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士敦(John Preston Maxwell)于1871年12月5日出生在英国的伯明翰,系家中长子。父亲马雅各(Dr. James Laidlaw Maxwell)是苏格兰籍传教士与医学博士,于1860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医科。1865年以英国长老会传教士身份,奉派前往中国宣教。1863年8月,马雅各抵达上海,然后到厦门学习语言,1865年转往台湾,到台南府城从事医疗宣教,即,宣教方式是以行医为主,传道为辅。多年后,他在台南创立了台湾第一个长老会教堂和第一所西式现代化医院——台南新楼医院,被称为“台湾的医疗宣教之父”。
马雅各夫妇育有二子。长子马士敦,次子马雅各二世(James Laidlaw Maxwell,Junior)。马士敦出生时,父亲马雅各尚在伯明翰行医。马士敦年轻时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并在圣巴多罗缪医院(St. Bartholomew’s Hospital)接受临床训练,由于其妇产科专业方面学习成绩优异,而获得金质奖章。后来就留在圣巴多罗缪医院做驻院医师。
因其虔诚的基督教信仰,且有志于海外宣教,马士敦申请成为英国长老会的医疗传教士。1898年,27岁的马士敦接受英国长老会的差派,前往中国福建宣教,在那里度过了他职业生涯的大部分年月。他先抵厦门学习中文,次年与爱迪丝·伊萨克森小姐(Edith Lilly Isaacson Jonas)结婚。1908年,他们的女儿玛荷丽(Marjorie Gordon Maxwell)出生。
1899年至1904年,马士敦服务于福建漳浦源梁医院(今漳浦县医院),担任外科主任。该院由英国长老会创办于1889年,首任院长是白格非。内科主任是霍雅各(James M. Howie,又译厚雅各)。他们不仅在医院里诊治病人,还时常下到偏远山区乡镇巡回看诊,足迹遍及漳浦、云霄、平和、诏安等地。医院1901年记录共有5500名病人就诊,其中3000多名就是在自己的乡镇和村庄接受治疗的。1904年霍雅各医生伤风后仍坚持出诊,过劳而死,年仅48岁。除了看病施药外,他们还培训中国医科学生和助手。
1904年,时年33岁的马士敦被派往永春,接替宣教士骆约翰(John Cross)医生出任永春医馆(今永春县医院)馆长。据《永春县志》记载,永春医馆创办于1893年。1886年,大英长老会传教士到永春传教,发展颇快。1888年英长老会宣教士颜大辟医生(Dr. David Grant)来到永春,在城西五里街尾开设了临时诊所,此为西医传入永春之始。1893年在真武殿(今儒林村)边购王氏旧屋三座及田地四亩建院,1895年建成迁入正式开业,名“永春医馆”,骆约翰医生开始主持医馆事务,西医逐渐为永春民众所接受。
马士敦接掌永春医馆馆长之时,医馆条件还较为简陋。在他倡导之下,得地方人士及华侨热心捐助,募得巨款,于是在真武殿原址翻建新式洋楼房四幢,于1906年竣工,设有挂号处、候诊室、诊病室、手术室、药剂室,并有教学室、大讲堂、学生宿舍、男女病房和医生楼等。马士敦医术精湛,且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多篇论文寄回英国刊发,获得英国医学会之表彰。1906年赠他一套X光摄像器。当时永春尚无电力,纵有先进器械却用不起来。英国医学会又特地帮马士敦购置了一台10千瓦直流发电机,用8马力柴油机带动发电。同时为了预蓄电力,又附设了120个铅板蓄电池,供该院照明及X光放射室用电。马士敦为此特别建了二个房间,一间专为发电和蓄电用;另一间专为透视用。这套设备可能为福建首见。此外马士敦还为医院安装自来水,引进显微镜及其他先进的医疗设备。病床也从20张增至100张,服务范围扩展到邻县,至此医院颇具规模,改名为“永春医院”,成为当时中国国内颇具规模的一流现代化西医院。
马士敦嗣后在院内附设医士班亲自教学,学制五年,内外科兼学,理论和实践并重,学习届满经考试及格后,医院发给毕业证书,可以开业行医。该班培训出来的医师先后独立开业,如庄良屏、吴德福创办了永春诊所;黄衍爵、黄汉忠在洪濑创办了汉忠医院;陈伯濂、陈伯清在泉州城开设了红十字医院;柳国烈、吴瑞香在泉州城创办了国烈医院、在安溪开设了赤十字医院;何大年同太太苏德安则创办了永惠妇孺医院。1916年毕业的苏加明是马士敦的得意门生,后来成为福建德化的名医,也是德化第一所医院的创始人。其高足之一黄汉忠后来在他的推荐之下,成为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永春医院从1897-1948年间,共毕业了十五届学生,为中国培育了一批西医人才。
虽然马士敦的专长是妇产科,但因现实需要,他也兼做外科,当时国军伤兵的需要主要是外科。因此当地的国军官兵同马士敦医生有着相当良好的关系。1915年前后,马士敦因救助伤兵有功而荣获中华民国陆海军部一级奖章。
如今在永春县内收藏着一方已有百余年历史的石碑,是永春医院于1906年扩建竣工时所镌立的。碑文内容既有汉文,亦有英文,其中“盖上帝爱世至赐其独生子俾凡信之者免沉沦而有永生”一语,出自圣经《约翰福音》第三章第十六节,现在译为:“神爱世人, 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该石碑见证了近代基督教在永春的传播,以及近代医学在永春的发展。
