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世华中国研究中心 主页 主页
BDCC Hayes

1857 — 1944

赫士

美国北长老会来华宣教士和教育家。在华从事宣教与教育62载,创立中国第一所省立大学——山东大学堂;后又创立有“中国的西敏神学院”之称的华北神学院,对中国教会和中国现代教育有很大贡献。最后死于日军的“潍县集中营”。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山东

一、早年背景

赫士(Watson McMillan Hayes)于1857年11月23日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默瑟郡(Mercer County),9岁丧父。16岁起在Allegheny College学院学习6年,毕业后进入匹兹堡西方神学院(Western Seminary, Pittsburgh)就读,师从著名神学教育家华菲德(B. B. Warfield)。在三年学习期间,他深受华菲德的影响,成长为一名坚定的保守派长老会信徒。1882年8月15日,赫士被按立为牧师,同年11月受美国北长老会(PCUSA)差派,偕同新婚不久的夫人赫美吉(W. M. Hayes)前往中国山东登州,开始了在华62年的漫长宣教生涯。

二、在华早期宣教

赫士第一阶段的侍奉,是进入同属美北长老会的宣教士狄考文(Calvin Mateer)在登州创办的文会馆任教。

赫士精通现代自然科学,从美国出发时携有大批良好的物理和化学仪器设备,包括一架很好的天文望远镜。赫士在文会馆里教授天文学、地质学、理财学和数学达18年之久。从1893年起,他兼任上海广学会会长、书记各三年,期间因协定化学名目,声闻日彰。1896年,赫士接替狄考文出任文会馆馆主,同年创办山东省第一家报纸《山东时报》。为适应教学需要,他先后翻译和创作了《对数表》、《声学揭要》、《热学揭要》、《光学揭要》和《天文初阶》等现代科技著作,开中国现代自然科学之先河。

三、创立山东大学堂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文会馆被迫停办。清廷在与八国联军战争中遭到惨败,迫使清廷的保守派施行变法。1901年,慈禧太后下诏变法,颁谕各省兴办大学。在时任山东巡抚袁世凯的邀请下,赫士带领文会馆的中外同仁,包括赫士夫人、文约翰、维礼美森等美籍教习和毕业学生张丰年、刘永锡、王锡恩、仲伟仪等人前往济南,参与大学的创办。他们在一个月时间里,就建立了中国第一所省立大学——山东大学堂。赫士担任学堂的总教习(校长),他把文会馆的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生教材都原封不动地带到了山东大学堂,使这所学校的教学水平在当时首屈一指。慈禧太后看到成绩显著,于是颁谕全国各省“立即仿照举办,毋许宕延”。于是各省纷纷仿效山东办学经验,争相聘用文会馆毕业生。当年,慈禧太后还嘉奖袁世凯和赫士博士,并授命赫士替清廷制定全国的办学规划、方针、政策以及各种规章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赫士还上书清廷仿照世界惯例,实行星期日休假制度。山东大学堂遂成为中国最早实行星期日休假的学校。

山东大学堂创办不久,清政府要求学生祭拜孔子像,引起赫士和其他六名基督徒教师的不满,为此他们在1903年愤然离开了学校。此后在1904至1917年间,赫士主要在烟台、青州、潍县等地从事神学教育,并于1912年出版了《耶稣实录讲义》。

1904年,登州文会馆迁移潍县,与英国浸礼会在青州创办的广德书院中的大学班合并,更名为“广文学堂”。1917年,广文学堂和青州的神学院迁往济南,正式合组为齐鲁大学。同年,赫士为齐鲁大学神学科教授,后任该校神学院院长。

四、创立华北神学院

两年后,1919年,赫士发现齐鲁大学神学院很多教师受到自由派思潮影响,以致旧约圣经被藐视,童贞女生子的教义被嘲笑,耶稣的身体复活被否认,甚至耶稣的神性也被质疑。赫士无法容忍这些离经叛道之谬论,于是带领18位神学生离开了齐鲁神学院,前往潍县,开创了持保守派立场的华北神学院。

1922年,华北神学院迁往山东滕县,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保守派神学院,被国内外普遍看作是“在中国基督教教牧人员中维持基要主义的大本营”。赫士对于华北神学院的巨大贡献就是坚定地维护圣经默示、无误的权威和教义的纯正。赫士曾说:“华北神学院永远不培养贬低基督,怀疑福音的人。”华北神学院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有朝鲜、南洋的求学者。1927年,华北神学院的学生达到186人,成为学生人数最多的一所基督教神学院。有很多知名的研经牧者和教会领袖,如杨绍唐、丁立美、苏佐杨、祁约翰等,都出自于该校。

尽管当时赫士年事已高,但他一直坚持亲自给学员上课,他所主讲的“教义神学”是华北神学院二至四年级的主要课程。1930年4月,他出版了《教义神学》,作为神学院的教科书。这部书内容博大精深,堪称近世中西绝无仅有、学渊道纯的神学课本。同时,神学院还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圣经语言、音乐、宗教比较学,后来又增加了基督教社会学、旧约考古学、地理学和生物学等科目。开设这些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坚守纯正的神学理念,以便更好地反驳现代派神学的观点。

