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  — 2003

杏林子

Liu Xia, 刘侠

台湾颇具影响力的基督徒作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

台湾颇具影响力的基督徒作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1979年因著作《生之歌》而获得台湾第二届基督教文艺奖;1980年获得“台湾十大杰出青年”之称号;先后担任“伊甸社会福利基金会”董事长;“中华民国残障联盟”理事长;2001年被委任中华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

一、家庭及童年

原名刘侠,杏林子是其笔名,于1942年生于陕西扶风县杏林镇,在家中排行第二。由于她未足月便出生,身体瘦弱,母亲希望她将来强壮一点,所以给她起名为“侠”。父亲刘德铭为国军军人;母亲唐绵是陕西省西安市人,毕业于西安玫瑰女中;1939年与刘德铭结婚。

童年时的刘侠,真的好似“侠”一样,十分反叛,经常逃学,并到处与人打架闯祸。1949年秋,刘氏一家随国民政府迁到台湾定居北投,刘侠上北投国小二年級,逃学如故,最高记录整整逃了一个多月学,被父抓到痛打一頓,以后每日上学由姊姊像押犯人一样把她押到学校,最后总算把逃学恶习戒了。

据母亲形容,刘侠12岁之前,经常折騰人、捉弄人,和同学打架,把老师气得大哭……,种种劣迹不胜枚举。她还上山下海,摘野菜,采野果,帶着一帮小跟班四处捣乱,演戏自娛,丰丰富富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刘侠生命史》)

然而不幸的是,1954年7月(12岁)时,刘侠被诊断出患了罕见的幼年型风湿关节炎。这是一种无药可治的、因自身免疫系统不全而引发的慢性疾病,身体99%的器官坏死,只有手指可以动,患者等于被宣判了漫长的死刑,在死亡之前是无尽的疼痛和更加疼痛的凌迟。这个病的特征可以说是:“痛苦”,杏林子把自己所经历的疼痛分作五级:小痛、中痛、大痛、巨痛和狂痛。母亲说:“自从杏林子患了这个病后,她没有一分一秒不是在痛苦中挣扎,数十年来她缠绵病榻,需要别人照顾,早上坐在轮椅上,每晚要戴呼吸器睡觉。”由于罹患此等重病,刘侠不得不中途辍学,故此她的最高学历仅为“北投国小毕业”。起初她为自己不知道为什么活着而苦恼痛苦。眼看着身上的关节一个个坏掉,渐渐不能走路也不能跳。除了难以忍受的身体痛苦外,更大的痛苦是来自内心。她说“我不知像我这样既没有念过多少书,又瘫痪在床上的病人到底有什么用?我活着到底是为什么?仅仅为了自己受苦、拖累家人吗?我真的要在病床上躺一辈子,永远做一个废人吗?”于是她告诉自己,如果三年还不康复的话,就不要活了。结果,好不容易熬了三年,还是没有好。她又想:好吧,再延长三年好了,如果再不好,就绝对不要活了。但是,第二个三年还不到,就是她16岁时,认识了耶稣。

二、信主经历

自1957年秋,病体每況愈下,关节一个个失陷,刘侠心情恶劣无以复加,每日以泪洗面,深感生不如死。就在她人生绝望之际,美国传教士道雅伯牧师到她家附近传道,母亲率先信主,随后弟弟妹妹和劉俠一起于10月6日受洗归主。日后刘俠常“邀功”說:“我一人生病,让全家人的灵魂得救,岂不该好好谢我?”但实际情况是,一开始时她并非很确信认识神,直到一天夜里,“我为自己的情况独自饮泣,突然,我感受到他就在我身旁,虽然我看不见他,听不见他,但我清楚地感到他的存在。他的抚慰和慈爱,使我心中豁然开朗。”(《生命颂》)

从此刘侠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上帝和魔鬼最大的不同就是:魔鬼千方百计只想叫人死,上帝却千方百计只想叫人活,而且活得更好、更起劲、更快乐。所以他给了人信心、希望、勇气,还有爱。他教导我们如何在痛苦中保持信心,在灰心中保持希望,在危难中保持勇气,他也不断用爱来滋润我们饱受创痛的心灵,好叫我们的生命重新充满生气,勇敢地活下去。

