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明先生于1887年出生于是广东清远县,其祖父辈,以及父辈均为基督教浸信会会友。其祖母黄老太曾随美国浸信会宣教士牧冕女士(Miss Mollie McMins)前往广西传道;其父黄心堂为培正学校创办人之一,信仰虔诚。当基督教在广东遭遇极大逼迫之时,他仍热心传扬福音,惜因操劳过度,英年早逝。黄启明的兄长黄启信医生也是一位敬虔的基督徒,毅然担负起抚养弟弟的责任,对弟弟呵护有加,并供他上学读书。因此黄启明先生深深敬爱他的兄嫂,视他们如同父母一般。
黄启明自幼成长于基督徒家庭中,饱受基督教信仰薰陶,故于少年时就成为一个追求真理,为人正派的基督徒。从广州珠光里的培正学校毕业后,黄启明继入岭南大学读书,毕业后即留学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在著名教育家杜威教授门下受教。1914年,黄启明获取哥伦北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由于其学习成绩优异,深得该校师长所器重,故完成学业后,作为哥大在岭南大学的代表,被派回岭南大学任教,薪金由哥伦比亚大学供给。在岭南期间,黄启明的学识与品格,赢得广大师生的赞誉,他在教肓界的地位,也由此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1918年,应培正中学校董会之聘请,黄启明辞去岭南大学教授职,出任培正中学校长。当时培正的景况危机四伏,校内经济入不敷出,负债累累;校外则政局动盪,学潮汹涌;学校的校舍又远不够容纳与日俱增的学生。这些棘手的难题,若非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绝难应付。
黄启明接掌培正中学之后,抱着事奉基督与推广教育之宏愿,本其学识与经验,对校务、教务,订定与实施整顿与扩展的计划。当时培正中学,只有十余亩荒地,及课室和宿舍各一所。1919年,黄启明开始了筹建校舍的工作,他先行借款购得毗连培正的荒地十余亩,以备发展之需。是年夏,他亲赴南洋群岛为培正募捐。十一月,他又赴檀香山、美国、加拿大、西印度群岛、古巴等国筹款,所到之处,深受当地侨胞的欢迎与支持,成绩斐然。历时二年之久,黄启明共筹得款项三十余万元,较校董会原定筹款计划超逾一倍。随即大兴土木,按计划扩展校舍。学生青年会所、古巴堂、美洲华侨纪念堂等先后建造起来。在黄启明的苦心经营下,不但使培正转危为安,而且使校务出现蒸蒸日上之象,令人刮目相看。
1927年,黄启明受国民政府之委派,作为中国教育界之代表,赴美出席世界教育会议,同时留美考察教育。1928年8月,黄启明从美国经欧州回国,此后对教育施行改革,贡献甚多。因此,培正中学的声誉日隆,不但广东各地学子慕名前来求学,甚至海外华侨亦纷纷送子女回国,以得进培正读书为荣。因此,校舍又感紧缺,于是,培正又买下其南面十余亩地,以备扩展校址。1929年冬,黄启明南下澳州为培正筹款。历时半载,筹得巨款归来,随即兴建澳州华侨纪念宿舍、图书馆、中学教员宿舍二座、高初小学宿舍各四座,以及女小课室一座。此外又在广州西关,及香港何文田两地,建立培正分校。黄启明又因见广州东山附近农村,贫苦失学儿童甚多,于是在培正校内指导青年会职员,创设青年会义学,广收失学儿童,推行平民教育,造福东山地区的贫苦农民。
至此,培正中学在黄启明精心主持与擘划之下,各项扩展计划,已渐次完成。至1936年,也就是在黄启明接掌培正十八年来,培正中学由原来的三百学生,增加到四千余;校舍由仅有课室宿舍各一所,扩展到中学、男女高小和初小,以及西关、香港分校所需之课室、宿舍、食堂、礼堂,以及图书馆等建筑物,一应设施齐全。此外,黄启明还特别注重宗教教育,除了在校内设立基督教青年会之外,还设有各种基督徒团契活动,师生们亦经常参与东山、东石和兴华等地教会的事工。这样,不仅培正的校风良好,而且对该地浸信会的发展贡献也很大。1936年,中华浸会百周年纪念大会在广州举行之际,培正中学已发展成为华南声名卓著,设备最为完善的中学。当时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浸会代表,亲眼目睹这所华人创办的培正中学,取得如此辉惶之成就,无不交口称赞。而这位临危受命,为培正建立殊勋的黄启明,却无半点居功自傲,只是谦逊地将荣耀归与神。
