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理华于1819年2月18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巴特勒市(Butler),父亲娄伟德(Walter Lowrie)是当地长老宗教会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热心于推动海外宣教工作。在娄理华8岁之前,父亲因为工作关係,经常离家外出,所以教养娄理华的责任,主要落在他母亲身上。娄母是一位既善良又爱主的基督徒,她对上帝的信靠,以及待人之真诚,都深深地刻在娄理华幼小的心灵中。1829年,父亲当选为参议员,全家便迁往首都华盛顿居住。在履任之前,父亲花费半年多的时间,以家教的方式督导娄理华学习,使他在数学、地理和历史等学科,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故于日后在学校求学时,其各科成绩经常名列前茅。
1837年,美国北长老会成立了专事海外宣教工作的海外传道部,娄伟德便毅然辞去参议员的职位,出任海外传道部首任执行委员。他尤其关爱中国人的灵魂,早在中国的门户对外开放之前,他即已托人在法国巴黎预先铸造好数千个中文字模,以备将来中国开放后,便可立即在中国设立一所印刷厂,藉文字工作来向中国人传扬福音。1844年,美国北长老会所属的“美华书馆”在澳门成立,娄伟德的梦想得以实现。美华书馆于次年迁往宁波;1860年又迁往上海,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印刷厂,雇有二百多位员工,主要承印基督教书籍。1896年,中国人自己经营的商务印书馆成立,其创办人中不少都曾在“美华书馆”任过职,而且大都是基督徒。
自从娄家迁居华盛顿之后,娄母因气候原因常感身体不适。最后听从医生劝告,常回宾州的老家居住。因此,在娄理华13岁的时候,随母回到故乡宾州,入读杰弗逊学院(Jefferson College)。1832年11月,母亲终因病重不治而辞世,年纪尚少的娄理华倍感忧伤。但母亲在离世前所表现出来的安详与平静,以及对她的救主的信靠与交託,使娄理华内心大得安慰的同时,也深受触动,从而促使他开始正视自己的信仰生活。1835年,娄理华决志信主,并开始参与教会的聚会和事奉。
父亲娄伟德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在自己的儿子中,能有人愿意前往中国,直接向中国人传扬上帝爱的福音。1837年3月,尚在学校读书的娄理华写信给父亲,透露自己乐意成为一个宣教士的心愿:“我的志愿是向异教徒传福音,无论是生是死,矢志不渝。从我决心成为宣教士至今已有两个月的时间,在我的脑海中从未出现过后悔的念头。我心中的重担早已挪开了,现在我只会更热衷于拓展救主国度的事工。亲爱的父亲,请为我祷告。”同年9月,娄理华完成了他在杰弗逊学院的学习,随即决定献身海外宣教工作。
1838年5月,娄理华进入美国长老会在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神学院( 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接受为期三年的神学和海外宣教课程训练。在神学院最后一年时,他选定非洲西部作为自己未来的宣教工场。1840年12月,美国北长老会海外传道部(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正式接纳他为宣教士。1841年,由于中国的宣教工场急需宣教士,该差会就征询娄理华的意见,看他是否愿意改变计划,考虑前往中国宣教。
起初,娄理华对于差会的设想颇为挣扎,但经过祷告后,他终于顺服差会的意愿,并视之为“上帝给予他的呼召,要他前往那个广大的葡萄园——属于他救主的葡萄园去工作。”从娄理华稍后写给父亲的信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从挣扎到顺服的心路历程。他如此写道:“我原先不大愿意接受他们要我前往其他国家的建议。然而,倘若他们真的认为中国的需要比非洲大,而且我在中国能够发挥更大效用的话,我将会不作任何争辩,欢欢喜喜地的顺服他们的决定。若需要,我已准备好在今年秋天出发。”
