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  — 1982

苏恩佩

So Yan Pui

燃烧生命的文字宣教士,“突破运动”的发起者之一,亦是突破机构的创办人之一。曾任台湾《校园》杂志主编,并创办新加坡《前哨》杂志,也是《突破》及《突破少年》杂志的重要创办者。一生著作丰硕。

苏恩佩的一生可分为三个主要时期:香港与美国求学时期 (1937-1966);台湾《校园》及新加坡《前哨》编辑时期 (1966-1973),以及在香港创办《突破》并面向学生和青少年文字布道时期 (1973-1982)。

一、香港与美国求学时期 (1937-1966)

苏恩佩中学就读于香港英华女校 ,对中西文学兴趣浓厚,饱读世界名著,打下文学根基。也在这期间接触并接受基督信仰,校长萧觉真 (Miss V.D.A Silcocks) 和几位伦敦差会的老师对她信主有颇深的影响。之后考入香港大学却放弃学位,于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一年,随后前往荃湾公立小学任教师达6年之久。其后,苏恩佩因甲状腺癌发作,被迫停止教学,病情稳定后于1963年赴美国芝加哥慕迪神学院进修。进修期间,她参与当地Missionary Union的东亚小组,负责香港学生福音工作的报导,又担任当地唐人街的中国教会中级少女团工作。也正是在此期间,她决心献身亚洲的宣教工作。

1964年,苏恩佩转读美国惠顿学院 (Wheaton College),主修英美文学,并修读关于圣经与希腊文的科目。同时,她与200多名中国学生和7000多名来自北美及其他国家的大学生参与由国际学生福音团契 (IFES) 所举办的宣教大会。

尽管在美国留学,苏恩佩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和文化却始终保持着热爱。她说:“到台湾去的感动是来美以后才积成的。在芝加哥我认识许多从台湾来的青年,……开始明白从台湾留美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百分之九十九都要留下来。……我又发现:基督徒的数目还不少,可是真正理解及实行奉献生活的如凤毛麟角,渐渐地从友谊和认识中我对台湾有了负担。”

二、台湾《校园》及新加坡《前哨》编辑时期 (1966-1973)

1966年苏恩佩在完成美国学业之后抵达台湾,第一件工作是在政大团契的退修会上作一名宣教士的翻译,之后她参加政大团契,并担任台湾《校园》杂志的主编,主要面向台湾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她在主编工作之外,也积极参与校园团契的聚会,向学生布道。

而另一方面,她有感于基督教文字工作的荒凉,故致力于文字事工的发展。她在担任台湾中原理工学院大学一年级的英文教职之外,还参与政大团契的退修会,担任学生团契写作训练班的导师,培养基督教文字创作人才。这一段时期,在苏恩佩的努力下,台湾《校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革新。当时人认为基督教文字工作只是用来宣传福音,或局限于教会刊物的写作,苏恩佩用她给《校园》写的数篇文章(包括“廉价的恩典”、“历史家笔下的基督”、“基督教神学思想简介”、译文“若”等),向人展示了文字的力量,吸引了更多年轻的读者,也使《校园》成为有份量的基督徒知识分子刊物。她还带出了一批台湾基督徒文字工作的精英,如苏文峰、吴鲲生、刘良淑、彭怀冰等人。

1970年,因着长期繁重的工作,苏恩佩积劳成疾,经历了一段她称之为“大崩溃”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她曾有濒临死亡的体验,后经过仔细检查,证实是甲状腺癌复发。她在与疾病斗争中,仍然不减对生命和信仰的热诚,期间写下“只有祝福”与“仍是祝福”两篇文章。同年年底,在身体康复后,她当即远赴新加坡神学院旁听和研读神学课程,并接受在当地门徒训练中心的神学训练。

1972年,她与南洋大学学生萌生创立杂志之念,《前哨》杂志遂于该年8月在新加坡创办发行。《前哨》杂志专为大专生所设,讨论学生对校园、社会和事奉的看法。在创刊号上她写道:“我们有着沉重的使命感——对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我们了解人类心灵最大的需要,是一个方向、一个奉献的祭坛、一个使他们付上一切而不惜的目标。……在这里,我们怯怯地、却是无限恳切地,尝试着指出生命的定义,诠释理想和信仰。……我们大胆地承担起前哨的责任:我们伫立在守望楼,一刻也不容松懈;我们站在前线,准备随时作必要的牺牲。”虽然因着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前哨》杂志在新加坡未能充分发挥原有的理想,但她在新加坡的经历和学习使她对于“先知的使命”有了更深的体会,成为她日后在香港工作的动力与方向。

