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世华中国研究中心 主页 主页
Liu songling

1703 — 1774

刘松龄

清朝乾隆年间服务于清廷的著名天主教耶稣会士、天文学家、科学家和统计学家。他在中国从事科技、外交和传教工作35年,先后担任钦天监监正、耶稣会中国教区会长等职。因其在科学和外交等方面的贡献,获清廷赏赐三品官位。

  耶稣会

  北京

背景和生平

刘松龄(Ferdinand Avgustin Haller von Hallerstein),字乔年,于1703年8月27日生于今天斯洛文尼亚的首都卢布雅那(当时为奥地利帝国领土)。他于1721年加入耶稣会;1735年被差派到中国传教,途经葡萄牙,在那里学习了天文学和测绘学。当时中国正处于雍正王朝,厉行禁教措施,驱逐传教士,所以他先到印度的果阿等待时机。后来雍正驾崩,乾隆继位,他看准时机,对中国传教事业充满信心,于1738年到达澳门研究中国文化和学习中文。由于他在数学方面才华卓越,精通天文历算,被在北京的传教士推荐给乾隆皇帝,于1739年奉召进京入职,深得皇帝赏识,入钦天监协助当时的监正戴进贤(Ignatius Kgler,德国耶稣会教士、天文学家、数学家)工作。戴氏死后,刘松龄被钦命为钦天监监正(天文台台长),供职近三十年。同时他也是耶稣会在东亚地区传教事务负责人。刘松龄是第八位耶稣会会士监正,也是在钦天监任职时间最长的西方传教士。他后来亦因帮助接待葡萄牙使团有功,获清廷赏赐三品官位。

事蹟和贡献

刘松龄进入中国时期,正值清朝乾隆皇帝当政。由于“礼仪之争”,当时清朝仍然处于禁教状态,朝廷只允许少数专长于天文和历算等方面的西洋人士在中国境内生活,刘松龄便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位被公认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也被称为中国宫廷中最后一位伟大的西方天文学家。他进入宫廷第一件事就是协助时任钦天监监正的戴进贤修订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在康熙年间出版的天文学著作《灵台仪象志》,1752年修订告成,乾隆赐书名为《仪象考成》,此书出版后曾轰动欧洲的学术界。除了历法和天象以外,他还协助设计能精确测量天象的天文测量仪器,其中有乾隆年间的天球仪和地球仪,以及著名的玑衡抚辰仪。玑衡抚辰仪原名为赤道浑仪,原本是戴进贤所设计,但没多久戴氏去世,所以后来由刘松龄主持制造,历经十一年之久,终于1754年制造成功,被乾隆御赐名为“玑衡抚辰仪”,至今还在北京的古观象台上。此仪器是耶稣会传教士制作的天体测量仪器八大件中的最后一件,也被认为是最复杂的一件,北京天文台官方网站称之为“大型青铜古典天文仪器的最后杰作”。

刘松龄不只是一位天文学者,而且还擅长绘制地图。1738年底,他应两广总督的邀请,绘制了一幅澳门城镇与街坊分布图。他还和耶稣会士郎士宁(Giuseppe Castiglione)和傅作霖(Felix da Rocha)一起绘制了木兰狩猎地的地理图。另外他在数学方面的成就也得到南怀仁的肯定,南怀仁甚至认为刘在科学方面超过自己,并认为以刘的数学才能极有可能劝化中国皇帝皈依天主教。刘松龄更是一位出色的人口统计学家,他可说是第一个对中国人口作出精确统计的西方学者。根据他与欧洲教会的通讯,1761年(乾隆26年),他曾统计出中国当年19省共有人口198,214,533人。他的数据使西方国家更近一步地了解了中国社会。

最后,他还为清朝担任过外交使节,曾接待过朝鲜燕行使,以及在乾隆17年(1752)接待葡萄牙国王约瑟一世(Joseph I)派遣到中国的巴哲格(Francisco Xavier Assis Pacheco de Sampai),为此乾隆赏赐其三品官衔,可以说这是西方传教士在当时清廷中最高的官衔。

