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世华中国研究中心 主页 主页
Robertson Cecil Frederick

1884 — 1913

罗德存

英国浸礼会医务宣教士。成为英国浸礼会第一位死于陕西的医务宣教士。

  大英浸信会

  陕西

1884年9月4日,罗德存(Cecil Frederick Robertson)出生于英国伦敦南郊克莱汉姆(Clapham)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服务于金融界,同时也热心于教会的工作,也一直希望子女中至少有一人能去远方的异邦宣教。罗德存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天资聪明、活泼开朗、情商很高,学习时勤奋刻苦,成绩优异。

1901年,罗德存通过伦敦大学的预科考试,并在同年获得了100英镑的奖学金。他被一名英国教会同工推荐给了在中国陕西的英国浸礼会宣教士邵涤源(Arthur Gostick Shorrock),随后他与父母商量,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医疗宣教士。同年9月,罗德存进入米德尔塞克斯郡医院(The Middlesex Hospital)开始学医学和实习,获得了骄人的成绩和荣誉。毕业时他获得了总督奖(Governors Prize)、自由人奖学金(Freeman Scholarship)和布罗德里普优异奖学金(Senior Broderip Scholarship)。在医院实习时,他不仅担任了6个月内科住院医师,而且还担任了6个月外科住院医师。

1907年,罗德存成为皇家医师学会会员(M. R. C. S.),获得皇家医师学会执业资格(L. R. C. P.),医学学士学位(M. B.)和理学学士学位(B. S.)。25岁时(1909年)他已经拥有英国皇家外科院士(Fellow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资历, 同时担任英国皇家医学院的研究人员。

尽管罗德存在医学领域如此出色,但他依然认真对待他的信仰生活。他注重灵修、读经、祷告并热心投入圣工。根据他的同学泰克曼(Gottfried O. Teichmann)医生回忆,通过他的热情、努力和每日的祷告,使死气沉沉的基督徒联合会(The Christian Union)变成了一个真正对人有帮助的联合会。他立志去海外宣教,甘心放下那令人羡慕的无限前途。他在学医的同时还参加了汉语课程的学习,良好的汉语基础使他能够在日后用中文写个人的信件和处方,为去中国医务宣教做好了准备。

1909年10月12日,罗德存从南汉姆普顿(Southampton)启航前往中国。经过一个多月的航程,于11月25日抵达上海。在上海停留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当时在华宣教的著名宣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请罗德存一行去他家里进行了一次长谈,并一起参加晚祷,在西安宣教的莫安仁(Evan Morgan)夫妇也与他一同用餐。12月4日,罗德存一行乘船离开上海转往西安,于12月24日到达,受到姜感恩(Stanley Jenkins)、荣安居(Andrew Young)、邵涤源夫妇等宣教士的欢迎与接待。

1910年1月,刚刚安顿好的罗德存即开始学习汉语,同时也开始熟悉西安的民俗和宣教士作工的环境。当时教他汉语的老师不是基督徒,而且吸食鸦片成瘾,为此罗德存开始将帮助中国人戒除鸦片作为自己重要的宣教使命之一。

罗德存7月份时就可以用汉语作晚祷了,并且也能够对《圣经》的章节进行短评。在9月份举行的传教士汉语考试上,罗德存取得很好的成绩,被传教委员会评为成绩优异者。

1910年9月,罗德存正式开始了医疗宣教的工作,当天他在门诊用4小时看了大约30名病人。他在日记中写下了他当时的喜乐心情:“经过大约9年时间的预备,我现在终于开始了实际的宣教工作,这种感觉实在是太棒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依然大部分时间学习汉语,并且每周有一天在医院门诊出诊。此外,他还会去东关城的男童学校协助管理。

到1911年5月中旬,因着姜感恩一家返回英国休假,罗德存就担负起医院大部分的工作,每天早上都要诊治住院病人;每周五时他需要在门诊,周六要做手术;周二和周六他还会带领住院的病人做祷告。最令他快慰的是,到同年7月30日,他已经帮助3名中国人戒掉鸦片,并且其中有两个人愿意加入教会,也开始参加教会的祷告会。他的汉语老师也在9月受洗归入了基督。