在娄理华远赴中国之前,差会特地安排他前往印第安人中间实习,操练布道与讲坛事奉工作。1841年11月9日,娄理华被按立为牧师。翌年1月19日,娄理华从纽约乘坐“女猎人号”(Huntress)船启程前往中国。出发之前,差会特别为他举行了一个欢送会,父亲还在会中致词,训勉即将出征的儿子。
经过四个多月的海上航行,娄理华于1842年5月27日抵达中国。时值中英鸦片战争正酣之际,娄理华只好先在澳门登陆,再伺机而行。在澳门期间,娄理华一方面努力学习中文,一方面埋头阅读有关中国的书籍,藉此更多了解中国的情况。学习中文对娄理华实在是一大挑战。在他看来,中文是“全世界最难学会的语文”之一,为此他曾灰心、失望过。从他1843年2月24日写给继母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挣扎:“我曾站在成千上万说不同语言的人群中,却不能说出一句他们能够听的懂的话。……然而,上帝的爱藉着圣灵临到我,基督的恩典也够我用。我会回去吗?我会后悔来到这里吗?绝不!虽然我时常感到孤单,也不时充满愁苦,但是‘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打倒了,却不至死亡’。……当我们走完了世界的旅程,我们的劳苦将会被记念。啊!这是何等真确的事情!”为了不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召命,靠着上帝的恩典,他坚持了下来。鸦片战争结束后,“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对外开放五个通商口岸,期待已久的西教士们得以进入这五口城市宣教。1845年4月11日,娄理华被分派到宁波工作,与他同行的还有另外四位宣教士。
娄理华擅以文字宣教,早在澳门等待时期,他即已开始写作。在1844年间,他多次在裨治文所创的《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上发表文章,记叙西教士在中国的宣教经历。其后,这些文章被编辑成书,在美国出版,名为《秦国之地》(The Land of Sinim)。1845年8月,一部带有中文字模的印刷机从澳门运抵宁波,从此,娄理华开始其在宁波的文字宣教工作。在他能够以流畅的宁波方言向人传福音之前,借助文字宣教尤显重要。娄理华在这一时期编印的福音性刊物计有:经过简化的威敏斯特信条;《路加福音》、《使徒行传》和《罗马书》的注释等。
1843年8,西方各基督教差会的代表在香港举行宣教士译经大会,商讨出版一部“不仅为各差会共同认可,亦为中国人所接受的圣经译本”,该译本被称为“委办译本”或“代表译本”,由五个宣教区的宣教士分头进行翻译。娄理华是美国长老会宣教士中,唯一参加这项合作计划的宁波宣教区代表,也是所有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积极参与译经会议和工作,多次撰文发表自己的译经原则和观点。娄理华对中国的宣教前景也充满期待,巴不得千万中国人离弃偶像崇拜,归向真神信仰。他曾如此表白自己的心迹:“中国的本身,可以自成一个‘世界’。每当我穿越它那美丽的平原和那拥挤的街道时,我都会不期然的发出这样的感叹:‘何等的一个对基督教一无所知的国家!’……即使我说这里的寺庙不比宾夕法尼亚的农舍少,这也不见得是夸张之语。我曾在宁波的街头看见数以千计的人,聚集在一起敬拜一个被誉为‘一切神明’(All the gods)的偶像。除非这些拜假神的人有机会接受福音,否则他们的结局只会是永远的沉沦。”