1949年中共建政后,永春医院被收为国有。1956年迁到县城北门外旧环翠亭之麓新建院址,与县卫生院合并成为公立永春医院;1985年又迁入西门外现址。而基督教永春医院旧址如今已用作县委党校,原来的建筑多已无存,只有两座当年给年轻护士做食堂和宿舍的楼房(俗称“姑娘楼”)还在。此乃后话。
1919年,马士敦被派往北京协和医学院担任妇科学和产科学医师和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以美英为主的多国传道会联合创办的,自1917年起得到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大力资助,成为培养中国医学人才的主要摇篮。1921年医学院成立了附属医院协和医院,马士敦在医院内成立了妇产科,并担任科主任,一直到1936年退休。这可能是在中国医院中的第一个专门的妇产科。
除创办协和医院妇产科和看诊病人外,马士敦还致力于培养中国妇产科医学人才。被称为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万婴之母”林巧稚医生,就是在1921年进入北京协和医学堂受教于马士敦的。她来自福建厦门的一个基督徒家庭,年轻时受洗成为基督徒。1929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后,马士敦坚持要聘她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因而成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林巧稚传》用了很多文字描写她如何在马士敦教导下的成长,以及成为协和医院妇产科的第一位华人主任的。
被称为是中国妇产科病理学奠基人的林崧教授则是在1927年考入协和医学院的。几乎所有讲述林崧生平的文章都提到马士敦对他学业成长的重大影响。我们既然称誉林巧稚、林崧等人为中国妇产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而他们都是马士敦——中国最早的大学妇科与产科教授、最著名医院的妇产科创办人和首任主任、以及中华妇产科学会的创办人和首任主任——的学生,所以马士敦才堪称为中国妇产科真正的奠基人。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期间,马士敦还把工作重点放在骨软化症研究上。他的研究系列对中国北方的这一常见疾病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开日后协和内科骨代谢研究之先河。其论文《中国的骨软化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意义重大,不仅因它有着前人未曾描述的疾病细节,丰富了人们对于骨软化症的认识;而且对北京协和医学院此后的骨软化症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上有着特殊的价值与地位。
1929年,马士敦成为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院士。1932年,他担任了中华医学杂志英文部编辑。1936年退休后,他又担任名誉教授,成为协和医学院的三位执行委员之一,并担任了中华医学会的理事。1937年又发起创建了中华妇产科学会,并担任了首任会长。
1936年,马士敦从北京协和医学院退休,但仍担任该院的名誉教授。为表彰他数十年来为中国人民的服务与贡献,国民政府授予他四级采玉大勋章。
当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开战之时,马士敦离开北京回到英国,居住于剑桥郡的布林克利(Brinkley, Cambridgeshire),同时在新市场总医院(Newmarket General Hospital)担任妇产科医生,并兼任医学顾问。
马士敦广受人们的爱戴与尊重,在人们心目中,他是一个医术精湛,充满智慧,谦卑和蔼而又慷慨善良的人。不幸的是,1961年7月25日,他被人发现死在离家不远的自己的汽车里面,时年89岁。很可能是因猝发性疾病所致。
最后交代一下马士敦的弟弟马雅各二世(James Laidlaw Maxwell,Junior),他是位专长于痳疯病的名医,后来也成为英国长老会医疗宣教士,从1900年到1923年追随父亲在台湾台南新楼医院事奉。1923年,他奉派前往中国担任“中国博医会”执行干事;1937年在上海又担任中国红十字会的总干事。1940年他因脚疾回国;1948年又到中国杭州近郊的一所痳疯医院工作,以他的专精技术,医病救人。1951年,他不幸染上疟疾在杭州去世。因着他对耶稣基督的爱,以及对中国人民的爱,他把生命留给了中国。
资料来源
根据诸多网络相关文章资料编辑而成。
关于作者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