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生平
王韬,生于1828年(清道光8年),初名利宾,字紫诠,号仲弢仲,江苏长州(今吴县)人。王韬自幼随父亲熟读四书五经,博览群书,擅文工诗。1843年(道光24年),他到昆山县应考,中秀才;1846年(道光27年)到金陵应考未中,即摒弃八股帖括和科举制度,致力于经世之学。
翻译圣经
1847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等人组织重译圣经,史称“委办译本”。翻译启动之时,王韬的父亲王昌桂即开始协助其工作。同年,王韬到上海探望父亲,参观了麦都思所主持的墨海书馆,对新式活字印刷印象极深。同时他也在墨海书馆结识了美魏茶(William Charles Milne)、慕维廉(William Muirhead)和艾约瑟(Joseph Edkins)等传教士。
1849年,王韬父亲病故。应麦都思聘请,王韬到墨海书馆工作,担任麦都思的翻译助手,继续“委办译本”《圣经》的翻译工作。1850年新约翻译完毕;1853年旧约翻译完毕。“对于麦都思而言,其《圣经》翻译的主要助手王韬在翻译中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就同徐光启对利玛窦的帮助一样。”[1]委办译本圣经被英国圣经公会采纳为海外标准本,成为当时中国流行最广的圣经译本。
归信基督
因为参与圣经翻译,王韬接触到了基督福音。在圣经译本完成之后,王韬身染重病。他在写给伦敦会的受洗申请信中如此说:“我之精神世界模糊一片,而我之思想认识,更是日渐暗淡灰暗。倘若不是死亡惊醒了我的话,我根本不可能得到任何解救。每念及此,我深感畏惧,亦为自己此前之行为种种而深感懊悔。”王韬谈到自己对耶稣基督的认识时说:“他(耶稣)宣教之目标,在于拯救我们的灵魂;倘若为实现此目标他承受着肉体之痛,与此同时又承受着难以言说的精神上的痛苦,那么他那广博之美德、无碍之仁慈,也就超越了自然之界限,而且他那深沉之爱与广博之善,亦像世界一样博大。明白了这些,那些信仰他的人,就应当呈现他的感受,进一步向全世界去传递他的福音,这样所有之人均可沾福,因为耶稣是为拯救人类而牺牲的。”[2]据麦都思记载:“他的良知被唤醒了,他一直忙着翻译的那些真理,在他的思想中鲜活起来,他决定皈依基督教义。”根据伦敦会1855年第61届大会报告,王韬在1854年8月26日接受洗礼,正式成为基督徒。之后他又重新改编翻译了《宗主诗篇》等,并积极参与宣教站宣教材料的编写及宣教事务。
王韬在墨海书馆工作13年,先后和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艾约瑟等合作翻译撰着了一系列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书籍,其中较为主要的有《格致新学提纲》(与艾约瑟合译)、《华英通商事略》、《西国天学源流考》、《重学浅说》、《泰西著述考》、《光学图说》等6部书,后来合称为《园西学辑存六种》,为西学东渐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字工作与著述
王韬在墨海书馆从事翻译之同时,也十分关心时事。他曾多次上书给上海道和江苏省的官员,力图以自己的思想来影响执政者,但其“言过切直”常触及当局痛处,不为所用。
1862年,因为给太平军头领李秀成的进言书被发现,王韬遭清廷缉拿,被迫仓促逃亡。当时英国驻上海的领事为麦都思之子麦华陀爵士(Sir Walter Medhurst),他帮助王韬逃入领事馆避难,时间长达四月有余,并于1862年10月将他送到香港。时任香港英华书院院长的理雅各(James Legge),将王韬安排在香港伦敦会的宿舍,并聘请他协助翻译《十三经》。他先后帮助理雅各翻译了《书经》、《竹书纪年》、《诗经》、《春秋左氏传》、《易经》、《礼记》等经典。理雅各称王韬是他所见过的“最博通中国典籍”之中国学者,并表示他“不能不感激而承认苏州学者王韬之贡献。”
在此期间,王韬还兼任香港《华字日报》主笔,他寻访故老,收集关于香港的资料,著有《香港略论》、《香海羁踪》、《物外清游》等文,是有关香港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欧洲之旅
1867年,理雅各回家乡苏格兰探亲,他写信邀王韬到欧洲游历,并到其家乡杜拉村继续帮助翻译中国经典。王韬于11月乘轮船启行,途中每到一地,即考察当地的民俗风情,将自己所见所闻记载在《漫游随录图记》一书中。在英国译书之余,他遍游各地,亲身体验火车、电报、自来水等科学技术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他主张中国学习西方,扫除封建偏见,重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王韬对英国君主立宪的政体很感兴趣,曾专门到伦敦英国议院国会参观,旁听英国下议院开会,目睹议员们在议院中自由表达对“大政重务”的看法。王韬称这种政体为“君民共主”。
