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世华中国研究中心 主页 主页
Rao

1868 — 1900

饶姑娘

英国“中国内地会”女医疗宣教士。甲午战争期间来华,参与救治中国陆海伤兵;后赴山西隰州宣教,殉道于“庚子教难”。

  中国内地会 , 中国内地会

  山西

早年背景

饶姑娘(Miss Edith Isabel Dobson)生长于英国南端海滨之城东波恩镇(Eastbourne, England),1889年,21岁的她在医院当实习护士时受洗归主,成为浸礼会教会的会友。她在医院所接受的多方面的培训,成为她日后去中国宣教的最佳装备。因着她工作努力、勤奋,深得赏识,当她离开医院踏上宣教工场时,已经做了两年的护士长。

因受海外宣教运动的激励与影响,也因应海外宣教工场的需要,早在1890年,饶姑娘便向差会申请前往印度宣教,但因当时没有护士工作的空缺而被婉拒。不久在教会的一个聚会上,一位从中国回来的宣教士述及她在中国的生活,以及在语言上所遇到的艰辛和困难,饶姑娘深受感动和鼓舞,但也心里担心:“假若我去海外宣教的话,绝不会选择这样的地方。”然而她并未因此退缩,仍然热心参与基督教女青年会各样事工,后来得悉中国急需更多海外宣教士时,她便立志奉献自己到中国宣教。

1894年,当饶姑娘申请加入中国内地会获准后,便进入内地会普兰路宣教训练所(Pyrland Road Training Home)接受一系列的宣教培训。在那里她认识了聂凤英姑娘(Miss F. E. Nathan),她的生命和言行对饶姑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她的灵命得到很大的帮助。培训结束后,饶姑娘便于1894年11月22日离英赴华。

甲午战地的“南丁格尔”

饶姑娘于1895年1月5 日抵达上海,时年27岁。按内地会的规定,凡来华宣教士在奔赴宣教工场之前,都要先到扬州语言学校学习中文,初级语言课程及格后,才被分配到各地。但因烟台内地会体仁医院急需护士之故,饶姑娘只在上海停留了一两天,便赶往山东烟台。体仁医院为内地会医疗宣教士稻惟德(D. A. W. Douthwaite)所创,他以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深受社会各界所称道。稻医生在救治病人的同时,也向病人传扬基督福音。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在驻守芝罘(烟台)的清军提督孙金彪(Suen Kin-piao)的支持下,稻惟德又创立了红十字会医院,该医院在甲午战争中,收治了从威海卫战场上下来的大量伤兵和难民。稻惟德如此描述道:“当威海卫受到猛烈的攻击下,中国伤兵源源不绝来到芝罘,许多都是伤势极重的,不少还在途中便不治而死去。满地都是积雪,冬天像北极一样的严寒。可怜的将士,流着血,耗尽体力,还找不到任何一处避难所。有些以为安全,逃回家乡,却又被同袍拉回去,也有因为力尽筋疲,淹死海中。大约有200名伤者,身上军服仍染满血,蹒跚而行抵达医院,全都是恶劣的症状。一位军人身上中了七粒子弹,另一位膝部受伤,扶着拐杖行了40哩来到医院。”

饶姑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护士,她一到烟台,就协助稻惟德院长救死扶伤,夜以继日地投入到伤兵救护工作中去。他们在冰天雪地中抢救了200多位在战场上受伤的中国海陆军人。战争结束后,他们无私救治伤兵的事迹被上报清廷,稻惟德和其他10名宣教士被光绪皇帝授予最高荣誉“双龙勋章”(Imperial Order of the Double Dragon)。提督孙金彪特别送给稻惟德医生一块匾额,上书“西国扁卢”四个大字,悬挂在体仁医院的墙上,以表谢忱。饶姑娘虽然没有获得勋章,但她在医院里救护伤兵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她学到的第一句中文便是“谢谢你!”这是对她最好的褒奖,她是不应该被中国人遗忘的战地“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

此后饶姑娘继续留在体仁医院,协助护理工作,照顾患病来院就医的宣教士和当地百姓;也在疗养院(Sanatorium)中照料那些前来养病的宣教士。同时她还在内地会所办的芝罘男、女学校担任学校护士之职,照顾患病之男女学生。

据内地会的记录,稻惟德之夫人于1896年2月生下幼儿亚法(Anhur Henry)之后,不幸在3月因产后热病而离世,年仅29岁。稻医生除了这初生幼儿外,还有4岁的长子君士坦丁(Constance M.)和2岁的次女伊莎贝拉(Isabella Alice)。1897年 3月下旬,稻惟德带着三个幼儿离华返英,饶姑娘做了三个没有母亲的孩子的褓姆,一路陪伴随行。就在他们离开医院前,忽闻军乐齐鸣,旋见一整齐队伍在提督带领下操步而来。原来这是由一群已经复元的官兵组成的仪仗队,特地赶来为稻医生他们送行。当提督表明来意后,仪仗队便操列在稻医生、饶姑娘和孩子们面前。他们再不是伤痕累累的伤兵,而是回复朝气蓬勃、气概激昂的军士了。一位军士简短致谢辞后,便一声号令,全体官兵立刻齐刷刷地跪下,使稻惟德和饶姑娘一行人大为震惊,随即真诚地感激他们的深情厚意。这一场面在饶姑娘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也倍受告慰,他们救护伤兵的善举,毕竟被伤兵们铭记在心。这实在是中国历史中不应被人遗忘的一幕。

