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生涯
季理斐(Donald MacGilfivray)于1862年3月13日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布鲁斯县(Bruce County),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两个姐姐和三个哥哥。其父母都是虔诚的英国长老会教会信徒,于1843年由苏格兰的穆尔岛移居加拿大。1871年,季理斐随同父母移居戈德里奇镇(Goderich),进入当地的中心学校读书。在校期间,季理斐酷爱阅读,展现出很强的语言能力。16岁时季理斐到多伦多市参加大学入学考试,成为戈德里奇镇第一个考入大学的学生。大学四年期间,季理斐主攻拉丁文和希腊文,毕业时荣获金牌奖,之后三年在一高级中学担任古典文学课教师。1885年秋季,季理斐辞职进入多伦多诺克斯神学院(Knox College, Toronto)学习。在校期间,季理斐为人正直,处事谦虚谨慎,深受大家的喜爱。三年后,季理斐完成学业,获神学学士学位。
二、在中国河南北部传教
季理斐在诺克斯神学院期间,受回国休假的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烟台的传教士亨特·科比特(Henry Corbett)的影响,希望到中国河南北部宣教。1888年初,其同学、好友古约翰(Jonathan Goforth)和女王大学医学院(Medical College of Queen’s University)的学生史美德(James Frazer Smith)出发去中国之举,更令他心急如焚,故毅然向当时缺乏经费的长老会提出单身一人去中国,进行为期一年只领取500加元低薪的试验。1888年10月11日,季理斐被按立为牧师,几天后便启程来华。
1888年11月,季理斐乘船抵达上海,旋即去山东烟台学习汉语,年底抵达山东临清县庞庄镇与先行到达的古约翰会合。12月5日,古约翰根据加拿大长老会的授权正式组建了豫北差会,并担任第一任主席,季理斐也加入其中。豫北差会根据调查的结果把彰德府(今安阳市)和卫辉府(今卫辉市)作为最初的目的地。
1890年2月,加拿大长老会豫北差会正式进入河南传教。季理斐与史美德医生为一队,带领三名华人助手乘船进入河南,然后向彰德府方向进发。一路上史美德为百姓看病,季理斐则向他们传福音。虽然最初效果并不明显,但之后发展顺利。此次行程持续47天,涉足彰德府城郊、水治、汤阴、五陵和内黄五个城镇,最后返回临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销售的圣经数量是前一年的三倍。1890年,季理斐和古约翰代表豫北差会到上海参加第二届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大会,与英国内地会领袖戴德生(Hudson Taylor)就河南传教事宜进行了沟通与商讨,以保证豫北差会的传教工作顺利进行。
1890年10月,季理斐在彰德府内黄县楚旺镇购得一个带有3个院子20间房屋的处所,成为豫北差会在河南的第一个立足点。到1892年,季理斐已经和其他传教士在卫辉府境内的新镇建立了教堂和诊所。除了布道外,季理斐还组建查经班,到1894年12月,已有14人参加楚旺的查经班,24人参加新镇的查经班,并且还有14人成为基督徒,此外还有不少慕道友。为了消除文盲,季理斐于1895年开办识字班,教授儿童读书识字。1894年10月,季理斐在彰德府北关城外租得两亩宅地,使豫北差会在河南的大城市有了立足点。至1900年,加拿大长老会在河南北部的传教士达到26人,建立了3个传教站,信徒增至82人。
季理斐极具语言天赋,抵达中国后很快就能用流畅的汉语讲道,在豫北的听众中颇有影响。在为豫北差会租住房屋和一些纠纷的处理过程中,都是季理斐代表差会与房主,与官府和当事人进行交涉谈判。
宣教之余,季理斐还修订了乔治·卡特·斯登特(George Carter Stent)编辑的《北京方言汉英词汇》(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 in Dialect)一书,于1898年交由上海美华书馆出版。该修订版删除了许多陈旧语汇,补充了新的词组,总字数超过了原版。1911年,又对该辞典进行了第三次修订,改名为《英华成语合璧字集》(A Mandarin-Romanized Dictionary of Chinese)。词典简明扼要,使用方便,深受人们的欢迎。从1898年至1930年,该辞典经过了9次修订,第9次的修订版共1183页,后面还附有中国农历和公历的时间对照表、中国历代纪元表和各省的名称和简称等。该词典的编纂,奠定了季理斐在汉语研究中的地位,使之成为少数精通汉语的传教士之一。更重要的是,他的语言天赋和文字能力得到了界内同行的首肯,从而改变了他在华宣教的工作性质。
