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高,字炎若,祖籍江苏苏州吴县。1895年8月出生于上海一书香门第,自幼天资聪颖,嗜好读书。1914年,19岁时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获文学士学位。继攻读神学,1917年,从圣约翰大学神科毕业,获神学士学位。毕业后赴南京下关工作,任中华圣公会南京道胜堂牧师。为教化民心,改革社会,他创办了益智小学(1919年更名为道胜小学,今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并担任校长。在道胜堂工作期间,他曾赴英国牛津大学及剑桥大学进修神学。1934年,又从圣约翰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
1934年4月,沈子高被中华圣公会第八届总议会两院(主教院和圣品院)选为陜西传道区主教,6月10日在上海诸圣堂为他举行了主教祝圣礼,此为华人担任教区主教之始。9月下旬,由中华圣公会传道部部长陈宗良陪送,赴西安履职。随同他前往陜西任职的还有前福建教区的彭鸿恩牧师。不久,又有原华北教区的杨阴亭牧师赴陜襄助他工作。沈子高在彭、杨等人的配合下,陜西传道区的工作得以迅速拓展,先后开辟了魏家寨教会、斗门教会、和兴隆村教会等,并在各地建立了布道所、学校和主日学,各地信徒人数也持续增长。据1937年统计,陜西传道区计有教堂一座,布道所7所,学校3所,主日学6班。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共产党人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赶赴西安,以促进事变和平解决。为了向国内外表明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周恩来通过时任陜西省禁烟专员的圣公会牧师钟可托(沈子高大学同学)与沈子高联系,请他出面安排一次与宗教界人士的见面会。沈子高欣然答应,遂邀请在西安的以外国传教士为主的基督教界人士到其家中与周恩来会面。周恩来向与会人士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及解放区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周的讲话很快通过与会外国传教士,并借助于上海的一些外文报纸和通讯,得以传播出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支持抗战,沈子高组织陜西圣公会信徒缝制棉衣和救护袋支持前线,建立难民所收容从沦陷区逃出来的难民。由于圣公会会所离省政府所在地很近,日寇飞机在狂轰滥炸时,圣公会的院子先后被炸13次,中弹23枚。
抗战期间,沈子高与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简称“八办”)的林伯渠交往颇多。当时许多爱国青年到延安去,西安是必经之路。他们中有许多人到西安后,都先住在圣公会,再经沈子高介绍与“八办”联系,转而前往延安。沈也曾协助一些支持抗日的传教士经西安转赴延安。例如加拿大医师包德志,此人原系中华圣公会河南教区商丘圣保罗医院院长,为了支持抗战,辞去教会职务,前去延安参加医务工作。途经西安时,受到沈子高热情接待和协助。由于时值严冬季节,沉将自己手上的皮手套送给了包德志。后来,包氏经西安回国时,受到“八办”的盛情款待。当时朱德总司令在西安莲湖公园设宴为包德志送行,特邀沈子高作陪。
为培养教牧人员和各方面教会人才,沈子高于1942年在西安创办了景风神学院,并亲任院长,亲执教鞭。惜正当教务发展之际,日军入侵陜西,战乱迫使神学院停办。
1944年,沈子高在西安基督教青年会做了一次题为“基督教与民主”的演讲,由于抨击了国民党,而受到国民党的警告。因此,经过中华圣公会主教院同意,他前往成都的华西神学院任教,直到1946年,此间他依然兼管陜西传道区之教务。
1944年,沈子高当选为中华圣公会总议会主教院书记。1946年,奉中华圣公会调遣,离开四川回到上海,出任中华圣公会中央神学院院长。1952年,中央神学院联合到金陵协和神学院,他又随校迁往南京,担任该院教授。
沈子高学贯中西,在神学上有很高造诣,一生译着甚多。他在基督教音乐和艺术方面亦有很大的成就。他倡导神学本色化,主张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当他创办景风神学院之时,就将这样的理念贯穿于教学之中。他以“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的“景风”一词,为神学院命名,表达出他对基督教本色化的愿望。他的这一理念也体现在他对艺术及圣乐的追求上。早在1926年,他在南京创办了圣路加工作室(St. Luke’s Studio),旨在鼓励中国信徒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创作,用国画及其它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手法描绘基督的圣迹。1930年,他出席了在英国伦敦举办的国际基督教艺术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基督徒的艺术作品。
1931年,由中华基督教会倡导,中华圣公会、华北美以美会、华北公理会、华东浸礼会和监理会共同参与,着手编辑统一的圣歌集,名为《普天颂赞》。沈子高被聘为“联合圣歌编辑委员会”的主要编辑委员,并亲自翻译、修订了13首圣诗。在该圣歌集512首诗歌中,有72首中国曲调的赞美诗歌。
建国后,沈子高主要从事神学教育工作,曾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基督教协会委员。1958年,从金陵协和神学院退休后,居于上海。1982年10月辞世,享年87岁。
沈子高夫妇共育有三女一子。儿沈以藩曾担任中国基督教协会总干事、会长、主教。
归属
This article is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from A Dictionary of Asian Christianity, copyright © 2001 by Scott W. Sunquist,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Grand Rapids, Michigan. All rights reserved.
资料来源
- 沈子高,《陜西传道区概述》,上海:中华圣公会书籍委员会,1938年6月。
- 葛晋卿,“沈子高主教在陜西”,载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安市新城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城文史资料》第七辑。
- 葛晋卿,“基督教中华圣公会陜西教区史要”,载于《宗教》,1989年第1期(总第十五期),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
- 沈以藩,“回忆我父亲沈子高主教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的一些事迹”,载于《宗教界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宗教研究通讯》增刊),上海市宗教学会编印,1985年9月。
- 李世峥,“沈子高主教在陜西纪事”,载于《陜西基督教》,2006年第4期(总第14期)。
关于作者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