山西隰州宣教

饶姑娘在英国帮助稻医生一家安顿好后,于1897年10月乘船离英返华;11月27日重返烟台,继续在医院和疗养院中工作。因她没有忘记她来华的目的是直接投身宣教,故大约半年后,当医院有足够的护理人员后,她便被转往山西隰州宣教。1898年3月,索行仁教士夫妇(Mr.& Mrs. A. R. Saunders)一家五口,从英国述职完毕后返回上海,经烟台回山西平遥宣教,饶姑娘便与他们结伴进入山西,经平遥再转抵隰州。稍事安顿后,她写信给其故乡的基督教女青年会说道:“想不到我工作的市镇,正是那位在我教会中,讲及她在中国生活及语言上遇到极大困难的宣教士所去的地方。当日令我非常丧气,但如今面对这些艰苦和困难,却被莫大的喜乐所掩盖,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上帝的安排实在奇妙!

然而不久,因为与她相熟的聂凤英姑娘在山西大宁染上伤寒症,饶姑娘便兼程前往救护她。在她悉心的照料下,聂姑娘渐渐恢复健康。回到隰州后,除了语言学习外,她便协助戒烟局和学校的工作,并且在1899年开办了一间诊疗所,救助了很多病人。待初步掌握语言后,她很快就到周边农村去探访布道。她首先接触的对象就是那些曾经接受过她治疗的人,向他们传福音,劝他们离弃偶像,戒除鸦片。她在百姓家炕上和妇女们吃饭、聊天、讲圣经故事或教她们唱赞美诗;还特别帮助那些缠足的女孩子放开双足,回归本真。这些福音工作虽然很辛苦,但饶姑娘每日乐此不疲。

在隰州宣教站与饶姑娘同工的还有英国宣教士胡秀英姑娘(Miss Emma Georgiana Hurn)和白守贞牧士夫妇(Rev. William Grahame Peat & Mrs. Helen Mac. Peat),他们同属戴德生(Hudson Taylor)所创的“中国内地会”。胡秀英姑娘于1898年2月来华,在扬州语言学校受训及格后,即被派往隰州。白牧师夫妇皆为苏格兰人,白牧师于1887年来华,先在平遥宣教,1891年到隰州。白师母于1888年来华,初在江西宣教,后随白牧师来到隰州。

殉道

1900年7月,义和团运动兴起,在隰州知州的纵容下,义和拳民进入隰州城设坛练武,焚烧教堂,追杀洋人。饶姑娘、胡秀英和白牧师夫妇偕两个幼女不得不仓皇出逃,连日躲避于荒郊野外,有时逃到山上土窑中躲藏。他们忍饥挨饿,夜间还要忍受蚊虫叮咬,最可怕的是拳匪的搜索和追捕如影随形地跟着她们。身处险境,面对死亡的威胁,饶姑娘在其最后的来信中如此写道:“我们的一切都掌握在主手中,深信没有祂的许可,祸害不会临到我们身上的。所以我们不用为此操心。我本性不怕身体上受损伤,但我却相信假若我身体遭到伤害的话,祂的恩典够我用的。”

饶姑娘、胡秀英、白牧师夫妇和两个孩子在山上藏匿了20多天后,不幸被拳匪发现而被捕,解往隰州。正当拳匪要将他们杀害时,隰州县长闻讯赶来,制止了他们。遂命人把饶姑娘她们关在牢里数天,再押解往平阳府,转往曲沃。从曲沃启程前往闻喜县之前,她们向曲沃县长借了十两银子,因为他们在逃亡的路上已经身无分文。随后,他们在八名官兵押解下继续前行,行至闻喜县交界处时,被孙汶漳为首的几个拳匪追上,将他们全部杀害。他们遇害的日期是1900年8月30日,殉道时,饶姑娘和胡秀英均为32岁;白守贞牧师35岁,白根秀贞师母(Helen Peat)47岁;长女马格丽塔(Margaretta Peat)7岁零9个月,次女马丽(Mary Peat)3岁零9个月。

饶姑娘来华从事医疗宣教5年多,救治了许多病人。未料竟惨死于拳匪刀下,令人扼腕叹息!

脚注

李亚丁根据《回首百年殉道血——1900年义和团事件殉道宣教士的生命故事》一书有关饶姑娘的生平事迹资料整理编写。

资料来源

  • 黄锡培编著,《回首百年殉道血——1900年义和团事件殉道宣教士的生命故事》。美国中信出版社,2010年1月。
  • 《殉道血》,13-18页;483-495页。

关于作者

李亚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