自从有了信心,刘侠决定用快乐武装自己,与痛苦和平相处。她不仅顽强地与病痛做斗争,她还学习怎样去爱,怎样去付出,并一点一点地磨练自己的个性。

三、写作奇迹

1958年夏,刘侠认识了警备总部图书馆的沈振宇,他有系统地向她推介中外名著,使她眼界大开,心智大启。于是刘侠报名参加了“中华文艺函授学校”,开始学习写作,每天按时收听教育电台的“古今文選”。此后她人生有了方向和目标,渐渐忘却了病痛之苦。(《刘侠生命史》)

“初病时,非常自卑学历的不如人,国小毕业,多么卑下,多么寒伧,同学来看我,我抵死不见,我不要看见他们脸上的笑容,不论是同情是怜悯是友善是关怀,于我都是一种刺痛,一种羞辱。……是不是就因为这样的贫厄不足,才力加弥补呢?那段时间看书看到疯狂的地步,也不懂什么好不好,正当不正当,只要是有文字就不放手,哪怕是刚刚包了油条肮脏油腻的旧报纸,也是狼吞虎咽捧读再三,填补永不餍足的心灵。早晨六点不到,家家户户尚在酣睡之中,不需要闹钟,也不需要母亲呼唤,一个人独自抹黑起来收听教育电台齐铁恨老师的古今文选,即使寒流遇境也不曾漏过一天。三年如一日,我是她不缴钱的学生。晚上,一家人都睡了,也只有我在灯下写写看看。从来没有人逼我念书……。”这是1989年出版的杏林子作品《感谢玫瑰有刺》中的一段话,从中我们能瞥见、能感受杏林子一路走过来的汗水泪水寂寞心酸和努力。

刘侠后来之所以称笔名为“杏林子”,其中原因除了纪念自己的故乡“杏林镇”外,也是为了感谢医生,因她一生都与医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位作家如此描述了杏林子的写作过程:她在腿上架着一块木板,颤巍巍地用两个指头夹着笔写字,每写一笔就像举重一样,要忍受巨大的痛苦。那位作家都不忍心再看下去了。但就这样杏林子写出了几百万字,20多本励志书。她的作品也许称不上精致文学,却是一字一爱,所迸发的力量比那些精致文学还要伟大珍贵,这是她以“无用之躯”送给弱势者、身心残障者,以及无数跌倒过、在长夜里痛苦过的人的礼物。她曾说,自从有了信仰之后,便对生命有一个新的诠释:就是每一个生命,不管是老弱伤残还是贫富贵贱,都是珍贵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它特定的价值。人看人是看外表——看容貌、看财富、看地位。但上帝是看内心,看我们有没有对自己的生命尽了本分。不要求每一个人都拿一百分,因为知道人的才智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之分,只要求我们尽本分、尽了心,就够了。

“生命对于我来说,是十分艰苦的,但正是如此,我才更体会到生命的宝贵。我明白,神容许苦难临到我们身上,是要我们从患难中,学习我们应学的功课。凡是有价值的东西,都必须付代价,困难是唯一锻炼我们信心和人格的工具。”(《生命颂》)

“作为一个基督徒最大的福分,就是:即使我们失去一切,也仍然有主可以凭藉、有主可以依靠,有主可以安慰。‘在无可指望的时候,因信仍有指望’。为此,我不该献上比别人更多的感谢吗?”(《生命颂》)

虽然杏林子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但她却说,自己很幸运,因她相信生命本身便是神最大的恩赐,为的是彰显他的慈爱和大能。身为神子,他可以不必要来的,而他竟然来了,委身于人,经历人的生老病死,人的酸甜苦辣,被羞辱,被鞭打,被活生生钉死在木头十字架上,为的是透过大苦难去拯救大苦难,透过死亡诠释生命的意义。在我们陷身黑暗的深渊,再也无力自拔的绝望中,我们知道有人经历过,有人在我们哭的时候和我们一同流过泪,在我们忧伤的时候和我们一同叹息过。因为他懂,因为他了解,我们就不孤单,就有勇气举步向前。她又说:“苦难犹如一张滤网,将生命的杂质一点点滤去,剩下的便是澄清如水。”

在一次“亲子讲座”上,杏林子的母亲是特别邀请的陪谈员。众多家长急欲知道,在杏林子三十余年病榻中,这位母亲是怎样帮助她,造就了今日的她。当时杏林子的母亲说:“我最大的帮助就是不帮助她!”她这一句话,让四座惊奇!(《感谢玫瑰有刺》)