黄启明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教育家,也是一个爱国者、慈善家。抗战期间,他积极推销救国公债;发动培正师生捐赠棉衣慰劳前方将士;发起按日救国献金;举行抗战图片流动展览;并领导学生编演抗日救亡戏剧,从事抗战宣传等。他又在两广浸信会联会中,倡议组织国难服务团,并选派人员,分返内地,从事战时各项服务工作。在教会慈善事业方面,他亦极力推展安老、恤孤、医院、痳疯救济院等项事工,造福于社会。
黄启明不但锐意发展培正中学,而且高瞻远瞩,要为中国,以及中国教会培养人才。远在1922年,他就提议以培正中学为基础,逐渐扩展成为大学,并且在捐款项下,拨出巨款购得海心沙地产数百亩,以备将来建设之需。不料,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培正中学的发展因日军入侵而遭受严重挫折,不得已迁校鹤山,翌年再迁往澳门。更为不幸的是,1939年4月,黄启明竟因盲肠炎在香港逝世,致使其壮志未酬,建立培正大学的宏图,亦因此胎死腹中,令人痛惜之至!
黄启明之死,不但是培正中学的损失,而且是中华浸信会的一大损失。中华全国浸联会原本推派黄启明于1939年秋,赴美参加世界浸联会大会;美国一所大学亦计划趁他赴美出席大会之便,授予其博士学位。讵料未及成行,事业未竟,即溘然长逝,殊为可惜!
黄启明作为一个杰出的教育家,服务培正二十一年之久,他不为自己的名利,完全本着基督的牺牲精神,以在教育的岗位上荣耀基督为职志。当年岭南大学校长锺荣光辞职后,岭南大学校董会曾征询黄启明,希望他接任岭南大学校长之职。但为了尽忠于培正,他竟放弃了这一“肥缺”,且在人前从不提及此事,以炫耀自己。此等谦卑服务之精神,诚属难能可贵!
黄启明执掌培正校政历二十一年,始终忘我地工作,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长期劳累,使他的身体大受亏损,离世时年仅五十二岁。出殡之日,虽然风雨交加,但冒雨送殡的人仍达五千之众,足见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此后数年,每当黄启明逝世纪念日,培正师生都有谒墓之举,以表追思。
黄启明的亲友,同事、同工、与学生等,对他的离世无不深表哀悼。年高德邵的岭南大学校长锺荣光闻其死讯后,顿时老泪纵横,特赋挽诗一首,以致哀悼。黄启明的高徒曾昭森教授如此评价说:“黄师为人宽怀大度,待人和蔼,处事得宜,事情无论如何严重,从无紧张仓皇,盖因其满怀信心与自信心之故。黄师态度风格,堪为吾人矜式。”马鸿述教授也赞扬他“是个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合一的教育家,是个在教育实施中把理论具体化的教育家。” 1940年,国民政府题颁“行谊足式”匾额一方,另附褒词一章,以示表彰。
黄启明生前的家庭生活亦十分和睦美满,他事母至孝,对兄嫂十分尊敬,对侄辈爱顾有加。他和赵璧兰女士结婚后,共同生活十七年,始终相敬如宾,为众人所称羡。其夫人黄赵璧兰女士,也是教会的妇女领袖,曾任两广浸联会女传道会会长。黄启明去世后,她继承夫君的遗志,继续服务培正及浸联会,直至古稀之年。其侄黄汝光博士日后历任香港浸联会高等教育部、中等教育部主席,以及世界浸联会会长等职,对浸会学院、培正中学、培道中学等,均有卓越的贡献。黄启明的女儿、毕业于燕京大学的黄秀贞小姐与夫婿康国隽先生,皆承父志,从事教育事业。
资料来源
- 欧阳佐翔著,《前贤景行录》。香港:浸信会出版社,1984年5月。
- 吴立乐编,《浸会在华佈道百年史略》。香港﹕浸信会出版部,1970年再版。
- 网络相关资料。
关于作者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