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世华中国研究中心 主页 主页
Hartwell Jesse Boardman

1835 — 1912

海雅西

基督教美南浸信会在华北的宣教先驱,其贡献有如晏马太对华东浸信会,罗孝全对华南浸信会的贡献一样,为后人所记念。

  美南浸信会

  山东

海雅西(Jesse Boardman Hartwell)于1835年出生于美国南卡罗莱纳州一个牧师的家中,父亲除牧养教会工作外,还兼任教师。母亲信仰虔诚,勤劳贤慧。因夫君日夜忙碌,无暇多顾家务,养育及教导儿女的担子就落在她身上。基督化的家庭氛围,父母的嘉言懿行深深地影响了小海雅西,以至于他年幼时即喜爱向小伙伴们传福音。他俨然以临时牧师的地位自居,在绿树浓荫下,招聚并带领小朋友们敬拜神。左邻右舍的小孩子们都很爱听他讲说圣经和耶稣的故事。其宣教和领袖之天赋自小即显露出来。

当他八、九岁的时候,常于临睡前,跟姐姐们在床前祈祷。每日若作了错事,或不开心的时候,他必定独自找个安静的地方向上帝倾诉。故他从小就养成了祈祷的习惯,并积累不少属灵的经验。事实上,他很早即已重生得救,但须按照当地教会的规矩,到15岁才受浸成为教会的会友。

海雅西17岁时,进入阿拉巴马州浩德大学读书。在校期间,海雅西组织了一个基督徒团契,为尚未信主的同学祷告,并向他们传福音。待时机成熟后,他们举办了一个奋兴布道大会,圣灵作工,使许多老师同学悔改信主,甚至外校同学也被吸引来参加他们的聚会,复兴之火在校园内燃烧起来。

在浩德大学完成学业后,海雅西回到南卡州吉林非勒城福尔门大学读书。毕业后,进入神学院深造。1858年海雅西23岁时,被按立为牧师。同年7月,美南浸会海外传道部差派他去中国宣教,也因此了却父母多年来的夙愿。原来海雅西的父母就有志于前往异邦传福音,只是一直未能如愿,故不得不寄希望于下一代。在他们尚未有儿女之前,就常常为此恳切地祈祷,因他们深信在神没有难成的事。结果,他们不但生了几个女儿,而且还生了一个有聪明而又能干的儿子,这就是日后成为牧师和宣教士的海雅西。

当海雅西出生时,恰巧他父母的至友赖路得牧师远道来访,他们一同跪在床前把新生的婴儿奉献给神,并且给他取名叫鲍德曼(Boardman)。这是一位在印度传道的宣教士的名字,取这名字的意思就是希望这个男孩长大之后,能够追随鲍德曼之脚踪,到异邦之地传福音。同时父亲还沿用自己的名字,给他取名叫雅西(Jesse)。

海雅西果然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1858年冬,年仅23岁的海雅西牧师,便带着他新婚妻子周以利沙女士(Miss Eliza Juvett)从纽约起程前往中国。在旅途中,他一有空,便找船员们谈道,不少船员因他所传的福音而接受了基督的救恩。一天黄昏,他所乘的那艘帆船,在狂风巨浪中摇摇欲坠,全船的人皆大声哀号,惊慌失措。惟有海雅西牧师夫妇安静地跪在船舱里祷告,求神止息风浪,保守众人平安。不久果然风平浪静,全船的人莫不为此欢欣感谢神。经过70多天的航行,海雅西夫妇才抵达香港。然后由香港转往上海,在那里学习中文。七个月后,海雅西竟能用中文讲道了。

1860年底,海雅西夫妇抵达山东的烟台。次年1月,便迁居登州府(今蓬莱)。从此便开始了千辛万苦的福音拓荒工作。他们初抵蓬莱时,人地两生,困难重重。光是租房子的问题,就令他们伤透了脑筋。因为当地居民对西人怀有疑惧和敌意,所以谁都不肯租房子给他们。几经周折,最后总算租到一所平房居住。这所平房,日后就成了浸信会在山东的第一所教会。