传教事业

尽管刘松龄在任职期间深得乾隆的赏识,但由于禁教,使其在北京期间并没有太多传教自由,然而作为传教士,他还是处理过不少与宗教有关的活动。首先,他是耶稣会在中国教区的会长,掌管南堂(今宣武门教堂),积极接待各地访客参观,向参观者说明天主教教义。根据费赖之(Louis Pfister)转载刘松龄的信札中记载:“每次于教外人语,不特不将教法隐秘,辄纠正其错误,说明吾教真理。来堂过访者,对于绘画有所询问,吾人必为之详细说明,听者虽乐闻吾辈言,然因而入教者甚稀。” 从这一点记载中,不难看出他在禁教期间仍然尽其所能,抓住机会向外人传扬福音。刘松龄在接待朝鲜燕行使团宏大容一行时,曾向其解释天主教核心教义,他们之间的交谈也引发了朝鲜人对外来文化的包容,间接加深了朝鲜对天主教的兴趣。

除此以外,虽然在华传教艰难,但他还是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威望保护在华传教士和信徒。如乾隆十一年(1747),有官员发现有人在向平民传教,责问之下,传教之人供出当时天主教堂里面的西方传教士。刘松龄亲自出面为他们解释,免除了他们的牢狱之灾。另外他也效法其前任传教士,积极将更多的传教士带入北京,维持积蓄传教力量。所以说,他虽然在朝廷供职,但他还是利用自己的身份在禁教期间传播,保护天主教徒,努力维持着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工作。

刘松龄在中国从事传教和科学工作35年后,于1774年10月29日长眠于北京,获乾隆赐银200两,葬于马尾沟教堂西洋传教士墓地(今北京市党校所在地)。

註:

[i]北京天文馆,铜器类。 https://wap.bjp.org.cn/kxyj/zp…

[ii] 鞠德源,“清钦天监监正刘松龄”,《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1,P.53-62,2024年2月17日存取https://www.dpm.org.cn/historical/talk/203939

[iii] 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783页。

脚注

  1. 北京天文館,銅器類。 https://wap.bjp.org.cn/kxyj/zp...
  2. 鞠德源,“清欽天監監正劉松齡”,《故宮博物院院刊》,1985-1,P.53-62,2024年2月17日存取https://www.dpm.org.cn/histori...
  3. 費賴之著,馮承鈞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783頁。

资料来源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第四册。
  • 冯军。“耶稣会士刘松龄与清宫仪器制造”,《黑龙江史志》2013(6):39-40页。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23-02-17.doi:10.3969/j.issn.1004-020X.2013.06.013.
  • 罗乐然。“乾隆禁教期的耶稣会士在华活动”-以刘松龄为研究中心。香港浸会大学。2024年2月17日存取http://webbuild.knu.ac.kr/~china/CHR/chr2013/chr82pdf/chr82-04LuoLR.pdf
  • 周萍萍。“耶稣会士刘松龄在华事迹述略”。《澳门理工学报》(2014)-1:160-166。2024年2月17日存 https://journal.ipm.edu.mo/images/journal_c/2014_1/p160.pdf
  • 荣振华。耿昇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数目补编》。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 斯坦尼斯拉夫·叶茨尼克。周萍萍译。《刘松龄——旧耶稣会在北京最后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
  • 蔡咏梅。“斯洛文尼亚传教士刘松龄在中国的重新发现——两百年前发生在北京天象台的真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21-02-15,原载独立中文笔会。
  • 费赖之、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 鞠德源。“清钦天监监正刘松龄”,《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1,P.53-62。2024年2月17日存取https://www.dpm.org.cn/historical/talk/203939

关于作者

刘耀忠

作者系美国加州基督工人神学院硕士班学生,在李亚丁博士指导下撰写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