三、香港创办《突破》并面向学生和青少年文字布道时期 (1973-1982)

1972年底,因着健康状态再度恶化,苏恩佩再次定居香港。那个时代的香港金融与旅游业蓬勃发展,却也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青年一代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迷失和沉沦。在先知使命感的催逼下,苏恩佩产生出对香港青少年及整个城市的强烈负担。回港后她当即在新加坡的《前哨》杂志中发表文章“我能为这个城市做什么?”,道出她对年轻人的关切和痛心。也正是这样的负担与呼召,促成了“突破福音运动”和《突破》杂志的诞生。

1973年7月,苏恩佩与简悦明、陈喜谦、詹维明、钱北斗、蔡元云夫妇等正式开展筹办“突破运动”的工作,并受辖于“香港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 (FES)”的管理之下。此运动的出现,象征着基督徒对社会的关注与承担。该运动亦强调福音传播必须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从而打破教会与群众脱离的局面。苏恩佩因着对文字的特别负担而选择用纸笔作为传福音给社会的方式,遂有《突破》杂志的创刊。

1974年第一期《突破》正式出版,创始之初为双月刊,后因反响热烈而改为月刊出版。苏恩佩在创刊号的“突破隽言”中写道:“突破罪性的枷锁、现实环境的丑恶、没有理想的黑暗,还有——物质主义的压力和诱惑!”传达了《突破》的信念与精神。这本杂志创办的目的,是以文字工作为媒介来关注香港青少年的成长,故而语言不带任何宗教色彩,并以日常生活为主要题材,引导读者反省自己的生命状态,也从中表达对他们的关怀。同时,《突破》杂志也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写作的空间,后期设立写作训练班、征文比赛和创作专栏,培养和发掘文学写作人才。

《突破》杂志出版后获得了相当热烈的反响,不仅收到读者和电台的积极反应,也得到了其他媒体的大力支持。于是在1975年开始了商业电台的空中节目,起名为“空中突破”,从而打破了《突破》仅为纯文字工作的局限。同时,机构更设立“突破辅导中心”,为青少年提供辅导服务,并扩展影音方面的工作,从各个方面来实现对青少年的关注。讽刺的是,因着与教会传统宣扬福音方式的不同,许多基督徒对《突破》颇有成见,杂志的支持者反而多为非信徒。苏恩佩心中明白,却也只能感慨。

1977年,苏恩佩被检查出患有自律神经系统疾病,被迫放弃《突破》的大部分工作,只负责行政与财务。1978年,她开始关心大学毕业生基督徒的委身问题,因为这些大学生在面对现实压力时,真正能够全然向神奉献者少而又少。苏恩佩认为大学生们要有效法的对象、有为理想献身的榜样,才能在重视物质的社会中立定委身的心志。因此开办“全职事奉”的聚会,以求帮助毕业生渡过在事奉上遇到困难的时期。

1979年,在《突破》创办5周年之时,第一期《突破少年》出版,针对15岁以下的青少年,这是出于苏恩佩对少年的负担,但当时销售状况不尽理想。此时苏恩佩的病情再度生变,只能转任为《突破》的顾问编辑,之后担任出版部工作和发行书籍的监督工作。同年底,她因养病而赴美国纽约与伯莱克修养一个月,期间在当地联合神学院 (Graduate Theological Union) 与柏克莱太平洋宗教学院 (Pacific School of Religion) 进修和旁听课程。另外,她为了加深对基督教伦理的认识,造访不同的神学院,并与数位杂志主编与出版社发行人交流,藉以了解美国福音派知识分子的心态;她还奔赴吉隆坡的马来西亚大学参加当地的文字工作研讨会,以更有效地实践她在文字工作上的理念。