在迷信与排外情绪很强的环境里传福音绝非易事,例如,教海雅西山东方言的老师吴蠢樵先生,一见面就对海雅西说:“我的条件是,教书尽管教书,我可不能信道。”后来,由于海牧师的真诚与爱心,这位吴先生居然相信了耶稣,并且接受浸礼加入教会成为会友。由于他信仰诚笃,热心事奉神,不久被选立为执事,稍后又被按立为牧师,因此,他成为山东省浸信会的第一位执事,也是蓬莱的第一位中国籍牧师。

在海雅西夫妇不懈努力之下,到1862年时,他们已带领八个人信主,于是就建立起一个教会,这就是华北地区的第一个浸信会所属的教会。此后,海雅西以此为基地,经常到邻近的黄县、招远、平度、烟台等地传福音,相继建立了几个教会。有些信徒信主的经历和见证非常感人,例如黄县有一位信徒,当他听信福音重生得救之后,不顾严冬寒冷,到黄县南门外护城河里,用石头打破冰面,在众人的围观之下,接受了浸礼。受浸之后,他更是大发热心,到处传讲基督救世的福音,劝化凡与他接触的人归主。这人就是日后黄县浸信会的臧雨亭牧师。

除宣教工作外,海雅西牧师亦十分注重神学教育。1893年,他在蓬莱创办了一个神学班,每天上课两次,以查考圣经、培灵,和栽培教会领袖为宗旨。这就是华北第一所浸信会神学院的雏型。后来有美国人布什先生(Mr. J. C. Bush)为纪念他的父母,捐献美金万元,用以扩建神学院。海雅西就用这笔捐款,在黄县东门外兴建起一幢楼房,兴办起一所“布式神道学校”,为教会培训传道人才。他的师母也在蓬莱创办了一所女子学校,这就是华北女校的前身。

海雅西当时所处的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环境十分险恶。他和妻子到达蓬莱不久,就 碰上枪匪的骚乱,蓬莱四周的难民,都纷纷逃往城里避难。城内的官兵,为保城池安全,紧锁住城门,严密把守。城外的难民无路可逃,眼看难逃劫杀的厄运,便大声哀哭。海雅西夫妇见状,冒着危险用绳子在城墙上把城外的难民一个个地拉上来。他们在自己的院子里设立了临时难民营,送食物给难民,又为那些伤病的难民治病疗伤,同时也把福音传给他们。由于他们的爱心,使许多难民受感动归向基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地方上的匪乱尚未平定,又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之乱。这场长达十数年的战乱也波及到山东,有两位宣教士为了保护珠玑村的村民而献上了自己的生命。海雅西虽多次历经风波,但总算得以平安无恙度过。

在1894年的中日战争中,蓬莱也遭到日本战舰轰击,海雅西等西方宣教士也曾受到炮弹的威胁,好在有惊无险。最为可怕的是发生于1900年的“庚子之乱”,在这场义和团之乱中,许多西方宣教士,以及中国的牧师、传道和信徒等,都被暴乱的群众所杀害。特别是平度的教会,更是遭受到空前的浩劫。一位老传道被活活打死,两位信徒被活埋,还有一些信徒被监禁,受酷刑。有一位信徒遭受毒打多年以后,背上仍留有疤痕。他就是日后平度浸信会被称为“天国的健将”的李寿亭牧师。

多年的劳碌奔波,使海雅西的身体大受亏损。1897年,他的健康濒于崩溃的地步,只好遵医嘱放下工作,南下广州看病。体检后,医生对他说:“你应当赶快预备你的后事”,没想到他却安详地回答说:“不妨,不妨,我被召的日期是1912年,现在还早啦。”结果不久他果真恢复了健康,再次返回山东工作。也果然如他所预期的,1912年12月,他的人生才走到了尽头。在众亲友的环绕下,他在病榻上安然去世,魂归天家。在世享年77岁。

海雅西遗有七个子女,其中有四个留在中国,继承其未竟之事业,从事传道及教育工作。

资料来源

  • 欧阳佐翔著,《前贤景行录》。香港:浸信会出版社,1984年5月。
  • 吴立乐编,《浸会在华布道百年史略》。香港﹕浸信会出版部,1970年再版。
  • 网络相关资料。

关于作者

李亚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

Translated by G. Wright Doyle

Director, Global China Center; English Editor,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Charlottesville, Virginia,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