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  — 1917

喜嘉理

Charles Robert Hager

美国传教士。1883年受美国公理会海外传道部(美部会)差遣来华宣教,先后在香港并广东四邑一带创建教会,宣教中心和开办学校,育人无数。他在华宣教27年之久,曾担任香港中华基督教会公理堂首任主任牧师。

一、早年背景

喜嘉理(Charles Robert Hager)于1851年10月27日出生在瑞士纳尼康(Nanikon)。按当地出生及领洗记录,其登记姓名为Robert Hager。在1858年,他和兄弟随父母移民美国,定居于威斯康辛州索克郡。他的父亲Rudolph Hager是当地种植糖用甜菜的农夫,母亲名为伊丽莎白,(Elizabeth)。1867至1878年间,喜嘉理就读于俄亥俄州欧柏林学院。1882年5月毕业于加州奥克兰太平洋神学院(Pacific Theological Seminary),同年10月起任奥克兰安提阿会堂牧职。1883年2月16日在旧金山Bethany Congregational Church被按立为牧师,随即奉美国公理会海外传道部(ABCFM)差遣到香港开展宣教事工。此举缘于一群旅居旧金山之华人信徒想在中国的家乡建立自己的教会,让家乡的同胞也有机会听到福音,并且他们为此恒切祷告了多年,希望有宣教士前往他们的家乡宣教。喜嘉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差往香港宣教的。

二、在华宣教

1883年2月24日,喜嘉理从旧金山乘东京帝号(SS City of Tokyo)轮船前往香港,于3月30日抵港。登岸后,未及休息即租得中环布里奇斯街(Bridges Street)2号一幢三层楼房作为他的宣教中心。起初他在二楼开设学校,夜间教英文,主日即开堂布道和聚会。至1884年,他亦租得二楼地下室设为学校,命名为“美华书馆”,直到1896年迁至中和理。在此期间,喜嘉理努力学习汉语,同时去往广东各地视察开荒,寻找合适的福音地点,并且在周日向停靠在港口码头邮轮上的水手和士兵宣讲福音。同年秋天,喜嘉理通过友人区凤墀的介绍认识了孙中山先生。因着孙中山用英文与他交流,使还不太懂中文的喜嘉理充满喜乐,也使他在异乡孤独的心大得安慰。1884年,喜嘉理在香港纲纪慎(即公理会)教会为孙中山、陆浩东等人施行了洗礼。因着孙中山内心火热,在短时间就带两位朋友信主,喜嘉理就与孙中山结伴同行到孙中山的家乡翠亨村去布道,途径澳门时,还沿路散发一些福音书籍和福音单张。及至多年后,孙中山还称赞他的中文说得比当代一位被誉为最擅于演讲的美籍华人宣教士还要好。从1883-1890年间,喜嘉理先后在香港开办了7所公立学校,并在新宁市、缪平、广海和会安等地开设了小教堂。这些教堂都位于新宁区,现称为台山。

三、因病回国

由于当时中国医疗环境极差,1890年,喜嘉理患上严重疾病,唯有回国才能得到更好的医治,因此他被迫休假,经瑞士返回美国休养。在他归国的那几年里,他并没有闲居在家,他一边养病,一边读书,先后在范德比尔特大学和纳什维尔大学修读医学,并于1894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1894年返回中国之前,喜嘉理于6月20日与莉齐·布莱克曼(Lizzie Blackman)在芝加哥举行了婚礼,同年9月夫妇二人相偕回到中国广东事奉。