80年代苏恩佩在柏克莱休假时领悟到“简朴生活”的价值,指出“简朴生活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我们再没有别的选择”,并将这一理念引入当时崇尚物质文明却心灵空虚的香港社会。这段时期苏恩佩的身体每况愈下,却更努力和积极地参与文字工作。1981年7月,她的半自传体小书《死亡,别狂傲》正式定稿,阐述她的生死观。

1982年,就在她逝世前三个月,苏恩佩看到香港教会对社会状况的麻木与冷漠,也感叹基督徒在世界的潮流中迷失,她迫切地期望教会能够兴起,对这个社会有所担当。为此她亦想过特别创办一本杂志,并言:“假如我还有体力,真希望能为教会办一份杂志,就信徒当前所面对的各种切身问题,提供指引、支持和鼓励;但我实在感到自己时间无多了……。”虽然她的理想未能在有生之年实现,但她在身体状况极端恶劣之时,仍然笔耕不辍,对社会问题表达关切,其中也包含关于妇女解放等议题。1982年4月11日,苏恩佩在香港玛丽医院因心脏衰竭而离世,年仅45岁。

四、思想和贡献

苏恩佩受德国神学家潘霍华影响很深,从她1967年为潘霍华的书《追随基督》而作“廉价的恩典”一文中可看出,她对潘霍华的信仰阐述深有共鸣。“廉价的恩典是教会的死敌,今天我们必须力争昂贵的恩典”一语激励苏恩佩委身于神的工作,不惜放弃在美国的爱情而奔赴台湾。而在1980年她参与中国当地的门徒训练后,她亦看到“今日作一个中国女孩子基督徒,是要付上很重的代价”,这也反映出她认定委身基督信仰是需要付上代价的。她的宗教观受潘霍华的殉道精神影响颇深。

苏恩佩的宣教方法偏向于间接宣教法,尤其关注将福音带入社会。她一生提倡普及神学,并指正华人教会所存在的阶级问题和信仰与社会脱节的问题,是首位在70年代的香港提出将福音带入社会的基督徒。她深信可以透过文化来作预工,使福音更深地进入社会。她对于基督教文字的推广,不仅让人认识到了文字事工的必要性,也透过著述向许许多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作了美好的见证。她与病痛多年抗争却从不放弃的精神,以及她一生事奉主的热诚,对很多基督徒乃至非信徒的人生观都产生了影响。她曾说:“死,是不难的,活下去才不容易”;“我的生命操管在神的手中,我活到今天,是神让我多活了,所以我必须用尽我的今天去为神工作”。她这样对待生命和事奉的态度影响与激励了许多人。

而苏恩佩的《突破》杂志不仅推动了香港的基督教文字创作,也打开了基督教杂志在非信徒群体中的发展,打破了香港的基督教杂志只为教会人士而设的局面,她也自言创办《突破》是她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她的工作不仅影响了基督教文坛,也对中国青少年的布道事工有推动作用。

苏恩佩的一生也促成了之后其他深入社会和关注青少年的福音运动与杂志,如1983年由蔡元云和余达心等人创办的《吶喊》杂志,就是在苏恩佩的影响下产生的。而她逝世后所成立的“苏恩佩基金”,也帮助了不少文字创作和社会福音的工作。

资料来源

  1. 黄倩蕴,《苏恩佩生平之研究》,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士毕业论文,2001年。
  2. 庄祖鲲,“一根蜡烛的自焚——回忆香港奇女子苏恩佩”,《海外校园》124期,2014年。
  3. 丁怡嘉、苏文峰,“教会历史中杰出的女性——燃烧的文字传教士苏恩佩”,OC《举目》官方网站,2020年。
  4. 刘绪端,“完全的委身——苏恩佩一生的学习”,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105170455/http://www.chinesetheology.com/SLau/CommitmentOfSo.htm,2010年。
  5. 苏恩佩纪念网志,https://soyanpui.wordpress.com/
  6. 文兰芳主编,苏恩佩著,《黑夜歌唱:苏恩佩的心灵世界》,香港:突破出版社,1996年。
  7. 李淑洁主编,苏恩佩著,《苏恩佩文集》,香港:突破出版社,1987年。

关于作者

金瓯

作者系美国加州基督工人神学院硕士班学生,在李亚丁博士指导下撰写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