王韬在英国译书、游历的时间达两年多。1870年,他和理雅各完成了《诗经》、《易经》、《礼记》等中国经典的翻译。《中国经典》英译本的出版,在英国引起很大轰动,许多学术机构包括牛津大学争相邀请王韬演讲。在牛津大学的讲台上,他呼吁英国停止对华不平等行为,提出中英两国应当相互尊重,和睦共处。并呼吁禁止英国对华销售鸦片,利用一切场合宣扬鸦片对中国的危害。
办报鼓吹新知与变法
1870年2月,王韬与理雅各同返香港。这时的王韬,已经成为一个改良主义思想家,他认识到:“士生于世,当不只以文章自见,应该讲求经世致用之道”,使西国之学术技艺大兴于中土。他正式宣布自己是魏源“师(夷)长(技)”主张的继承者。在港期间,王韬编译了《法国志略》和《普法战纪》,其著作流传到日本,对于明治维新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王韬亦开始深入探讨西方政治、经济、军事,探索国家命运和振兴中国的道路。1871年,英华书院停办,王韬与该院买办黄胜集资买下该书院印刷厂,易名为“中华印务总局”,排印具有维新思想和西方新知的著作,历时三年之久。在此基础上,王韬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Universal Circulating Herald)。1874年2月4日,第一期付梓出版,并规定每周一至六出报,星期日则休工敬拜,不得使用印刷机。
王韬自任《循环日报》主编,撰写社论,以此为阵地,大规模宣传其变法主张。王韬自任主笔十年之久,发表政论文章八百余篇,鼓吹中国必须变法,兴办铁路、造船、纺织等工业以自强。王韬发表在《循环日报》的政论,短小精悍,每篇千字左右,切中时弊,被认为是中国新闻界政论体的创造者。林语堂称他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1875年,王韬发表了著名的《变法自强上》、《变法自强中》和《变法自强下》三篇政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变法”的口号 。
王韬在《循环日报》关于变法维新的争论,深受日本维新派的重视。1879年,他应日本政界名人邀请,东渡扶桑考察四个月,遍访京都等各大城市,结识了一批日本维新人士,共同探讨学习西法,归来后写成《扶桑游记》。
在日本的游历更坚定了王韬变法的主张,从1874-1884的十年间,他在《循环日报》上撰写了数百篇政论文章,系统地宣传变法图强的主张。王韬强调要在变法改良的基础上,治理中国内政,变革封建专制政体及其制度,仿效实行英国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进而建立新的资产阶级国体。王韬提出,要“重民”,开言路,启民智,得民心,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君民共主”的政治体制。在中国历史上,王韬最早提倡废除封建专制,建立“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立宪制度。
王韬蛰居香港20余年。1884年,清政府允许王韬回国定居,年近花甲的王韬终于结束了长达23年的流亡生活,回到上海,被聘为《申报》编辑。他想吸取以往文字祸的教训,不涉政治,终老残生,所以每日载酒看花,放浪形骸,人称“风雅宗主”。但 1884-1885年的中法战争,由于清政府一味妥协,法国终于“不胜而胜”,中国则“不败而败”。现实使王韬日夜不安,“每及时事,往往愤懑郁勃,必尽倾吐而后快,甚至叹息泣下”。他不顾环境的险恶,重新执笔,在《申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宣传变法维新的思想。1885年,王韬创办弢园书局,以木活字出版书籍。
格致书院
1886年,王韬应邀出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主持推行西式教学,积极从事变法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他认为格致之士必须从小培养,故而在执掌书院后,在书院内设立“学塾”,招收“肄业生童”。他亲自为这些年龄较小的学生制定教学计划,安排学习西国语言文字和格致诸端等;同时王韬对书院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改变原来单纯地学习和研究西方科学技术的主旨,要求学生要关心国家大事,放眼世界。