杏林子通过函授学校及教育电台刻苦自学,加之母亲不辞劳苦地为她借书,使她的文学素养精进。在函授学校老师的鼓励下,杏林子开始尝试投稿。她第一篇获得刊登的文章是《他与她》,1961年前后刊于《中央日报》副刊。此后杏林子不断写作,作品类型也越见多样化,除散文外,也有小说、广播剧、电视剧本和舞台剧本等,并屡获殊荣。

杏林子虽然只有小学六年级学历,但靠着坚强毅力和自我进修,用扭曲、肌肉萎缩的手,在轮椅上吃力、辛勤地写作,一生共写作出散文、剧作等作品共80多部。先后出版的主要作品有:《喜乐年华》、《生之歌》、《杏林小记》、《北极第一家》、《生命颂》、《谁之过》、《另一种爱情》、《皓皓长安月》、《凯歌集》、《牧羊儿——于右任的故事》、《大地注、生命注》、《母亲的脸》、《重入红尘》、《我们》、《行到水穷处》、《种种情怀》、《山水大地》、《杏林子作品精选》、《感谢玫瑰有刺》、《相思深不深》、《留白的青春,叛逆的岁月》、《阿丹爸爸》、《生命之歌》、《身边的爱情故事》、《在生命的渡口与你相遇》、《为什么我没有自杀?如何度过生命低潮》、《探索生命的深井》、《真情是一生的承诺》、《美丽人生的22种宝典》、《打破的股东》、《侠风长流:刘侠回忆录》等等。

杏林子凭着自己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毅力,创造了奇迹,成为风靡台湾和东南亚的著名作家, 她的文章被收录在中学的课本中,她的散文《杏林小记》、《生之歌》、《生命颂》几十年来都是台湾中学生假期指定读物。

杏林子相信苦难是将自己提升出来的一种试炼,从中让人发出荣耀的歌声。她的文笔洗练,感性温柔,字里行间更洋溢一股毫无怨天尤人,也从不向恶劣命运低头的坚毅。她在病痛中还能如此坚强、豁达和乐观,在短文中以幽默的口吻来述尽人生百态,叫人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她的作品振奋人心,让人发出无比的赞叹。她的文章“如一面镜子,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她那丰富、充实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它全面地呈现出基督徒的璀璨人生。”在当代华人作家中,没有人比得上杏林子更为励志,经历二三十年而不衰。她的坚忍、热情与美丽,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看到了生命的更高境界。她的书就像一口永不枯竭的爱的泉水,滋润世界上很多无望的心灵。

四、残障人的伊甸园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台湾,残障人士饱受歧视,被迫生活在阴暗孤单的角落自生自灭。杏林子身为残障人士,深深体会他们的遭遇,以及政府照顾弱势群体的不足。她也清楚地知道残障人士所需要的不是同情的目光和施舍的怜悯,而是应有的尊重和为人的尊严。杏林子生前常常说:“除了爱,我一无所有。”她虽然身体弱小残障,却唤醒了社会沉睡的意识。为了让社会上更多人关心残障人士的需要和福利,她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上街请愿,从而成为社会良心的代表人物之一。因她相信,每一个人都是上帝创造的,不分肤色、种族、国籍、外貌和才能,在上帝眼中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

当1980年3月,杏林子当选“十大杰出女青年”,并蒙蒋经国总统召見时,她感觉到神要她出来为一百万残障同胞服务的呼召,但因深感使命重大而犹豫不決。1982 年春,神的呼召越來越清楚,“你有了今日的名份,焉知不是為了你的同胞?”的经句,一次次叩击着杏林子的心。上帝之爱使她不单透过文字教导残障人士,认识生命,珍重生命,发挥生命的潜能;更身体力行用自己写书的稿费和版税,和陈俊良、谢才智、范振蕙、陆国栋等人一起筹备、发起了“伊甸社会福利基金会”,于1982年12月1日正式成立。该基金会的宗旨是“服务弱势,见证基督,推动双福,领人归主”。所谓“双福”,是指福音和福利。杏林子坚持以基督的信仰,去服务那些被社会忽略的残障人士,并将福音带给他们。他们从两个半职员、十八坪的办公室开始,后来发展到拥有二、三千位工作人员、60多个工作点、上万人接受服务的福利机构。1989年,杏林子又创立了“中华民国残障联盟”,并获选为第一届理事长。

