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苍于1906年出生于福州基督徒世家,祖籍福建古田县。他的祖父刘德恩是胡约翰(John Richard Wolfe)亲手栽培的华籍神职人员;1887年由包尔腾主教(Bishop J. S. Burdon)祝圣为圣公会福建教区会吏。父亲刘谦光是福建圣公会办事处职员,母亲名陈则钦。刘玉苍在7位兄弟姐妹中间排行第四。
刘玉苍6岁入学“陶淑幼稚园”,7岁始入福州三一学校(Trinity College of Foochow)小学部就读。在校园生活中,每日早祷、晚祷与同学聚集学校礼拜堂颂读《公祷书》,饱受浓郁的基督教文化教育熏陶。1917年,入福州三一学校八年制中学部——汉英学校(Anglo-Chinese College)就读。18岁即参加“学生立志传道团”,从此奠定了他立志一生传播基督福音的思想基础。1924-1925年间,刘玉苍参加学生组织的“校工识字班”教学工作,使用上海基督教青年协会编著的教学课本,教校工识字,并传福音给他们。在校的最后时光里,全国反基督教浪潮风涌迭起,但刘玉苍和他的同学薛平西、王德熙、江中美等人在导师张光旭的指导下,经常在周日下午组成布道团前往市郊布道。那时,他还担任学校低年级学生的“主日学”教学。1925年刘玉苍中学毕业,入上海沪江大学文学系学习。翌年在“圣约翰大学“选修神学,直到1929年完成文学学士和神学专业课程。
大学毕业当年,刘玉苍即应福州三一学校林步基校长之请到校任教,同时拒绝了社会的高薪聘请,决意服务教会。1931年,刘玉苍担任三一中学初中部主任,负责行政管理,又担任西洋史和英语课程的教师。张光旭、薛平西先后担任该校高中部主任。在福州三一学校执教十年间,高凌霄牧师(Rev. E. M. Norton)在布道与教学方面,深刻地影响了刘玉苍。刘玉苍管理有方,学校秩序井然,深受学生爱戴。期间,刘玉苍也协助来必翰牧师(Rev. W. P. W. Williams)夫妇在教会学校内开展以“提倡和平主义、基督博爱精神”为宗旨的“牛津团契运动”。“绝对的爱,绝对不自私”影响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在刘玉苍带领下成为基督徒。在此期间,刘玉苍与林淑仪结为伉俪,婚后育有1个儿子和4个女儿。
1931年中国基督教六大公会决定编辑跨宗派的圣诗集——《普天颂赞(Hymns of Universal Praise)》,刘玉苍积极响应此项中国基督教界空前的圣乐事工。他从中华圣公会的《颂主诗集》中翻译修订了两首圣诗“紧靠上主歌”(1933年)和“父面光华歌”(1934年),均被收入《普天颂赞》。“紧靠上主歌”入选1983年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的《赞美诗(新编)》。
1938年,刘玉苍向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申请派立牧师。那一年侵华日军不断轰炸福州,教会机关迁往闽北。福州三一学校先后迁往古田、崇安。1939年刘玉苍由教会派往莆田接替洋教士彭雅各之职,全面负责管理莆田教会。在莆田6年牧会期间,担任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莆田支区议会主席、县堂牧师、圣路加医院(St. Luke’s Hospital)和高级职业护产学校牧师。在高级职业护产学校内也担任英语、护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师。为了在战乱期间坚固教会会众信心,刘玉苍不断地巡访莆田、黄石、石城、广业各地教会,编辑《教会与堂会》一书指导建立各地教会组织。他又编辑《医院祷文》,用于医院每日晨祷会。医院安详和平的环境,影响了许多年轻人受洗加入教会。在抗战时期,教会牧养工作愈加艰难,刘玉苍陪同恒约翰主教(Bishop John Hind)到莆田各地巡访施行坚振礼,虽因劳成疾患上胃出血,他依然坚持最前线的工作。
抗战胜利后,教会百废待兴,培养华籍神职人才重新成为一大要务。1945年(民国34年)9月“福建协和神学院(Fukien Union Theological College)”在福州仓山麦园路成立并招生。神学院院长杨昌栋在写给刘玉苍的信中说:“希望你把青年工作经验用于训练神学生,圣公会也须派代表入驻神学院照顾圣公会神学生”。刘玉苍被教会选派为神学院教师,主要教授实用神学和圣经等课程,又负责安排灵修和实习工作。同时,他还兼任圣公会福州支区主席和福州三一中学校牧。福州支区主席一职主要负责召集支区会计和书记员商讨会务;三一中学校牧一职负责主持该校内的礼堂——“三一堂”每主日的圣餐礼拜的讲道并宗教课程。
1947年12月,刘玉苍前往上海,预备到英国进修。1948年1月动身前往英国;2月转赴美国进修神学。1948年9月至1949年8月,在美国纽约协和神学院进修。1949年底至1950年2月,在美国圣公会中央神学院教学。1950年3月至8月,刘玉苍访问英国圣公会,参观了当地六、七个高级神学院,并参加了一些高级神学研讨会。此次参观、交流活动,使西方教会更加了解中国教会的现状,给予极大的尊重和同情。随后刘玉苍回国途经南印度,参观南印度“合一教会” 约一个月之久,受到当地教会热烈欢迎。这促使他在回国后写了一篇“教会合一”的文章,介绍南印度教会差传之经验。
1950年10月,刘玉苍回到福建,担任福建协和神学院教务长。1952年底,福建协和神学院并入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Nanking School of Theology)”,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要求刘玉苍继续留在福建教区内工作。1953年至1955年,张光旭主教病假期间,刘玉苍、王德熙和薛平西被委派负责教区领导工作。
1955年4月,中华圣公会全国总议会常委会总干事郑建业率领工作组到福州协助福建教区进行整顿,经张光旭主教提名,教区选举刘玉苍和薛平西为福建教区副主教。6月19日,中华圣公会六大教区大主教在上海五原路救主堂联合祝圣丁光训为浙江教区正主教,刘玉苍、薛平西为福建教区副主教。
1956年10月,应中华圣公会全国总会主教院主席陈见真主教的邀请,以澳大利亚圣公会总主教慕尔(Cach Bp. Moll)和穆林主教为首的澳大利亚圣公会代表团一行四人来福州访问。在福州三天期间,由张光旭主教、刘玉苍副主教、薛平西副主教在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主教座堂——“福州基督堂(Christ Church Cathedral, Foochow)”会见,并在基督堂举行感恩、圣餐礼拜。
1958年中华圣公会停止活动。1967年8月,刘玉苍副主教因心肌梗塞在福州辞世,享年61岁。
资料来源
- 刘玉苍:《我的历史》手稿。1967年。
- 刘玉苍:“圣公会福建教区百年纪念和教区议会非常会议”,载于《文史资料选编》第五卷(基督教天主教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 上海广学会:《普天颂赞》1936年版。
- 黄仰英:《饮水思源》,新马出版印刷(彩印)公司,1972年6月出版。
关于作者
作者毕业于湖南大学,现从事近代中国历史和福建地方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