三、进入广学会工作
1899年,季理斐从加拿大度假返回中国,途经上海时,与广学会总干事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会面。季理斐对广学会深有耳闻,在河南时他就曾将广学会出版的花之安(Ernst Faber)的《自西徂东》一书推介给彰德府的一些官员。两人会面时,中国戊戌变法运动刚刚失败,李提摩太让季理斐相信,变法运动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改革运动的终止,广学会仍有发挥作用的余地,条件是必须拥有更多的富有才能的传教士,这是他邀请季理斐加入广学会的主要原因。而季理斐关心的是如何加速基督教的传播,他估量了广学会取得的成就及其出版工作的前景,为了加快基督教的传播,他决定接受广学会的工作,并且得到加拿大长老会海外传教总部的同意。1899年10月,季理斐抵达上海正式加盟广学会。
1. 翻译编辑基督教著作
季理斐到达上海后,两天内就为《中西教会报》(Chinese and Western Churches)写了两篇文章,随即着手进行圣经翻译工作。除翻译圣经之外,季理斐还编译了安德鲁·穆雷(Andrew Murray)讲解基督教基本教义的《耶稣之灵》(Spirit of Jesus)一书,1901年出版文言文版本,1902年出版了白话文版本。1900年,季理斐翻译了加拿大女王大学校长乔治·蒙罗·格兰特(George Munro Grant)介绍回教、儒教、印度教和佛教历史,以及根据基督教的观点评判它们的优劣的《四教考略》(The World’s Great Religions);接着又将其中的两章以《回教考略》(Islamism)为名出版了单行本。1901年,季理斐翻译出版了美国华雷斯·布尔耐尔(Juarez Burrnal)的《基督圣德传》(Character of Jesus),传扬耶稣的道德“圣洁和神妙”。此外,季理斐还翻译、编写了《真道喻言》(Sacred Allegory)、《天国释义》(Kingdom of God)、《真道结实证》(Divine Origin of Christianity)、《住在基督里》(Abide in Christ)等传播基督教信仰的书籍。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季理斐于1901年编写了长达328页的《庚子教会受难记》,翻译了弗德里克·W.法勒所著罗马帝国尼禄王迫害基督徒的历史《晦极明生》(Darkness and Down);1902年编写了《古圣徒殉难记》,用来鼓励在患难中的基督徒。义和团运动期间,季理斐还编辑了很多有关查经方法和灵修的书籍,比如安德鲁·穆雷的《祷告月课》(Helps to Inter Cession),西德尼·L·奎勒克的《天国振兴图考》(The Growth of the Kingdom of God)等。季理斐翻译和编写的与传播基督教有关的书籍构成他在广学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2.翻译编辑介绍西方国家及科学的书籍
清政府下令推广西式教育后,要求所有学校设置西学课程,并责成各总督和巡抚选拔人才去外国留学。为此季理斐在1901年花了一年的时间翻译了詹姆士·怀特(James Wright)所写的长达676页叙述基督教在世界上传播历史的《泰西十八周揽要》(Eighteen Christian Centuries),几个月内就销售一千册。1902年出版了介绍加拿大国家历史的《振新金鉴》,强调中国应从加拿大的发展中汲取经验,了解它如何开发资源,改革政府和保障宗教自由。1903年编辑了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所写西方14位著名人物的《泰西名人事略》(Noble Lives)。1907年与他人合作翻译了介绍英国19世纪科技与文化的《大英十九周新学揽要》(Life of a Century 1800-1900)。
季理斐也注重向中国传播西方科学,1902年翻译了波克所写介绍天文地理等知识的《观物博异》(Universe),又编写了《日月蚀节要》(The Story of the Eclips),解释日蚀和月蚀发生的原因。同年出版了《实学衍义补》(Fifty Years of Science),介绍50年来西方科学的发展状况。1910年出版了介绍达尔文进化论的《天演宗教合论》(Evolution and Religion)。
3.统计和编辑杂志
从1901年开始,季理斐负责两年一次的中国基督教书刊分类目录的编纂工作。1907年,他编辑的目录统计出一万多种书刊。1909年又开始主编介绍哲学、教育、宗教、农业和动植物等的《中西教会报》。
