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5  — 1774

蒋友仁

P. Michael Benoist

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数学家。在华三十年之久,担任乾隆皇帝的顾问和宫廷建筑师及景观设计师,参与圆明园的设计与建造,绘制地图;亦翻译过中国古籍,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巨大的贡献。

蒋友仁(P. Michael Benoist),字德翊,1715年10月8日生于法国奥汤(Autun),年轻时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在第戎(Dijon)和巴黎的圣叙尔皮斯(Saint Sulpice)学习。在他出生的年代,正值欧洲向全世界扩张市场,宗教组织不断向东方差派传教士的时代。少年的蒋友仁不顾父亲的坚决反对,于1737年3月18日加入了南西城(Nancy)的耶稣会院(Jesuit Novitate),并于1739年在特里尔(Trier)正式晋铎成为耶稣会神父。在被批准赴中国传教之后,蒋友仁前往巴黎做启程的准备工作。当时,耶稣会组织已确定了学术传教的策略,为蒋友仁拟定了周密的计划。他们看到中国重视数学和天文学,便请法国科学院院士尼古拉-路易·德·拉凯(Nicolas-Louis de Lacaille)和路易·吉约姆·勒莫尼耶(Louis Guillaume Le Monnier)等学者专门辅导蒋友仁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为他在清朝宫廷的工作做准备。

蒋友仁到中国时正值乾隆统治时期。乾隆继续执行康熙末年的禁教政策,天主教在中国被禁止传播,但允许有技术的传教士进入和留居中国,以科学技术为清廷服务是被接纳的。1744年(乾隆九年),蒋友仁抵达澳门。第二年,被乾隆皇帝以数学家的名义召到北京,修治历法。蒋友仁和早期入华的利玛窦等耶稣会士一样,以适应中国文化的方式传教。他在京城一面奉乾隆皇帝之命编订历书,一面刻苦学中文,学书法,研究儒家经典,很快他便通晓中国语言。

蒋友仁在中国的三十年时间里,为宫廷建造了多个建设项目,并在欧洲事务上担任顾问。乾隆皇帝尊他为智慧的源泉,以及对欧洲启蒙思想的窗口。他向蒋友仁请教各种问题,诸如“西方科学、哲学、战争、地图绘制、航海和航行实践”等。

乾隆十二年(1747),蒋友仁因乾隆对西洋文化的兴趣,在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F. Josephus Castiglione)的推荐下,承担修造圆明园喷泉的任务。他十分努力地工作,当年秋天便制造出第一台喷水机。乾隆见后十分喜欢,并提议建筑一组欧式宫殿,在殿内殿外均安装喷泉。这组欧式建筑就是著名的西洋楼,宫殿的喷泉全部由蒋友仁监督制造。在当时面临的困难相当多的情况下,蒋友仁一边进一步学习工程技术和知识难题,一边与中国的工匠沟通,认真讲解设计图纸。在众多喷泉建筑中,最杰出的作品是在宁海楼前建造的一座“水钟”。这座时钟由一个喷泉池包围,周围有12尊中国十二生肖的动物雕像,每个生肖与地支系统所指示的12个中国时辰相关联。利用蒋友仁设计的水力系统,每只动物的嘴在连续的一小时内喷水,这是中国最早的喷泉系统之一。

蒋友仁于宫廷中的第二项突出贡献是绘制世界地图。乾隆二十一年(1756)、二十四年(1759)平定准噶尔和回部之后,蒋友仁根据清政府已存的何国宗等人及外国传教士测量绘制的地图,再结合自己来华时带来的世界地图,绘制出一幅长12.5尺,宽6.5尺,东西两半球直径各5尺的《增补坤与全图》,图的四周有说明文字和精美的附图。蒋友仁在这幅图的解说中,明确宣布日心地动说的正确性,并介绍开普勒三定律和欧洲天文学的新发展。

此外,蒋友仁还制作了铜版地图,改进了当时中国人最常用的木版印刷。著名的《乾隆十三排地图》,亦称《乾隆内府地图》便是蒋友仁所制。该图西到西经90多度,北至北纬80度,全图所及地域,北抵北冰洋,南至印度洋,西及波罗地海、地中海和红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亚洲地图。这幅图的铜版于1925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发现,由104块小铜板组成,纵分为13排。铜版由谁刻版的说法不一,可能是蒋友仁委托巴黎制版商订制,也有说法是蒋友仁本人研究成功后,招工在北京制作。在巴黎的订单因路远费时,实际未用。但无论何种方式,背后都有蒋友仁的巨大贡献。

蒋友仁在来华的多年时间内,向西方介绍诸多中国文化。他将《尚书》译成拉丁文,传至国外。他向欧洲寄出大量书信、报告等文字材料,让西方人了解中国。他还送中国天主教徒去法国留学,让他们有机会与法国学者和官员直接来往,向他们介绍中国文化。

蒋友仁在乾隆皇帝的宫廷工作得到了高度认可,但他仍把传教看得高于一切。那些令世人叹为观止的成就也是受信仰的驱使。面对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蒋友仁采取的是耶稣会士的学术传教策略,以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取得中国人的好感。而他在原有学术研究基础上更加努力进深,让学到的知识在实践方面经得起考验,并且因地制宜地运用知识。建造喷泉和制作铜版这些工作原本是超出其所学范围的,但因皇帝的兴趣和要求,他也不遗余力去学习和开拓。同时,他利用一切机会与王公官吏、宫监匠役交流,宣讲教义,分发书籍。他还担任过教堂的会长,利用自己的身份援救传教士。 在蒋友仁为天主教传教事业尽力奉献之时,耶稣会的处境却每况愈下。1762年,葡萄牙政府官员在澳门抓捕耶稣会士。1773年7月,教皇克莱孟十四世(Clemens PP. XIV)下谕正式解散耶稣会。这消息让蒋友仁十分郁闷。乾隆三十九年(1774),蒋友仁因猝然中风,与世长辞,终年59岁。乾隆特赐帑银百两助葬。这位弃家修道,航海来华,倾注一生在传教事业上的传教士,为中华这片巨大的福音土地松土、撒种、收割庄稼;也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先驱性的贡献。

资料来源

  • Li, Lillian (2012). “The Garden of Perfect Brightness ll: The European Palaces and Pavilions of the Yuanmingyuan”(PDF)
  • 张捷夫主编。《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九卷。中华书局。
  • “蒋友仁与中西文化交流”,《文化杂志》。2002。https://edocs.icm.gov.mo/rc/RC43C119.pdf
  • 苏新红。“耶稣会士笔下的乾隆皇帝”——以《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为中心。贵州社会科学Vol. 305, No.3. 2016. http://194.246.119.58/pdfs/cnkiImport/CJFD/GZSK201603020.pdf
  • Kevin Knight,New Advent.org,2023。 https://www.newadvent.org/cathen/02482a.htm
  • Joanna Waley-Cohe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China and Western Technology in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Vol.98, No.5 (Dec.,1993). 1525-1544. https://www.jstor.org/stable/2167065

关于作者

韩晴璐

作者系美国加州基督工人神学院硕士班学生,在李亚丁博士指导下撰写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