由于王韬的改革,校园里评论时政,一时蔚为风气。在教学方法上王韬提倡自由讨论法和问签法,采用别开生面的考课制度,聘请博通中西的洋务官员如李鸿章、刘坤一等,或具有改良新知、留心时务的薛福成、郑观应等,或热心介绍西学到中国的外国人傅兰雅、裴式模等出考试题目。题目以西学为主,旁及时事洋务,史论亦在所不废。这些题目或是询问西学,以诱导于新知识之讨论与理解;或是询问时务,以诱导于时务局势之分析批评。这种考题促进了学生对西艺和时政的研讨。
王韬执掌期间的格致书院成为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他的倡导下,一批新式知识分子迅速成长起来,他们“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格致书院因此成了吸引四方之士、传播西学、宣传革新变法的基地。在日后的戊戌变法运动中,格致书院的这批热心时务的青年知识分子,构成了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之一,后来他们努力向社会灌输新知,启发思想,大造舆论,成为从改良主义到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过渡桥梁。
在此期间,王韬亦撰写了大量文章。1890年秋,王韬被聘为《万国公报》特约写稿人。他多次上书给政府,提出了比以前更为完整、成熟的改革建议。王韬在东西两洋(英国、日本)的声望,以及他的变法维新政论,使李鸿章刮目相看,认为王韬是“不世英才,胸罗万有”,并希望罗为己用;主张实用的张之洞等官员,也深受他的影响。
1895年,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立意改革时,王韬力表支持,“为国家培植人才,教育后世,夫岂有涯哉?”后来康梁主张保皇立宪,也是师从王韬的“民君共主”的理论。1894年孙中山欲上书李鸿章,途经上海时,经宋嘉澍(宋庆龄之父)引介,请王韬为其修改《上李傅相书》,并安排在《万国公报》发表。中国近代的三大政治思想流系,都可寻见王韬影响的痕迹。 1897年(清光绪23年)5月,王韬病逝上海城西草堂。王韬一生,学贯中西,著述等身,计达50多种。其重要著作有:《弢园文录外编》12卷,它是集《循环日报》论说的精华而编成的政论文集;《弢园尺牍》12卷,是王韬的书信集,体现了他关于政治、经济、文教、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改革思想。王韬的著作,不仅记录了王韬一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也是汇集了近代早期改良主义理论的精华。他的著作不仅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还流传到英国和日本,对西方文化与日本文化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王韬是中国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变法维新和君主立宪制的首倡者,他在哲学、教育、社会、新闻、经济、文史、史学、民俗学等各个领域作出的巨大贡献,在近代史上实为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
资料来源
- 王韬著,陈恒、方银儿评注,《弢园文录外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 (美)韩南(Patrick Hanan),“圣经作为中国文学:麦都思、王韬与委办本”,《哈佛亚洲研究学报》(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6/2003。
- 姚达兑,“晚清传教士中国助手的身份认同问题——以王韬、管嗣复、蒋敦复为中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11期。
- (美)柯文(Paul A.Cohen)著,雷颐、罗检秋译,《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 段怀清,“试论王韬的基督教信仰 ”,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史研究》2011年5期。
- 段怀清译,“麦都思中文教师之‘受洗’申明”(王韬之中文原稿已不可见,译自英文译本Statement of Mr Medhurst's Teacher on Applying for Baptism),见于“圣经作为中国文学:麦都思、王韬与委办本”。
- 网络相关资料。
关于作者
作者系美国加州基督工人神学院硕士研究生;澳洲麦觉里大学商科硕士。在李亚丁教授指导下撰写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