1847年8月19日,娄理华参加过译经会议之后,从上海乘船返回宁波途中,不幸遭遇海盗劫持。在美国长老会派驻宁波的宣教士卢美仕(A. W. Loomis)写给娄理华父亲的信中,记述了出事的经过:“乘客们看见了海盗船,都感到非常恐惧,娄理华则力劝他们保持镇定。当海盗船一步一步逼近时,娄理华向他们出示了一面美国国旗,但海盗船仍向他们开火,还强行登上他们的船只。除娄理华之外,每一位水手和体格较为强壮的乘客,都被海盗们殴打,以防止他们做出反抗。海盗们随后逐一搜劫乘客们的财物。当他们准备撬开娄理华的行李箱时,他主动把钥匙取出来交给他们说:‘不必撬了,钥匙在这裡’。他们打开了娄理华的行李箱,却不敢拿走任何物品。然而,他们不停的殴打他的老僕人以洩愤。娄理华虽曾多次央求他们停手,但他们全不理会。过了一段时间,海盗们开始商议要怎样处理娄理华,因为他们担心娄理华会在事后向官府报桉。最后,他们决定把娄理华活生生的抛下海中。当海盗们把娄理华抬起准备抛下大海之际,他奋力将自己手中拿着的最珍爱的一部希伯来文、希腊文和英文对照的圣经掷到船上,以免书随人亡。在水中挣扎的娄理华,虽曾多次试图游近船只,但强盗们用船篙击打他,使他无法靠近。不久以后,筋疲力尽的娄理华便沉入海中。”这位热爱中国的年轻宣教士,来华宣教仅仅五年零两个月,就这样葬身于汹涌的波涛中,死后连尸体都不知下落,当时他年仅28岁。
1847年9月13日,美国驻华公使正式致函中国两广总督,要求尽速缉捕凶徒归案,并且严加惩处。两广总督回信表示将会全力缉凶。11月15日,美国驻华公使接获通知,表示其中一名海盗经已落网,并已供出其他海盗的名字和他们藏匿之处。1848年9月22日,公使再次接获通知,犯案的九名海盗已先后落网,其中三人已被处死,其余六人则被放逐到边陲之地,终身服苦役。
娄理华惨死于凶狠海盗手中的消息,使各差会的宣教士都深感到震惊和惋惜,娄理华的父亲更是悲痛欲绝。娄理华生前的同工兼挚友莱约翰牧师(Rev. John Lloyd),写信安慰他,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感人肺腑:“亲爱的娄老先生,我没有打算为理华撰写颂词,但我实在感觉到,不论是你,是我,或是上帝的教会,都已承受了极大的损失。这损失所带给您的感受,当然是最深切的。虽然我不能完全体会一个为人父亲的丧子之痛,但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这不幸的消息在您心中造成的冲击是何等的大!我要对您表达深挚的同情,我的心也在为您淌血。我感觉到自己不懂说安慰的话,因为您所受的打击实在沉重,无论我说什麽,都难以弥补您心中的痛苦。我唯一能够做的,只是与您一起哭泣。虽然我不能在这悲伤的时刻给您带来安慰,但是有一位,祂不仅对您深表同情,祂也能安慰您,祂就是理华所爱的耶稣。祂知道您心灵深处的痛苦,祂也知道理华所遭遇的一切……。天父的儿女何等有福!”
为了纪念自己的爱子,娄伟德把娄理华在中国的讲章编辑成书, 于1851年在美国出版。该讲道集的最后一篇讲章,是娄理华用宁波方言写成的,足见他对宁波方言的熟练,以及他对宣教事业的献身精神。
在美国长老会早期宁波墓园中,修有娄理华的坟墓,实为衣冠塚。墓前竖立一块墓碑,记念这位中国基督教近代史上第一位在中国殉道的基督教(新教)宣教士。上面镌刻碑文云:“耶稣圣教教师大美国士人娄礼华先生,生于嘉庆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卒于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初九日。溯自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十八日始来中国之澳门;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至宁波宣扬圣教。讵知修短所限,仅享年二十九岁(虚岁,编者注),泛海被盗汨没。凡属仝人,莫不怀戚。爰为之立石,以识景慕之忱焉。耶稣一千八百四十七年”。
娄理华殉道七年后,1854年,他的弟弟,27岁的娄理瑞(Reuben Lowrie)亦踏着哥哥的足迹,带着新婚的妻子,也带着对中国人的爱,踏上中国的土地,继承哥哥未竟的事业,到上海传扬基督福音。因过度劳累,积劳成疾,于1860年病逝于上海,葬在美国长老会上海墓园中。
资料来源
- 赵维本著,《佳踪重寻》。新加波:新加坡神学院,2007年出版。
- 魏外扬著,《中国教会的使徒行传》。台湾:宇宙光文字部,2006年出版。
- 相关网络资料。
关于作者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