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世华中国研究中心 主页 主页
Mei lishi

1829 — 1895

梅理士

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在华从事宣教、教育和慈善事业39年之久,造福山东百姓。他是中国聋哑教育的开创者,亦是“山东大花生之父”。

  美國基督教北長老會

  登州

梅理士(Charles Rogers Mills)祖籍英格兰温莎市,其先祖西缅·梅理士(Simeon Mills)于1630年迁居北美;而其母系先祖托马斯·罗杰斯(Thomas Rogers)则为“五月花公约”的第18位签名者。梅理士于182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加尔福德,先后就读于德拉华州维明顿高中和宾夕法尼亚州伊斯顿(Easton)拉法叶高等专科学校;185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新泽西普林斯顿神学院,随即被布法罗长老教会按立为牧师。同年8月20日,梅理士与罗丝·麦克马斯特(Rose Anna McMaster)小姐结婚;10月1日即偕新婚妻子乘船启程来中国,于次年2月到达上海,从此开始了他在中国长达39年的传教生涯。

梅理士夫妇在上海生活了5年,由于不适应那里的气候,遂于1862年转赴山东登州(今蓬莱市)宣教,成为登州美国北长老会继倪维斯(John Livingstone Nevius)之后的负责人,此后他在登州从事宣教、教育和慈善事业达34年之久,直到1895年去世。在此期间,他担任登州长老教会牧师之职,除了负责大量堂会工作外,还培训传道人,开办农村日校。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梅理士在登州建立起兴旺的教会,拥有一所男子高等学府,一所男中和一所女中,一座医院,一所启喑学校。而启喑学校的创立,则与梅理士的聋哑儿子有着直接关系。

梅理士夫妇来华后,共同生活了18年。梅夫人于1874年初在登州染病逝世,身后留下了4个年幼的孩子,其中的一个儿子3岁时不幸因病致聋。梅夫人病逝前,留下遗嘱希望聋儿能够受到特殊教育,也希望那些中国聋儿们都能夠受到同樣的教育。梅理士目睹自己儿子的不幸和痛苦,亦深切认识到教育聋哑儿童的重要性,遂萌发出开办聋哑学校的念头。但是,当时中国没有聋哑教育的师资,他只好先将儿子送到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Rochester)聋哑学校接受教育,在那里结识了该校女教师安妮特·汤普森(Annette E.Thompson)小姐。因着孩子的缘故,汤普森与梅理士通信多年而生爱意,她对梅理士的出身、人品,特别对其虔诚的宗教献身精神,十分钦佩,认为梅理士“为了他所爱的中国人民,无私地奉献出了一切。”出于共同的信仰追求,以及对聋哑教育的热爱,汤普森小姐毅然接受了梅理士的邀请,献身于中国宣教,于1884年作为美国长老会的女传教士来到烟台,经郭显德牧师(Hunter Corbett)证婚与梅理士结为伉俪,取中文名为梅耐德,之后便来到登州。

梅理士与汤普森的结合,使创办启喑学校的愿望有了实现的可能。历经两年多的筹备工作,他们终于在1887年在登州正式创办了“登州启喑学馆”,由梅理士自任馆长,梅耐德担任教员,另外还聘请了一位懂英语的中国人担任助教。这是山东乃至中国的第一所聋哑学校。启喑学馆采用美国罗彻斯特聋哑学校教材和自编的《启喑初析》为教材,用口语、手指语和手势语教学,正式将西方现代聋哑人教育引入中国。

登州启喑学馆创立后举步维艰。因为在此之前,聋哑教育在中国乃为闻所未闻之事,一般百姓对此不理解。那时大部分百姓的正常子女尚且都读不起书,哪有人想到让聋哑儿童受教育?而传教士办学教育聋哑人,更难免引起人们诸多疑虑。因此,登州启喑学馆开办后,尽管不收学费,衣食全由校方供给,但入学者却寥寥无几,开始只收到一名贫苦木匠的儿子。最后只招来两名学生:李三元和刘堂凯。事实上,在整个登州时期,总共也只有4个人入学。当时的办学经费,由梅理士所属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拨发。

