感到焦躁不安,或者觉得寂寞无聊之时,就弹奏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以便驱赶乡愁别念。
车思纳初来乍到之时,工作起来非常艰辛,因为她只能够说一点点当地的方言,所以不能够清晰地了解患者的病史;而且当地的医所药物稀缺,当她想要一种药时,药房里却没有;当药房有那种药时,她却找不到它,因为许多瓶子都是用中文标注的。
在到达三江镇后的一年内,车医师有机会到广州访问,并在那里学习了教会医院各种各样的医疗工作,而且抓住一切机会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
1898年春天,车思纳搬到了比三江镇更好的连州。宣教站在该市对面的河岸上购买了一块地,建了男医局,当时女医局尚未建好。那时她独自一人住在连州,另外五个成员仍住在三江镇。当时负责男医局的麻义士(Edward Machle)医师刚好不在,所以她要负责开展所有的工作。由于条件简陋,她甚至不得不在她的浴室里面进行手术。
车医师精湛的医术救治了很多病人,为此他们感谢不已。其中有连山的官员和一些富绅们专门定制了匾额送给车医师,并设宴酬谢她。车医师不但医术精湛,而且宅心仁厚,为了医治病人,她甚至到了“舍身割肉”的地步。有一次她为病人做了截肢手术,虽然手术很顺利,但过了一段时间,病人的伤口没有愈合。车医师就毅然地从自己的腿上把皮肤切下来,缝到了病人的伤口上。这是何等的爱心!
为了建女医所,车思纳几乎把自己所有的薪金都奉献了出来。到1900年,宣教差会的董事会终于拨款下来用于建设女医所。1902年春天,车思纳途经欧洲回国休假,她把休假的时间花在参观和医药研究等工作上。她到处作宣教演讲,并且筹集到价值一千多美元的黄金,以补充在连州建造教堂的花费。
有人曾邀请车思纳去湖南一个宣教差会的女医所负责医疗工作,却被她谢绝了,因为她深深地爱上了连州,她熟悉那里的人们,他们的方言、疾病、缺点、美德和其他方方面面。她也担心她离开会对连州的宣教站造成打击,因为连州对宣教士的需要连年增加。当时只有五位宣教士,可工作量足够二十位宣教士做的。
1903年秋天,车思纳从美国回到连州。她是一位很有远见的人,回到连州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信给差会的董事会,呼吁在连州为男孩寄宿学校建一座大楼,因为正在使用的旧房子太小了。她的第二封信就表示她希望能有另一位医生来接替她的位置,以便她可以去位于连州南边的一个重要城镇去宣教,那里附近有一家遗弃的宣教站。但她的这个计划却没有实现。
三、车思纳的殉道
连州菜园坝的村民有一习俗,就是在每年秋天的农历十月初一都要举行建醮仪式,此仪式丰年举行三天,歉年一天。1905年是丰年,因此建醮活动一连举行三天。
1905年10月27日,车思纳一直盼望的宣教士皮尔先生夫妇(Mr. John Rogers Peale and Mrs. Rebecca Gillespie Peale),与在广州出差参加宣教士会议的麻义士夫妇,傍晚一起回到了连州。第二天,10月28日是农历十月初一,也是打醮最后一天。当麻医师上午去医所时,发现当地人再次把醮蓬搭在教会的地盘上。他就拾起了六个小炮中的三个,带回到距离不到一百码的男医所,目的是希望对方的长者们知道,他们需要遵守去年发生同样事情时所订立的条约,不应再占用教会的地盘来进行打醮活动。村里的长者们来了,经过交涉把炮拿了回去,事情就解决了。当长者们走开时,一群暴徒从相反的方向走来,手持一把剑,一把左轮手枪和各种棍棒。那个携带小炮的老人回来告诉群众,一切都圆满解决了,但是暴徒不但不听,反而袭击了医院。之后还把教堂、医院、学校一并烧毁。
车思纳在他们交涉期间来到现场,看到事态严重,就没有进医所,匆匆忙忙地向当地官府报告此事。当时她已到达停在河边的警察船上,本可以安全逃生,但看到其他人仍在危险中,她就又回到了麻医师的住所。除了麻医师外,所有其他的传教士都聚集在一起,有麻夫人、帕特森(Paterson)小姐、皮尔先生和夫人,以及麻医师夫妇11岁的女儿爱美(Amy Machle)。暴民越聚越多,警察无法采取任何行动来限制他们。后来麻医师也回到了住所,并带领大家一起从后门逃走。来到渡口后,摆渡的人拒绝把他们运到对岸连州去,他们只好往龙潭寺去避难,躲藏在寺庙后面岩石洞穴中。不幸的是,躲在较靠近洞穴口的车思纳、皮尔先生和夫人、麻夫人以及爱美一共五人均被暴徒抓获并残忍地杀害。麻医师和帕特森小姐躲在洞穴较深处,虽然被一位前来搜寻的人发现,但麻医师机智地脱下手上的金戒指送给前来搜寻的人,才躲过了劫难。根据目击者回忆,车思纳是第一个遇害的。她在遇害之前,还从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块布为一位头部受伤的男孩子包扎伤口。这是她最后一次为中国人服务,这位小男孩是她的最后一位病人。车思纳被害时,年仅37岁。
车思纳从一个孤苦伶仃的小女孩,因着对耶稣基督的信仰,成长为一位医疗宣教士。她从1894年来到连州,直到1905年最后殉道,不但以精湛的医术医治当地的人民,而且还把四福音书翻译成当地方言,以帮助他们明白福音真谛。车思纳在她短暂的一生中,活出了基督牺牲的爱,她生命的代价没有白费,她播撒的福音种子日后在连州人民当中结出了丰盛的果实。
归属
Gerald H. Anderson, ed.,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130-31.
资料来源
Robert E. Speer,Eleanor Chestnut. Harvey Christian Publishers. 2012.
http://www.harveycp.com/articl...
Mark Nan Tu,《1905年广东连州教案经过》。2014年10月3日。http://drnantu.com/blog/2014/1...年广东连州教案经过-zt
魏外扬著,《中国教会的使徒行传——来华宣教士列传》。台北: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2006年。
关于作者
作者系美国加州基督工人神学院道学硕士班学生,在李亞丁博士指导下撰写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