1911年2月18日,罗德存从西安启程,骑马去陕北延安巡诊。这段路程十分艰苦,单程天气好时也需要10天才可到达。尽管路途艰难,途中他还完成了第一次汉语讲道。虽然他来中国才10个月左右,但他清晰的发音,丰富的语汇,正确的引用成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延安当时吸食鸦片十分普遍,而吸食鸦片成瘾者又十分痛苦,一般的宣教士又没简易可行的方法帮助他们戒除,因此,罗德存作为浸礼会第一位去延安巡诊的医疗宣教士很受众人期盼。因此罗德存在巡诊期间里,主治吸食鸦片的烟瘾患者,同时也诊治其他疾病如伤寒、霍乱、天花、白喉等等。他四处探访病人,有时还要骑马出城去诊病。短短六周的巡诊,罗大夫就赢得了延安百姓的爱戴,而且地方官员也对他十分敬重,并与他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极大地促进了延安浸礼会的宣教工作。当他返回西安的时候,延安人还准备安排一场隆重的欢送游行,但为人谦逊的罗大夫婉言谢绝了,最后只好以简单的仪式代之。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此时姜感恩已经返回英国休假,承接各项工作的罗德存、荣安居和贾尔德(G. A. Charter)本来已经在超负荷的工作,现在他们又要面对一场全新的考验。革命刚刚开始,延安城就已经一片混乱,城中数千的满人被屠杀,盗匪猖獗,甚至住在南郊的几位宣教士和子女也不幸遇难。此前罗德存在东关城出诊,随着城门的关闭,他就无法再进入城中。但罗大夫不惧艰险,勇气十足,在革命军的护送下,翻过城墙又投入到救治工作中。罗德存所在的英华医院虽然其规模、设施、环境等与英国的大医院无法相比,但医务宣教士们医术高超,并且医院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方式,在辛亥革命爆发之时就承担起了革命军总医院的角色。医院救助伤者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不以是否革命对象来区分病患,无论满汉,是伤兵还是百姓都能得到医生们的诊治。英华医院当时仅有罗大夫和贾尔德两位医生,后从陕北营救回荣安居及其夫人,都算在一起也只有4名医生,他们要面对的是数千的病人与伤员,他们的劳累辛苦可想而知。

1911年11月19日,罗德存离开西安城,前往潼关,筹划设立东线站地医院,但因医疗用品和药品的耗尽,为了保证伤员的生命安全与可以得到及时的救治,12月24日罗大夫带领医疗分队冒着各种危险运送伤员返回西安。正因着他们源于基督的爱心和热心,使从社会底层、伤兵到当时的领导,心中都油然升起对他的感激之情。

随着战争结束,和平的来临,英华医院救治的伤员逐渐减少,医务宣教士们终于可以有机会回国休假,调整身心,以便重新返回陕西继续工作。1912年9月下旬,罗德存休假回来后,重新投入到英华医院繁忙的工作中。1913年2月中旬,一名来自甘肃的宣教士小儿子得了天花需求救治,罗大夫连夜赶路,四天的路程他只走了两天。可惜由于路上错过没有遇见,罗大夫恐其得不到及时治疗,又急忙返回西安。由于他之前已经生病有两周时间,如此来回折腾,使他染上了伤寒,从3月5日起他就开始高烧不退,直到3月16日,年仅28岁的罗德存大夫就长眠在西安这片土地上,成为英国浸礼会第一位葬在此地的医务宣教士。

罗德存的去世,使西安城的居民感到极其的伤心难过,前来送行的人群站满了街道两侧,跟随在棺木后的送葬队伍长达一里,情景感人至深。时为大都督的张凤翙在葬礼上也发表了讲话,他饱含真情盛赞罗德存大夫在陕西的工作和生活。

罗大夫去世的消息传到英国后,在伦敦等地也先后多次举行纪念仪式,缅怀这位为上帝尽忠的仆人。海内外许多宣教士,纷纷给他的家人寄去信件,以示他们的慰问与敬意。他们眼中的罗德存大夫“年纪轻轻,却硕果累累”, “充满勇气,保持信念,热心宣教,救死扶伤”,“谦恭有礼,温和亲切,对耶稣忠诚”,这些构成了罗德存完美的一生。

资料来源

  • Meyer, F. B. Memorials of Cecil Robertson of Sianfu: Medical Missionary. London: The Carey Press, 1916.
  • 史红帅编,《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民国丛书。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年。
  • 魏外扬著,《中国教会的使徒行传》。台北:宇宙光,2006年。

关于作者

张震

作者系美国加州基督工人神学院道学硕士班学生,在李亚丁博士指导下撰写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