此外,因其社会影响与贡献,杏林子于1988年成为教育部特殊教育咨询委员、花莲县荣誉县民;1989年被授予“高雄市荣誉市民”称号;1990年获得第三届吴三连基金会社会服务奖;1992年成为台北市荣誉市民。1997年,杏林子又获得静宜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99年年度职业成就奖,以及第十二届“台美基金会人才成就奖”。

五、花谢留香

2003年2月7日凌晨,负责照顾杏林子的印尼籍看护工由于工作性质长期无法获得适当的休假,而导致精神异常。杏林子因遭其严重拉扯及伤害,而被紧急送往医院急救,不幸于2月8日凌晨离世,享年61岁。其遗体于3月初火化,安葬于台北县宜城福音山。

杏林子的弟弟刘侃说,依照刘侠的个性,家属不会追究印佣的责任,因为刘侠一定会原谅她。她曾说:“有一天,当我离去,也让我这样欢欢喜喜的走吧!我知道,我已好好活过了。”(《杏林小记——救护车上》)

在遗嘱中,杏林子叮嘱,要把所有的爱和祝福留给亲人和天下人,把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至于解剖后剩下的残渣就烧成灰,撒在屋后的小菜溪里,多少也可以滋润一下两岸的花草。

杏林子逝世后,获得当时总统陈水扁的颁令褒扬,全文如下: “总统府国策顾问、作家刘侠,器识渊闳,襟怀澹定。虽幼罹罕见疾病,不良于行, 然热爱生命,困学自励。以‘杏林子’笔名发表《生之歌》、《生之颂》、《杏林小记》等励志作品,立意精纯,激励人心;著作等身,享誉文坛。历任伊甸社会福利基金会董事长、残障联盟理事长等职,推动身心障碍者社会福利制度之建立,以公益为依归,溥仁爱于大众;关怀触角广及国际,拓展国民外交,尤足矜式。曾荣获十大杰出女青年奖、国家文艺基金会散文奖、吴三连基金会社会服务奖等殊荣,实至名归,群伦共仰。民国九十年,应聘总统府国策顾问,迭进嘉谟,献替良多。综其生平,致力文学创作,绽放心灵光彩;尽瘁公益,推爱及人;懿德高风,允垂世范。遽闻溘逝,曷胜轸念,应予明令褒扬,以彰馨德。”

杏林子在其61年生涯中,有49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有30多年的时间在轮椅上;还有未曾停止的关节痛。但经过信仰的升华,病与苦痛反而成为她体贴百万身心障碍同胞的最大资源,激发出她对社会的无限关心与爱心。

“人生不在乎胜利,乃在乎奋斗。愿我们都能持守这种态度,打美好的仗”《生之歌》。杏林子在意外中走完其传奇的一生,如同一粒麦子,落在地里死了,却结出许多籽粒来。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形容杏林子是“一个健康的病人,一个甜蜜的受苦者,一个快乐的忧世人,一个富有的穷光蛋,一个小学学历,却练达睿智的人。”

顺便交代一下:杏林子有一姐、二弟和一妹。姐姐刘仪,原本从事台湾石油工业,后来转职作人才培训;曾翻译安娜·怀斯(Anna Wise)的著作《潜能总开关:运用脑波启动内在力量》。

三弟刘侃,宣教士,亦从事残障福利工作。曾任屏东基督教医院董事长、中华民国刘侠之友会理事长、伊甸社会福利基金会董事。其妻是来自挪威的宣教士,二人育有二子一女。

四弟刘俨,国立中央大学大气物理系毕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斯坦福大学博士;后任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高级研究员。

小妹刘俪,与丈夫游建国一起在基督教远东广播公司所属的良友电台主持“幸福满家园”节目,二人育有一子一女。

资料来源

杏林子主要作品:

  • 《侠风长流:刘侠回忆录》
  • 《刘侠生命史》
  • 《生之歌》
  • 《生之颂》
  • 《杏林小记》
  • 《感谢玫瑰有刺》
  • 《探索生命的深井》
  • 《北极第一家》

关于作者

杨景华

作者系美国加州基督工人神学院硕士研究生,在李亚丁教授指导下撰写此文。