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世华中国研究中心 主页 主页
Charles Thomas Maillard de Tournon

1668 — 1710

铎罗

罗马天主教教廷大主教,清朝康熙和雍正年间“礼仪之争”的当事人之一 。他为罗马教宗所派出使中国,殚心竭虑效忠教宗,禁止中国天主教徒祀孔祭祖,因此惹恼中国皇帝,惨遭驱逐、监禁,终死于澳门。

  耶稣会

  北京 , 江苏

铎罗(Charles Thomas De Tournon,又译多罗)于1668 年12 月21 日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城市都灵附近的一个贵族家庭。1688年8月28日,铎罗从就读的尼斯大学(University of Nice, Savoy)获得神学硕士学位,两年后,即1690 年1 月23 日,时年22岁的铎罗获得了教会法和民法的博士学位,可谓年轻有为。这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贵族子弟的成长经历。1701年12月5日,年仅33岁的铎罗当选为安提阿名义宗主教,根据1702年7月4日的教皇书信(Apostolic briefs)的记载,铎罗被任命为克雷芒十一世教宗的使节和全权代表,前往东印度群岛和大清帝国去推展天主教传教事业。

铎罗主教的远东之旅并非一帆风顺。1703 年2 月9 日,铎罗在其他神父和传教士的陪同下出发前往远东,途经加那利群岛(Canary Islands)的时候,铎罗生病而且病情较重。病愈后几经辗转,最终在1703 年11 月抵达印度的科罗曼德群岛,在那里居住、传教一段时间。后来又经过两年半的旅行,他与他的教士团于1705年4月2日到达澳门;同年12月4日抵达北京,并作为教皇的特使受到当时清朝皇帝康熙的接见。其后在 12月31日,康熙命令当时在清政府任职的耶稣会士白晋(Joachim Bouvet)把给罗马教皇的回礼转交在广东的铎罗,由此可见康熙到1705年底的时候都还是很尊重罗马教廷的。

但是,铎罗此时心中并不轻松,因为他来华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希望清朝政府能理解并帮助实施教皇克雷芒十一世的法令,这个法令是为解决当时在中国的天主教信徒能否祀孔祭祖和是否禁止使用“上帝”这个称谓来称呼“天主”等有关“礼仪之争”问题。“礼仪之争”源起于明末清初之际,当时在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耶稣会传教士的努力下,天主教在中国开始从皇宫到普通百姓逐渐被接受,但是有些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的传教士对于这些耶稣会士的传教方式则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觉得祀孔祭祖,祖宗牌位,捐钱修庙等等这些方式没有被耶稣会的传教士所禁止,而他们认为这些是属于崇拜偶像。后来,多明我会西班牙人黎玉范(Juan Morales)在1637年返回欧洲以后,向罗马教廷报告此事,正式揭开了“礼仪之争”的帷幕。此后六十多年间,这个争论一直没有停息,直到1704年,当时的教宗克雷芒主持召开圣职部会议,会议决定在华信徒不许用“上帝”字眼,不许有祀孔祭祖等行为。铎罗此时来华的目的就是要在中国贯彻、实施教宗的这项法令。

铎罗抵京后虽然受礼遇但心情沉重,其主要原因是康熙皇帝非常不满罗马教廷干预中国天主教信徒的宗教生活方式,所以铎罗一直没敢直接告诉康熙教皇的这一法令。此前,即1700年,铎罗也知道,康熙曾清楚地讲明祀孔祭祖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是尊师敬祖的表现,和宗教信仰无关。康熙尤其不满当时的福建天主教主教颜铛,因为颜铛对中华文化没有太多的了解,甚至连汉字都认识的不多,康熙觉得让这样的传教士去规定中国信徒应该如何生活很不合适。所以铎罗在京的工作很不顺利,一方面铎罗认为很多在清政府任职的耶稣会的传教士们不与他配合说服康熙;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从康熙帝这里无法让教皇的禁令颁布下去,但他又不愿意轻易放弃教皇克雷芒给他的使命。于是他便离开北京,在1707年2月,擅自在南京以罗马教廷公函的方式,向在华的全体传教士公布了教皇的禁令。铎罗的这项做法马上惹恼了康熙,他立刻下诏,驱逐铎罗和在江浙、四川一带的传教士,明示罗马教宗无权干涉中国事务,并把铎罗押解到澳门拘禁起来。

