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路熙(Lucy Farrar Soothill)于1856年出生在英国约克郡南奥兰(Southowram)一个虔诚基督教家庭。其祖父约翰·法勒(John Farrar)曾出任多届英国循道宗年议会(British Methodist Conference)干事,并两度当选为主席;他还编写过多部圣经字典。父亲查尔斯·法勒(Charles Farrar)是石材商人,也是法勒家族企业(John Farrar & Sons Limited)的继承人之一,并且在本地循道宗教会担任传道人。他和妻子马里亚(Maria)共育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苏路熙是家中的老四,也是家中唯一的女儿。法勒家族都是虔诚的偕我会教会的信徒,祖上几代都有人从事牧师工作。基督化的家庭生活对苏路熙的成长,以及对她以后的宣教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苏路熙的夫君是英国循道公会传教士,于1882年受英国偕我会(United Methodist Free Churches, 英国循道公会The Methodist Church之前身)之差遣来华宣教。他于1882年9月从英国启航,11月2日抵达上海,并于当天转往宁波;1883年1月10日启程去温州,12日到达温州城西堂。
苏慧廉抵达中国后,便向英国差会提出结婚申请,很快得到差会批覆。苏慧廉的心上人就是苏路熙,在他来中国以前,他们就已经相识相爱。他们生长于同一个地方,两人的家乡仅有两英里之遥。苏路熙在启程来华之前收到苏慧廉发来的一份简报,其中提到1884年10月4日发生在温州的“甲申教案”,当天有六所基督教堂和传教士寓所被暴民烧毁。苏路熙就是在这种沉重的阴影下,登上了前往中国的轮船。一路上,她还染上严重的疾病,险些丧命,亏得有一位前往印度的女传教士相助,她才得以安抵上海。同年12月16日,苏慧廉和苏路熙在上海三一堂(Cathedral of the Holy Trinity)举行了婚礼,然后他们转往宁波,在偕我会差会中国总部逗留了两周之后,乘坐“永宁号”蒸汽船前往温州。
1885年元旦清晨,轮船在温州江心屿靠岸。因为刚刚发生过教案不久,传教士住所被烧毁,苏氏夫妇只好在英国驻温州领事馆为他们提供的地方暂住,直到4月城西教堂及传教士住房建造完工后,他们才搬入位于嘉会里巷的新教堂住所,苏路熙称他们的新住所为“白屋”(Whitehouse)。
此后苏路熙追随丈夫在温州开始了新的生活和工作,在家相夫教子,在外协助丈夫拓展宣教工作。她一边学习温州话,一边招聚些附近的女孩子,教她们读书识字,这就是艺文女学堂的雏形。当课程渐入正轨,渐趋规范后,苏路熙于1900年在天灯巷创办了艺文女学堂,并亲自主持校务多年,直到有人接替她为止。
苏氏夫妇共育有两个孩子,女儿多萝西 (Dorothea Farrar Soothill) 于1885年11月生于宁波;儿子维克多(Victor Farrar Soothill)于1887年10月出生在温州前往宁波的船上,故其中文名为“海生”。1892年,苏路熙带着两个孩子返回英国述职,1893年苏慧廉随后返英。1894年12月,苏路熙随丈夫再来温州,两个孩子则留在英国受教育。
1900年3月,苏慧廉第二次回国休假、述职。期间,中国发生了“庚子教案”,温州教会遭受逼迫与患难。1901年2月,苏慧廉只身从英国启程返回中国;4月6日抵达温州。苏路熙和两个孩子继续留在英国。1903年11月,苏慧廉返回英国看望病中的苏路熙;1904年6月,他们和女儿多萝西重新回到温州。
1907年7月,苏慧廉应好友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之邀请,偕全家离开温州赴山西太原,出任山西国立大学堂西斋总教习。苏路熙离开后,艺文女校停办。苏氏夫妇在温州从事宣教25载,共建立起150余间教会,发展信徒(包括慕道友)近万人。他们同时开办学校,兴建医院造福温州人民,为温州近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911年辛亥革命后,苏慧廉返回英国,到牛津大学担任汉学教授。苏路熙和女儿多萝西则留居北京,并参与创办了北京培华女校(Pei-Hua School),此为中国一代才女林徽因的母校。
1926年5月6日,苏路熙和丈夫、女儿一起回到温州做怀旧之旅。当他们将要抵达温州之时,有100多位艺文学校师生代表坐船到瓯江口迎接他们。这也是令他们伤感的一次旅行,因为他们昔日倾全力创办的艺文学堂等事业或已改头换面,或已成为历史。
1931年3月25日,苏路熙在牛津去世,享年75岁。其遗著A Passport to China (《前往中国》) 于1931年在伦敦出版。
苏路熙的长女多萝西,中文名福芸,生于宁波,长于温州。7岁时回英国读书,1906年入剑桥大学纽海姆学院(Newnham College, Cambridge)攻读语言专业,1909年毕业;1910年获伦敦大学教师资格文凭,毕业后再度来华。1911年,她与剑桥校友包哲洁在北京紫禁城边创办了培华女校(Pei-Hua School)。
福芸亦为英国知名作家,她的著述颇丰,包括游记和小说,大部分作品与中国有关,如Two Gentlemen of China(《名门》)、Portrait of a Chinese Lady and Certain of Her Contemporaries(《中国淑女》)、Brave New Chine(《义勇中国》)、The Pool of Ch’ien Lung: A Tale of Modern Peking(《潜龙潭:北平新事》)等。她也曾协助其父整理出多部汉学著述。1913年,福芸与英国驻华领事馆官员谢立山爵士(Sir Alexander Hosie)结婚,婚后故冠以夫姓,始叫谢福芸,她是谢立山第二任妻子。谢立山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曾驻华多年。他也着有多部有关中国的著述,他对晚清的历史记录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其所著历史性作品包括《在中国西南的三年:三入四川、贵州和云南行记》及《满洲:人民、资源和近代历史》等书。
苏路熙的儿子维克多于1902年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成为医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英国军队中担任军医;后在东英格兰诺维奇(Norwich)担任卫生部门官员。
资料来源
- W. E. Soothill, A Mission in China, London: Oliphant, Anderson & Ferrier, 1907.
- Lucy Soothill: A Passport to China,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1931.
- The Chinese Recorder.
- The Missionary Echo.
- 英国循道公会档案。
- 沈迦著,《寻找苏慧廉》。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
- 舍禾著,《中国的耶路撒冷——温州基督教历史》。台北市:宇宙光全人关怀,2015年6月。
关于作者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