为不断提高神学院教学质量,赫士着力于聘请中国内外一流师资。曾在华北神学院任教的外籍教师有道雅伯(Albert Dodd)、卜德生(Craig Patterson)、何赓诗(Martin Hopkins)、毛克礼(Alexander MacLeod)等,他们都是信仰纯正、学识渊博之士。道雅伯1902年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神学院,具有博士学位,是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希伯来语教授;卜德生是地质学博士,1937年以中文编译出版的《古物学与圣经》,以考古学的发现来印证圣经内容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何赓诗早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毛克礼应赫士邀请到神学院上课时,已获得四个学位,其中两个是在普林斯顿神学院获得的。另外,在神学院工作八年之久的高吴生(Kenneth M. Kepler)也是普林斯顿大学和神学院的高材生。由于普林斯顿神学院长期给予华北神学院源源不断的属灵支持,也因着这样的联系,华北神学院一度被称作“普林斯顿姊妹学校”。

先后到华北神学院执教的中国教师有丁立美、贾玉铭、张学恭等人。丁立美于1892年毕业于登州文会馆,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会知名的奋兴布道家。贾玉铭于1901年亦毕业于登州文会馆,1922年秋任华北神学院副院长,是中国福音派教会领袖,中国的“神学泰斗”。张学恭是赫士选定的接棒人,早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和华北神学院,后被送到美国普林斯顿神学院进修一年。

华北神学院行政事务与建设,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赫士的崇高声望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为了兴建校舍,赫士专门从美国请来一位工程师精心设计。华北神学院里的三座连在一起的欧式楼房,成为当时滕县城内的地标性建筑。

华北神学院经常被人与美国的西敏神学院(Westminster Seminary)相提并论。1930年代,他们都是国际基要主义运动的柱石,因此,华北神学院也被称为“中国的西敏神学院”。华北神学院的学术水平与属灵生活备受推崇,同时也是力抗自由派现代主义神学的堡垒。

除了防止自由派神学的侵蚀,华北神学院也力阻灵恩运动的冲击。中国本土的灵恩派教会耶稣家庭,于1920年代在山东泰安成立,与位于滕县的华北神学院相距仅百余公里,基要派与灵恩派的信仰差别在山东地区格外鲜明。因此,赫士的防范方式,就是要求学生更认真地研读圣经,他说:“除了彻底了解基督和使徒所教导的真理外,再没有其他办法可以防止别人散布错误的思想。”

1930年代出版的《平信徒海外传教调查报告》曾如此评价赫士:“赫士博士是中国迄今为止基要派神学最有力的阐发者。他与普林斯顿的帕顿(Patton)院长和梅钦(Machen)博士同属一个教义流派,并且为中国的保守派教会作着那些美国学者在美国作的同样的事情。”

五、学术成就

赫士以其勤奋好学之精神,曾先后获得法学、哲学、医学、天文学、神学五项博士学位。来到中国后,他很快就学习掌握了中国文化,常与人讨论中国古代对上帝的认识,如“赫赫上帝”、“大哉上帝”等等。其国文程度,不弱于中国秀才。在神学论著方面,亦高质多产,著有《教义神学》、《教牧学》、《是非学》、《罗马书讲义》、《以弗所书讲义》、《四福音合参》、《使徒行传讲义》和《教会历史》等书。尤以《教义神学》一书,立论正确,思想缜密,蜚声国际。

1900年,赫士还翻译出版了《西敏要理问答》。该书在1934年由华北神学院教员会修订,两年后法毅尔牧师(Rev. S. C. Farrior)附加了经节引证。1953年何赓诗牧师再度修订;1995年赵中辉牧师再译该书时,也曾参考赫士的译本。

六、最后的日子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北神学院的教育教学活动受到很大干扰,学院一度停课(后于台湾复校)。1942年4月前后,年迈的赫士夫妇被日军押上开往潍县集中营的囚车。在集中营期间,日军经常供应发霉的大米,但赫士依然放弃了国际红十字会主持下的美日两国交换俘虏的机会,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年轻人。在关押岁月里,他的儿子赫约翰(John D. Hayes)和父母生活在一起。1944年4月2日,赫士死在潍县集中营。1945年8月集中营被解放以后,赫士夫人返回美国,1949年去世。赫约翰则继续留在中国宣教并教授英文,直到1951年前后才不得不离开中国。

赫士夫妇育有三个孩子,长子赫约翰(John D. Hayes),出生于登州,在印尼宣教时去世;女儿爱莲(Agnes Irene)1891年出生,1897年春死于肺炎,据说华北神学院内有一座建筑命名为“爱莲”;次子欧内斯特(Ernest)出生于1897年6月,具体情况不详。

赫士不仅是华北神学院的缔造者,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杰出先驱。他坚定的信仰、丰富的学识、卓越的才能以及对中国教会和社会的深远影响,值得载入史册。狄考文、郭显德等人都有传记传世,赫士与他们共事多年,所取得的成就毫不逊色,但其生平业绩却鲜见于中文学界。庆幸的是,2015年,山东滕州一中的赵曰北老师在其《历史光影中的华北神学院》一书中,比较翔实地记述了赫士的生平事迹,多少弥补了这一缺憾。

资料来源

  1. 赵曰北编著,《历史光影中的华北神学院》(第三版)。汉塞尔出版社,2017年。
  2. Donald MacLeod,“Watson Hayes and the North China Theological Seminary.”in Chinese Reforming Churches, edited by Bruce Baugus, 59-72.Grand Rapids:Reformation Heritage Books,2014.
  3. 华北神学院(台北)网站https://www.nctstw.org/
  4. 相关网络资料。

关于作者

聂艳召

作者系美国加州基督工人神学院道学硕士班学生,在李亚丁博士指导下撰写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