为迎接“基督教在华传教百年大会”的召开,季理斐对基督教各差会在华的工作进行一次总结,将资料汇编成书,于1907年完成《基督教在华传教百年史》(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in China 1807-1907),这本书正文677页,统计了一百多个在华新教差会组织及所属学校和医院的情况,附录一百多页,列有1807-1906年在华死亡的传教士名单、传教士传记书目和中国百年大事记,可谓一部资料大全。1907年召开的“百年传教大会”对此书给予很高的评价。该书在中国基督教界影响很大,季理斐的名字也因此为各差会所熟悉。
“基督教在华传教百年大会”结束后,季理斐开始主编《中国基督教差会年鉴》。1910年《年鉴》出版,正文共31章431页,附录41页,通讯录74页。该书受到各国海外传教总部的欢迎,此后年鉴每年一版,影响不仅限于中国,还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许多图书馆所收藏,使西方国家了解到它们的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情况。
4.布道工作
季理斐除了从事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外,还从事布道等其他活动。1901年,季理斐成为伦敦圣教公会上海分会的成员和中国圣教书会的成员,之后时不时去上海以及周边的一些教堂讲道,参与地方教会的组建工作。1900年8月3日季理斐和伦敦会传教士伊丽莎白·A·鲍维结婚,婚后一年就有了第一个女儿。季理斐夫人从事对上海妇女的传教工作并负责编辑儿童杂志。
为了建设“殉道传教士纪念馆”,季理斐利用回国度假的机会去英国等地募捐,纪念馆落成后,季理斐的名字越来越为众教会和差会所熟悉。1909年初,季理斐母校诺克斯神学院授予他名誉神学博士学位。1911年秋,季理斐参加了清政府在南京举行的全国博览会,期间进行了11次讲演,最后一次更是被邀请在展览大厅里进行。
为了应对许多留日学生归来所带来的一些非基督教的激进观点,季理斐于1915年赴河南开封讲演了三场。在讲演中,他避免提及政治事件,而是以基督教在欧洲广泛传播的事例以及从中国教会中寻找到的证据来证明基督教的力量。此后,季理斐又到卫辉,以“基督教与民族主义、社会进步和个人生活的关系”为题进行三次讲演,吸引了学生、军政要人和商人等大量听众。在整个河南布道过程中,他用汉语讲演了33次,用英语讲演1次。从河南回来后,他又去了杭州、汉口和苏州等地进行演讲。
5.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工作
中华民国成立后,季理斐将前一时期翻译的主要书籍改写成白话文,以便于文化程度不高的人阅读,又翻译和编写了一些小册子,阐释基督教的伦理道德观,比如1912年翻译了涉及福音与仁义、罪恶与改悔、效法基督、爱上帝、爱人和爱家庭等内容的詹姆斯·斯道科的《基督伦理标准》(The Ethic of Jesus);1913年翻译了供青年人阅读的阿瑟·史密斯的《青年兴国准范》(Uplift of China);1913至1914年,季理斐又编写了一套详细论述基督教具有促进教育、尊重人权和女权、移风易俗和利国利民等功效的丛书小册子。
在《圣经》和灵修方面,季理斐编辑了《真道丛刊》丛书,还在1914年翻译了罗伯特·斯比尔的《基督大纲》(Principle of Jesus);1917年翻译了J.H.布鲁克的《妙哉受苦》(The Mystery of Suffering);1918年翻译了马汉的《出暗入光》(Spiritual Autobiography)、J.斯道科的《论耶稣死而复活》(Trial and Death of Jesus)和W.J.迈克耐特的《理想之民国》(The Ideal Republic)等书籍。
在民国时期出版的新书中,最为重要的是季理斐与他人合译的《圣经辞典》(Bible Dictionary)。为了中国教会的发展,他把英国海斯丁(Hasting)编写的《圣经辞典》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翻译,使之更为容易为中国人所理解。经过三年的努力,这部长达一千多页的辞典终于在1916年问世。该辞典删除了令人混乱的思想,加进了许多中国古代祭祀、佛教、儒教、道教、回教、基督教与社会主义、基督教与国家等与中国有关的条目。辞典的出版受到中国基督教各教会的热烈欢迎,在出版之前就已经收到四千册的预定,出版后第二年又重印数千册。
四、出任广学会总干事后的工作
