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仁基于1897年6月13日生于英国,童年时随父母移居加拿大。中学毕业后,曾做速记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受训成为无线电接线生,在一艘英国捞网渔船上工作,直到大战结束。返回加拿大蒙特利尔(Montreal)后,他进入麦基大学(McGill University)读书,获文学士学位。随后到美国慕迪圣经学院进修神学,预备将来回家乡教会传道,事奉主。在校期间,他修读了高乐弼医生(Dr. Robert Hall Glover, M. D.)的宣教学,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24年,学生志愿者退修会(Student Volunteer Convention)在印第安纳举行,德仁基作为神学院学生代表之一赴会。在这次退修会中,他看到异教世界对福音的需要,更受到主耶稣大使命的挑战。在是否献身作宣教士的问题上,他内心经历了激烈地挣扎。经高乐弼辅导,并和他一起祷告寻求之下,他最后决志到海外宣教。从慕迪圣经学院毕业后,他响应神要他到中国的呼召,成为中华内地会的一名宣教士,乘船前往中国。
1925年11月,德仁基抵达上海。他先赴安徽安庆进行基本的语言训练,然后被派往甘肃秦州(今天水市)工作。当时的中国正值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期,各路军阀也在甘肃混战,旅途很不安全。德仁基随着资深宣教士李春雷牧师,乘坐各样的交通工具,多经辗转,直至1926年7月,才抵达秦州。安顿下来后,他在兵荒马乱中度过数月,每日除继续学习中文外,还参与位于秦州市中心的福音堂工作。同年11月,富能仁牧师(Rev. James O. Fraser)前来带领11天的退修会,从富能仁得知,基督福音已经传到许多少数民族地区。
正当德仁基行将全力投入宣教工作之时,未料却于1927年3月24日,发生了国共合作时期的“南京事件”。4月3日,英国使馆传令全部撤侨。德仁基只好随众到兰州集合,由博德恩医院院长金品三医生(Dr. George E. King)领队,一行大小50人,分乘八个大木筏,沿着黄河顺流到包头。途中,八个木筏分别搁浅,金医生在下水抢救时,不幸失足溺毙,众皆悲痛不已。
在逃难的过程中,德仁基邂逅了一位从凉州来的女宣教士云锦福姑娘(Miss Winifred N. Vincent),彼此成了患难之交。云姑娘来自英国一个基督徒家庭,14岁时决志归主。在1919年的一个培灵奋兴会上,她决心奉献自己做一个宣教士。那时,她从一位朋友处借阅到《席胜魔传》,深受感动。在该书的末页,她也看到内地会对宣教士的需求。其后又有两次,内地会的宣教士到她所在教会讲道,传递宣教信息,她听后更加明白献身宣教的意义。因此她加入内地会,并接受派遣,于1924年11月到达中国。
当这群甘肃宣教士到达沿海后,不少宣教士回国述职。因德仁基和云锦福来中国时间短,故留下来等候时局好转再回宣教站。从此二人来往渐密,彼此甚感志同道合。1928年4月,他们在山东烟台结为夫妇。
1928年底,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东北易帜,全国统一,中国出现短暂的和平期,宣教士纷纷返回内陆各宣教站。德仁基夫妇被改派往陜西省的汉中,1929年初,他们从山东烟台启程西行,沿途盗贼蜂起,危机四伏,并要翻山越岭。他们历尽艰辛,于2月到达陜西兴安府(今安康市),4月才抵达汉中,整个行程花了四个月的时间。
1928-1930年,中国西北和华北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旱、蝗、雪、雹、水、疫等数灾并发,尤以陜西、甘肃两省为中心,遍及其它八省,而陜西最为严重。1929年5月,全境75万人口,只剩下40%。不少地方人烟灭绝。在长达三年的天灾和饥荒中,百姓沦为饿殍,死于饥饿和疫病的高达三百万人,哀鸿遍野。许多饥民无以为生,落草为寇,到处抢掠,故社会不靖。德仁基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宣教的。
1930年9月,长女Kathleen Winifred在汉中出生。1932年4月他们返回加拿大述职。当1933年7月他们重回上海时,因内陆灾情依然严重,无法立即回到陜西省。同时德师母身孕已重,故一时滞留上海。9月2日,他们的次女Beryl在上海诞生。未几日,他们一家四口就奔赴陜西省城固宣教站,开始新的工作。德仁基牧师除教会正常工作外,还每周一次到监狱布道,有时还到周边村镇巡回布道,派发圣书和福音单张。德师母则负责妇女工作,带领妇女查经班。1934年4月,他们在蟠桃肆举行一连数天的帐幕布道会,把福音道理讲给当地百姓听。同时他们也帮助当地人破除迷信,除掉偶像,戒除鸦片。
1934年,国民政府数次“剿共”,使陜南地区大受影响,不少平民受害,宣教士也夹在其中,有的人牺牲了性命。为避战祸,德牧师一家在寒冬里,攀越秦岭,向北面的凤翔逃难。他们历时半月,跋涉270英里。虽路上充满危险,时有盗贼抢劫,时有豺狼虎豹出没,但他们一路经历了神的保守和眷顾,得以平安度过,沿途还不时向路人传福音。乱后,他们再次回到城固宣教站。1938年6月,德牧师从城固写信说:“因为抗战引起撤退到大后方,北京大学和天津大学目前暂时迁来我们这城里。各处都见到大学生和教授,尤其是大学生,他们要求每周有一个英语查经班。……主日崇拜参加人数很多,其中不少是大学生,甚至大学教授。……师母在主日下午亦为女学生开了一个查经班……。”
1940年2月,在陜西工作了九年的穆信诚教士举家回国述职,德仁基牧师代他督导陜西全省宣教士的工作。他和其它宣教士一起在城固从事救济工作,帮助战乱中流离失所的难民,还帮助那些烟民戒毒。1941年9月,抗战进入高潮,无数难民逃到大后方,致使德牧师在城固的救济工作越来越繁重。同时,因为水土不服,或是饥不择食,再加上营养不良,各种疾病也随着难民而来。在救助难民的过程中,德牧师不幸染上了致命的伤寒(Typhus Fever),于1941年9月28日逝世。
德仁基在陜西殷勤服务那里的人民整整16年,实践了他的心愿:“离开自己的家乡,为主摆上一切,到海外传福音。” 他为中国人付上了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他离世时年仅44岁,遗下妻子和两个11岁和8岁的女儿。
资料来源
- 黄锡培著,《舍命的爱——中国内地会宣教士小传》,美国中信出版社,2006年。
- China’s Millions, China Inland Mission, North American Edition. 中华内地会月刊北美版《亿万华民》1925年第188页;1926年第109页;1927年第160页;1929年第31、110、173页;1930年第44、108页;1931年第30页;1932年第94、184页、1933年第174页;1934年第125、141页、1935年第63、90-91页;1936年第26、100页;1937年第55页;1941年第108、170-171页。
- 英国版(London Edition)1924年第121、141页;1926年第111页;1928年第127页;1929年第183页;1930年第38、188页;1931年第108页;1933年第14、46、98页;1934年第148页;1935年第85、208页;1936年第8页;1937年第72、76页;1938年第136页;1939年第120页;1940年第6页;1941年第82、95页。
- The Register of CIM Missionaries and Associates 《内地会宣教士及伙伴宣教士名录》。
- CIM List of Missionaries and Their Stations, 1925, 1931.
- Directo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 1924, 1927.
- Stauffer, Milton T., The Christian Occupation of China (1918-1921) 《中华归主》,Shanghai, 1922.
关于作者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