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  — 1979

路肯约

中国云南傈僳族早期基督教会领袖和传道人。曾任云南省泸水县副县长;缅甸密支那地区教会总会会长。

路肯约,学名祝路俅。1919年出生于云南省泸水县称杆乡大村子(今橄榄村)。他自幼富于同情心,尤其关心那些贫苦儿童,经常把自己家里的食物拿出来与他们分享。路肯约九岁时从西方宣教士那里听到福音,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1933年,少年路肯约到泸水县麻栗坪,参加宣教士举办的第一期教牧人员培训班,一边学习圣经,一边做打字工作。由于路肯约读书认真刻苦,深得美国内地会宣教士杨志英牧师(Rev. John Becker Kuhn)的喜爱,收为义子。从此他经常跟随杨牧师到保山、缅甸、木城坡等地传福音。从1941年起,路肯约开始独立担任宣教工作,经常到远近村寨教会传道。1945年,路肯约再入麻栗坪圣经学校深造。1948年,当西方宣教士将培训班从麻栗坪搬到橄榄村后,路肯约担任教员两年之久。

1950年,路肯约被选为泸水县人民代表,到保山参加各民族政协委员会议。会上,他又被选举为保山专区政府委员。1951年泸水县成立联合政府,因路肯约在群众中的威望,又被选为泸水县副县长。

1952年,中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三反运动”,路肯约无法适应这突如其来的政治气候,遂于同年2月出走国外,定居于缅甸的密支那。由于那里的教会和教牧人员对他不了解,以为他是从中国来的副县长,故有两年多时间他不被接纳。当地教会不安排他参与教务工作,各地教会也不邀请他讲道。每逢礼拜天聚会时,他都是以普通信徒身份,安静坐在教堂的某一角落参加崇拜。

1955年,杨志英牧师从曼谷经仰光去密支那,抵达时,飞机场过道两旁站满了迎接他的人群,他们是来自密支那地区各地教会的负责人。当杨志英在群众中发现路肯约时,快步趋前把个子矮小的路肯约举抱起来,当著各部族教会领袖的面说:“这是我养大的儿子,你们为何不让他讲道?”直到此时,众人才知道路肯约的真实身份与来历。从那以后,路肯约在缅甸各地大受尊敬,威望亦与日俱增。作为缅甸大教区的牧师,路肯约努力拓展各项事工,且大有成效。但他仍心系故乡,总想有机会返乡服务教会。

1957年,泸州当地政府为了争取路肯约回国,特地派了他昔日国内的同工马可和亚利达古等人前往缅甸,动员他回国。但当他听到国内阶级斗争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时,既害怕又失望。于是,他只将妻子和两个女儿送回国内,自己则只身一人回到缅甸。果不其然,他的妻子回到家乡后不久,因受不了政治运动的折磨,最后悬樑自尽,孩子们也饱受歧视而流落他乡。

1967年,路肯约再次下决心回国。但当他到达中缅交界处的大坝地河时,得知国内“文化大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不得不再次停下返乡的脚步。

1976年以后,路肯约担任密支那地区教会总会会长,在整个缅甸基督教会中颇有威望。1979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路肯约再次萌发归国效力之心。同年3月,他开始为归国行程做准备。同时他夜以继日地赶写泸水傈僳族的历史变迁,打算临别前留给侨居缅甸的傈僳族同胞。当缅甸各地教会领袖和信徒得知他要回中国的消息后,纷纷前去他家,为他送行。那些天他每日忙于应酬,经常与客人同食共寐。不幸的是,就在他行将踏上回国程途之前,却不慎因食物中毒而突然去世,年仅60岁。

安葬路肯约牧师的那一天,前去参加葬礼的有来自缅甸各地教会的教牧人员和信教群众,并国外差会使团的负责人达三千多人。仰光和其它一些地区的政府官员也参加了路肯约的葬礼,足见人们对他的景仰与怀念之情。

资料来源

  • 胡保罗著,《怒江情——怒江大峡谷傈僳族的宣教史》,协传培训中心出版,2006年。65-67页。

关于作者

李亚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