1919年,57岁的季理斐升任为广学会总干事,随即对广学会进行了多项改革。首先为适应五四运动后中国出现的白话文运动,季理斐决定将广学会的新书全部以白话文出版,并要求注意使用清末以来在汉语中出现的新词汇;其次将出版对象从文人和官员转向在校学生;最后面对五四运动后科学在中国的日益普及,季理斐提出出版有关科学的书籍,以扩大广学会的影响。为了扩大发行量,季理斐将新书免费赠送各地一些官员,通过他们扩大新书影响,还将一些图书借给各地的牧师阅读。至三十年代初期,广学会又与其他教会出版机构建立了联合销售网,在书店里同时出售自己和对方的出版物。
同时,季理斐对广学会人员进行了调整,第一个年季理斐就任命了3个华人担任副董事长, 11个华人担任董事,使广学会董事会的中外成员在人数上相等。到1923年,华人董事会成员达到了30人,超过了外国人。同年,广学会出版了第一个中文年报。到1929年季理斐辞去总干事时,又任命华人牧师谢颂羔(Z.K.Zia)和阿尔伯·J.嘎尼(Alber J.Garnie)两人同为广学会总干事,自己则担任名誉总干事和行政委员会主席。
在任广学会总干事期间,季理斐还担任了公共租界教育委员会的主席,每年访问一些学校。他还担任工部局公共图书馆馆长和道德健康委员会成员,参加基督教在华传教士1922年大会的筹备工作。1920年,因其赴河南救济灾民而获得救灾委员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勋章”。1930年,季理斐在公共租界地购置地皮并筹建办公大楼,使广学会的总部迁至市中心;1932年又建成了广学会新办公大楼。
五、生命的尾声
1930年春天,季理斐携妻子取道英国回国度假,在伦敦小住一年。次年正当他准备去加拿大时,突患中风,住院治疗无效,于1931年5月25日去世,享年67岁。英国有关教会为季理斐举行了非常简单的葬礼。温哥华市长老会、加拿大联合教会海外传教总部、广学会董事会均对其离世或发表颂词或刊登文章予以纪念。
归属
This article is reprinted from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copyright (c) 1998 Gerald H. Anderson, by permission of The Gale Group;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Grand Rapids, Michigan. All rights reserved.
资料来源
- Geoffrey Johnston, Little and Late: Cooperation Made Easy, Two Canadian Missions in China. http://www.csph.ca/assets/csph-2010-papers---geoff-johnston.pdf, 2018年4月5日摘录。
- John D. Meehan, S. J. Chasing the Dragon in Shanghai: Canada’s Early Relations with China, 1858-1952. Vancouver, Canada: UBC Press,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2011.
- 陈喆,“季理斐与广学会文字布道事业的发展”《宗教学研究》。2013年01期。中国知网,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JYJ201301030.htm,2018年4月5日摘录。
- 李巍,“季理斐在广学会活动述评”,《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02期。
- 中国知网,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WORL200302009.htm,2018年4月5日摘录。
- 李巍,“季理斐与广学会”,白求恩精神研究会。http://www.bqejsyjh.com/NewsLook.asp?p=2&SID=202&NewID=2045&FID=98,2018年4月5日摘录。
- 魏外扬著,《中国教会的使徒行传——来华宣教士列传》。台北: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2006年。
- 《19至20世纪外国人研究北京方言的文献资料》,中华励志网,http://www.zhlzw.com/qx/shxl/477590.html,2018年4月5日摘录。
- 《古约翰小传》,丰盛恩典网站,http://wellsofgrace.com/biography/books/goforth/chapter06.html,2018年4月5日摘录。
关于作者
作者系美国加州基督工人神学院道学硕士班学生,在李亚丁博士指导下撰写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