梅理士对山东人民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在山东引种美国花生取得巨大成功,以至于日后花生、花生仁和花生油成为近代山东重要的出口贸易商品,对山东农副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梅理士在登州生活、工作七八年之后,他对山东的气候和土质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并且也有了可以信赖的教友,于是他利用每次回美国度假之机,有意识地带回优良品种的花生,分发给各地农村的教友,教他们播种于地。翌年,花生收成后,他再吩咐分发给更多的教友和农民播种。如此反复传播越来越广,经二十数年,花生繁殖已遍及山东各地,其后乃及于其他省。以至于后来山东百姓自愿发起募捐,为梅理士立一铜像,以示表彰,并誉其为“山东大花生之父”,以不忘其惠。

1895年,梅理士因长期辛勤劳苦而积劳成疾,逝世且葬于登州。如今在蓬莱八仙渡还存有梅理士牧师的中英文双面墓碑。

梅理士病逝后,美国北长老会差会不再供给经费,学馆暂时停办。为了恢复办学,梅耐德不顾丧夫之痛,四处奔走,多方求助。从1896年到1898年,她不断地向美国那些给聋哑学校捐过款的组织和个人写信,诉说自己的办学梦。其母校校长威斯特·维尔特博士收到信之后,回信请她重新开办聋哑学校,由母校为她提供办学经费和其一家人的生活费。校长的来信使梅耐德心里重新燃起信心和希望。经过反复思量权衡后,她决定把学校迁到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的烟台。

1898年,梅耐德离开生活了14年之久的登州,迁校烟台,租赁通伸旅馆为校舍,正式重办聋哑学校,命其名为“烟台启喑学馆”。1899年,租赁通伸旅馆的合同到期,梅耐德在英美传教士和美国国内聋哑学校的支持下,向一家银行高息借贷了5500美元,再加上丈夫的人寿保险费和自己所有的积蓄,在烟台“中国内地会”子弟学校之侧,置地约十七华亩,筹备兴建一座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新校舍和校园。

与此同时,梅耐德邀请其在美国卫生部工作的外甥女安妮塔·卡特(Anita E. Carter,中文名葛爱德)来烟台开设女生部。葛爱德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在掌握了汉语及“布莱尔(Braille)和贝尔(Bell)的可见语言(Vissible Speech)符号”之后,于1906年来到烟台,翌年开设了女生部,定校名为“梅理士启喑纪念学校”,又名“中国烟台启喑学校”,开始面向全国招生。1909年,已有来自全国9个省份的40名聋哑儿在校学习,并有3名男教师和2名女教师(正常人)在校接受训练。梅耐德还亲率师生造访十多个城市,大力宣传、推广启喑教育的思想,吸引了上至学部侍郎、总督,下至一般民众的关注,结果促使清政府制定了试办启喑学校的计划,各教会学校也选派正常学生到烟台启喑学校接受训练,以为开设这类学校的师资。山东巡抚还亲临烟台启喑学校视察,对所见到的一切非常感兴趣,表示希望在中国其他地方开设一些同样的学校。

梅耐德与葛爱德等人一起制定为各地培养启喑师资的规划,拟从西方国家引进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让他们掌握汉语,以便顺利地进行教学,同时着手制做图表,编撰教科书,计划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该体系的教学方法将适合中国各地方使用。为了落实这一规划,葛爱德在烟台主持教学,梅耐德则赴欧美各国游说,为该校谋取合法地位,募集改善办学条件的捐款。经多方努力,烟台启喑学校终于在1910年正式划归美国北长老会本部照管。这所学校完全是基督教性质的学校,无论是基督教哪个宗派,还是其他宗教徒出身的孩子,都予接收。该校确立这一招生原则纯粹是基于基督教信仰,即要通过这种作法,使人们更清楚地知道它在散播基督之爱。

1923年,年近70高龄的梅耐德退休了。烟台政府当局对梅耐德30多年来的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赞誉,称她为“中国聋哑教育的先驱,她用自己全部的灵魂开创了这项工作,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让他人相信这项工作,直到聋哑学校成为关爱饱受折磨的聋哑人解脱痛苦的化身。” 

1927年,梅耐德在中国政局混乱之时被迫离开她深爱的中国,这对她来说,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烟台,她结了婚;在登州,她先后生下三个孩子,她亲爱的丈夫和唯一的爱女也都死/葬在那里。她创建并发展了中国的第一所聋哑学校,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聋哑教育事业。

1929年4月19日,梅耐德在美国去世,享年76岁。

资料来源

关于作者

李亚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