瑞典学者龙思泰在1832年所著的《早期澳门史》中说到铎罗是一个“在狭隘思想和弱的理解力影响下仍然具有良好性情”的人(早期澳门史,221页)。从以上铎罗在中国的做事方式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他比较刻板,但忠于罗马教廷,忠于他的传教事工。早在铎罗前往亚洲的时候,因为1680年罗马红衣主教会曾经否认葡萄牙国王在1490年从教皇亚力山大六世(Alexander,VI)的保教权,所以铎罗没有取道里斯本觐见葡萄牙国王,此举导致葡萄牙皇室对铎罗非常不满。所以当铎罗被清朝皇帝拘禁在澳门期间,葡萄牙皇室就趁此机会报复铎罗以前的不恭,下令澳门总督戴冰玉和当时在澳门的主教及副主教对铎罗进行百般刁难和羞辱。他们拒绝承认铎罗的使节的权威,但铎罗觉得自己的传教使命是神圣的,所以他坚持不屈服。尽管当时菲律宾总督利扎拉加伯爵愿意帮助他逃脱,但他觉得为自己的传教使命作见证是他的责任,因此他坚持留在监狱里,显出他贵族身分的气节和对教宗及天主的忠诚。

1707年8月1日,铎罗被教宗任命为枢机主教(红衣主教),这一殊荣让他得到稍许安慰。但铎罗不愿意在此艰难时期离开他的传教团,他甚至向教宗回信表示,如果这次晋升让他必须回到欧洲,他将辞谢枢机主教的职务。由于多年遭受身心各方面的打击,在澳门期间的生活条件又非常艰苦,铎罗的健康每况愈下。他在临终前接受了最后的册封仪式,于1710年7月8日下午1时去世,年仅42 岁,可谓英年早逝。他的遗骨在其后继者嘉乐(Carlo Ambrogio Messabarba)主教护送下,于1921年离开澳门,搭乘葡萄牙船“方济各·沙勿略”号轮船运回罗马。未料该船途中停靠在里约热内卢的港口时被烧毁,除了装有铎罗遗体的棺材之外,其余一切东西,包括康熙帝送给克雷芒十一世的礼物都没有救出来,尽被烧毁。

1723年9月27日,红衣主教铎罗的遗体被安葬在罗马信仰学院(Collegio di Propaganda Fide)教堂的主祭坛旁。

归属

This article is reprinted from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copyright (c) 1998 Gerald H. Anderson, by permission of The Gale Group;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Grand Rapids, Michigan. All rights reserved.

资料来源

  • 李宽淑,《中国基督教史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 龙思泰(瑞典)著,吴义雄、郭德焱、沈正邦、章文钦校注,《早期澳门史:在华葡萄牙居住地简史、在华罗马天主教会及其布道团简史、广州概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 马戛尔尼 (George Macartney)着,刘复译,《康熙与罗马使节关系文书——乾隆英使觐见记》。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73年。
  • 费赖之、冯承钧,《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中华书局,1995年。
  • 《中国礼仪之争:它的历史与意义》。Nettetal:Steyler Verlag,1994 年。
  • 克莱门特十一世,《罗马关于中国基督教宗教的回忆录》:保存在教皇克里门十一世的《中国宗教事务和红衣主教铎罗先生的命令》1709-1710。(Clemens XI; Tournon, Charles Thomas Maillard de. Mémoires pour Rome sur l'état de la religion chritienne dans la Chine : avec le décret de nostre S.P. le Pape Climent XI sur l'affaire des cultes chinement de le mand Cardinal de Tournon sur le même sujet.1709-1710).
  • 詹金斯,罗伯特查尔斯。《耶稣会士在中国和红衣主教图农公使节:对相互矛盾的证据的审查和公正判断的尝试》。伦敦:纳特,1894 年。(Jenkins, Robert Charles. The Jesuits in China and the Legation of Cardinal de Tournon: an examination of conflicting evidence and an attempt at an impartial judgment. London: Nutt, 1894).
  • 美拉德·德·图农,查尔斯·托马斯。《中国宗教轶事,安提奥切主教图农枢机主教、宗座来访者的关系,以及后来在中国的传教士的权力》。巴黎:aux depens de la Société,1733-1742。(Maillard de Tournon, Charles-Thomas. Anecdotes sur l'état de la religion dans la Chine, Ou Relation de M. le Cardinal de Tournon Patriarche d'Antioche, Visiteur Apostolique, avec pouvoir de Legat à latere à la Chine écrite par lui-même. A Paris: aux depens de la Société, 1733-1742).

关于作者

赵刚

作者系美国加州基督工人神学院硕士班学生,在李亚丁博士指导下撰写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