四、二次返回宣教

不幸的是,他的妻子于次年3月在广东因患急病去世,这对喜嘉理来说是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几个月后,他又回到香港服务于公立学校。不久,喜嘉理放下公立学校的工作,开始专注致力于广东的乡村工作。他被描述为“一个不知疲倦的工人”,无论阴晴雨雪,凭借自己的双脚旅行各地,经历了种种的艰辛和困苦。他深入民间,沿路考察各地的人文地理和民间习俗,适时调整他的布道策略,避免与中国的传统相违背。他曾穿越过广东许多市区,一直到广东西南200英里的杨岗市,进入开平区以北的新兴和东安进行布道,并且从事医病施药来帮助当地的百姓。1897年初,喜嘉理在香港中区史丹顿街租用了一座小教堂,每晚举行晚间礼拜。租金的一半是由当时的信徒所奉献的,而另一半则是由他本人奉献,并未依赖美国公理会的任何支助。及至后来,教会聚会的人数不断增加,堂址数迁,遂有集资购地建堂之意;最终于1898年以近16000美元的价格在楼梯街地段(即今之布里奇斯街(Bridges Street)堂现址)处购地建堂,建造了一座四层楼的宣教中心。1901年新堂落成,取名“美华自理会”。该教堂的四楼,为传教士和他们的家庭居住; 三楼,是一所英语学校,可容纳约200名学生;教会礼堂在二楼,可容纳500人;一楼则设为女校、男校,慕道友宣讲堂和客人接待中心。

五、家庭生活

喜嘉理首任妻子为莉齐·布莱克曼(Lizzie Blackman),她是美国密执安州人,父亲是律师;母亲则是浸信会麦金尼斯牧师的女儿。喜嘉理于1894年6月结婚后不久,即偕新婚妻子一同回到广东宣教。然而不幸的是,妻子于次年3月因疾病意外去世。

1896年12月31日,喜嘉理与香港巴塞尔宣道会的玛利亚·冯·劳斯(Maria von Rausch)结婚。此前玛利亚已经在香港巴塞尔宣道会从事宣教工作了五年,并在华南开设了第一所幼儿园。婚后,两人在香港定居下来。他们打开自己的家门,接待南来北往的传教士,为他们提供生活和旅途上的便利。喜嘉理夫妇育有三个儿女:长子喜光耀(Robert Morrison Hager),女儿喜美爱(Elsie Hager)和次子哈罗德·查尔斯·黑格尔(Harold Charles Hager)。

六、晚年生活

1910年初,喜嘉理因再次患病而不得不回美治疗,从而结束了海外的宣教生涯。回美后的喜嘉理并没有因为疾病而停下他手中的工作,他虽不能再承担海外宣教之责,却尽他最大的努力从事本土宣教工作。在其最后几年中,他一直在加利福尼亚州及墨西哥边境做福音工作,向当地的华人及印度人群体传福音。他仍然关心着他曾经服事过的广东,经常汇款支持那边的宣教工作。

1917年7月13日,喜嘉理因病于加州克莱尔蒙特(Claremont)家中,在妻子和三个儿女的陪伴下离世,息了地上的劳苦,回归天家,葬于加州Oak Park Cemetery, 享年65岁。他的一生,无愧于他本人所说:“我走上这伟大的宣教使命,是因为基督对我的灵魂有无限的怜悯。我永远无法偿还祂为我所做的一切。是祂的这种伟大怜悯和爱心,促使我愿意放下一切而追寻祂的道路。有时我认为我是个罪魁,但祂的慈悲拯救了我的性命。现在,无论我将要倒下还是被允许在祂的事工上度过很多年,我都会感到满足,因为我知道祂将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或许祂不允许我在异国的土地上工作那么久,但是只要祂赐予我力量,我就会努力高举十字架的旗帜。如果我有一千条命,会全部花在救赎人类的荣耀工作上。”喜嘉理的继任人翁挺生牧师在其所撰《公理会在粤东百年来之略史》上述及:“喜嘉理来粤27年,专注于扎根广东各乡传道,披荆斩棘,备受各种煎熬,开办教堂及宣道所共四十余处,接收男女老少受水礼者,五千三百三十四人,开办学校二十九所,有学生七百五十余名……。”

美国公理会的《传教士先驱报》在报导他死讯时,如此评价他说:“美部会差到中国的传教士,从无一个比喜嘉理更尽忠……。”他在美部会宣教士中之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资料来源

  • 维基百科和其他网络相关资料。
  • 禤浩荣著,《图片中国基督教简史》。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11年10月版。

关于作者

张成珍

作者系美国加州基督工人神学院道学硕士班学生,在李亚丁博士指导下撰写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